四常见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讲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固有抗原
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吸附
细胞膜固有抗原
+ 吸附的抗原或半抗原
抗体
激活补体 溶解靶细胞
调理吞噬
巨噬细胞 NK细胞 T细胞
吞噬破坏靶细胞 破坏靶细胞
刺激阻断作用
靶细胞功能 亢进或降低
三、常见的I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某些具有半抗原性质的药物与体内细胞膜结合,或
因病原微生物感染,改变了血细胞膜的抗原性质并诱生 相应的抗体而致病。
二、I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抗原诱发产生的抗体,结合于细胞膜上抗原,通过 下列途径或机制导致靶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
①激活补体裂解靶细胞; ②借助免疫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 靶细胞的破坏作用; ③抗体IgG的Fab片段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Fc段与 巨噬细胞、NK细胞或T细胞FcR结合,发挥细胞外非吞噬 性杀伤作用,即ADCC作用; ④刺激或阻断靶细胞受体功能。
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致病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体 内抗原物质持续存在;②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大小和 它结合补体的能力;③促进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
表10-3 不同大小免疫复合物的特性
比较项目 小分子免疫复合物 中等分子免疫复合物 大分子免疫复合物
抗原、抗体比例
比例合适
抗原略多
抗原过多
免疫复合物大小
四常见的I型 变态反应性
疾病
四、常见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 异很大。临床上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 以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一)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I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 群。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 气急、呼吸困难,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导致呼吸道阻塞。 累及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等循环衰竭症状。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休克有两类:药 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这是再次吸入变应原后触发的一种过敏反应,主要
表现力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变应性炎症。 变应原吸于引起鼻粘膜水肿,分泌增加,表现为流
涕、打喷嚏等。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少数人和动物对鱼、虾、蟹、蛋等食物过敏而引起 胃肠炎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四)皮肤过敏反应
主要有荨麻疹、湿疹和血管性水肿,可由摄入某些 食物、药物或肠道内感染寄生虫等引起。
第三节 II型变态反应
一、基本特点
II型变态反应的特点是致敏引起的抗体(主要为IgG 或IgM类抗体)所针对的靶抗原位于细胞膜上,包括吸附 或结合在细胞膜上的抗原和半抗原,通过细胞膜上抗原、 抗体相互作用而导致靶细胞损伤,故该型反应又称细胞 溶解型(cytolytic type),或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变态反应。
(三)新生儿溶血症
由于胎、母血型的不同,母体产生了针对胎儿红细 胞的抗体如抗A、抗B、抗Rh抗体,并进入新生儿体内而 使新生儿发生溶血病。
第四节 III型变态反应
一、基本特点
III型变态反应是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性 损伤过程。其特点是致敏诱发的抗体与细胞外游离抗原 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壁基底膜 或组织间隙,相继激活补体、血小板并吸引其他细胞在 局部聚集,导致复合物沉积部位的一系列炎症性变化。 该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immune complex type) 变态反应
二、II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引起该型变态反应的抗原多为微生物和一些可溶件 蛋白以及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复合抗原,它们与IgG, IgM(少数情况下为IgA)类抗体结合成复合物而致病。在 一般情况下,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是机体清除抗原物质 的一种形式,并不会导致组织的免疫性损伤,只是在它 沉积到组织时才会造成组织损伤。
小于 19s
约为 19s
大于 19S
固定补体能力
-
++
+++
被清除途径
肾小球滤过排出 沉积局部不易清除 M 吞噬、降解
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清除速度
慢
中等
快
危害性
一般无
免疫复合物疾病
一般无
1.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常见于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 少症,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等。
2.自身抗原:某些药物如甲基多巴、吲哚美辛(消炎 痛)等作用或病毒(如流感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导致血 细胞膜上的抗原发生改变,诱发自身抗体而导致自身免 疫性溶血反应。
(二)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指血型不合输血引起的血细胞被破坏,有 溶血性和非溶血性两类。如ABO血型不合输血,可导致红 细胞大量破坏,即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是由于反复输入异型的血液所致,受者体内诱发抗白细 胞或抗血小板抗体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