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俄国政治制度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俄国政治制度演变
一、关于政治学的一些常识
1、政治学的几个概念
①绝对主义(absolutism)《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安德里·佩里由封建等级君主制向现代君主立宪制转变的过渡形态。

源于封建等级君主制,又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体现了君权压倒封建贵族的特权,是启蒙思想与君主专权的混合物,与东方专制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封建等级君主制绝对君主制现代君主立宪制。

②专制主义(despotism)一种政体,与民主政体相对立。

指的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实行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地位的终身制和王位的世袭制,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从这个角度说,其也是一种决策的方式。

③集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经、军、外交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形式。

④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权力主义某个人或者特定的群体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一切决、政治权力、经济权力都由独裁人掌控,不与它者分享权力,是专制主义的最高形式。

2、政治体制的类型
①君主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世袭君主手里。

古典君主制:君主专制
二元君主制: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1871年之后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 1905到1917年之间的俄国
现代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立宪君主制英国
②共和制国家的最高权力的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地任职期限的政体。

古典共和制: 希腊、罗马城邦、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
议会共和制:德国、以色列、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总统共和制:美国、菲律宾、巴西等
现代共和制:半总统共和制:法
委员会制:瑞士
二、从贵族君主制到等级代表君主制
1、贵族君主制的形成
贵族君主制是封建君主制的早期形式,是在中央主权软弱,地方割据势力比较强大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国家元首称王、大公,大公之下是王公,王公之下是波雅尔,形成的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国家表面上是统一的,所有王公都臣服于大公,但实际上各个封建主都割据一方,分割了国王的权力。

在这种体制下,王位的继承在形式上要得到贵族会议的认可。

其实质是国王与贵族共享权力。

俄国早期就是贵族君主制。

2、俄国贵族君主制的体制
(世俗贵族)大公(僧侣贵族)
波雅尔杜马都主教(引导民众归顺沙皇)
波雅尔杜马这个词在古文献中并不存在,是人为创造的,10世纪末产生,最初主要解决本地事务。

3、等级代表君主制:国王与各个等级分享权力,16世纪中叶开始,1549年第一次缙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俄国开始进入等级代表君主制。

沙皇(1547年开始称沙皇)
波雅尔杜马都主教(1589,都主教改称为大牧首)
缙绅会议(1549)
成为缙绅会议候选人的条件:美誉财产的限制,但是必须要纳税和承担义务。

共召开过57次,成员大体分为四类:1566-1598,共374人,宗教人士32人
波雅尔和公职人员62人
军职人员205人
大商人12人
工商业者75人中小商人41人(莫斯科)
工商阶级的代表22人
(其他地方)
缙绅会议的职权:选举沙皇(1584、1598、1610、1613、1682)
解决战争的和平问题
解决参政问题(1614、1616、1618、1632)
解决内政问题(1648—1649)1649年通过了缙绅会议法典
最后一次缙绅会议1683-1684缔结与波兰的永久合约
三、从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1、17世纪俄国的主要特征
经济上:经济规模得到充分发展,开始向全俄统一市场过渡;封地制、农奴制最后通过1649年法典得以最终确定下来;农奴制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出现手工工场,标志着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这样造成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出现雇佣工场主和手工工场主的矛盾。

政治上:17世纪中期是等级代表君主制的鼎盛时期,17世纪下半期起开始向绝对君主制转变。

2、混乱时期
①留里克王朝的绝嗣
1598年缙绅会议选举鲍里斯·戈杜诺夫为沙皇。

②伪季米特里事件
③博洛特尼科夫起义(1607年失败)
④罗曼诺夫王朝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

3、从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过渡
①1649年缙绅会议召开之后,缙绅会议就很少召开了,沙皇很多事情避开缙绅会议,自行决定。

②波雅尔杜马的权力遭到削弱,17世纪下半期几乎没有发生作用,直到1699年废除波雅尔杜马,取而代之的是参政院。

③17世纪下半期王权战胜了教权尼康宗教改革使王权战胜教权。

尼康(大牧首)宗教教改革(1653-1656),修订圣经的译本;统一了礼仪。

着触犯了沙皇的礼仪。

最终沙皇废除他,革职,最后客死他乡。

四、从绝对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
1、绝对君主制的确立(彼得一世)
行政改革:
中央:1707年建立近臣办公厅,1711年,建立参政院,取代波雅尔杜马,建立11个委员会,取代旧的衙门机构。

地方:最初设立8个省,每个省的首脑是总督(军政合一),省下设朵梁,后又废除朵梁。

将全国划分为大小相等的50个州。

宗教改革:
总的目标是将教会置于国家控制之下。

1721年废除牧首,成立宗教事务委员会,后改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

总局长由沙皇任命。

沙皇称为东正教最高牧师。

从这时起教权才真正从属与世俗政权。

2、开明专制 1762年叶卡捷琳娜上台
农奴制度推广到波罗的海,大量分封土地给贵族,将教会土地收归国有,教会余地世俗化,镇压农民起义。

以开明为主
其统治期分两个阶段分割线:1773-1775的普加乔夫起义
②以专制为主
社会经济基础是封建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

3、19世纪60年代一系列改革与君主立宪制的萌芽
①地方自制改革:1864年1月1日,在俄国省和县设立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省、县地方自治管理局(行政机关),省、县地方自治议会(立法机关,议员有财产资格、年龄限制、有任期),议员多是自由派贵族(第三种知识分子)
②城市自制改革
③司法改革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再审制度
④大学自治改革
⑤军事改革普遍义务兵役制(彼得一世时期是等级义务兵役制)
4、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905年的《10月17日宣言》成立国家杜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