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8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互联网 成为了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意见表达渠道,通过 网络表达意见已成为一种最广泛 且最触手可及的政 治参与形式。
二、 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网络传播赋予公众更多的能动性,并使公众之间呈现出更为 显著的互动性特征。 •门户网站 •论坛 •Web2.0 •微博 •微信
三、 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 社会变迁或转型时期是社会非常规变动时期,各种社会问 题层出不穷易于引发舆论波动,各种与公众有较高关联度 的事件、人物、现象或话题都能激发社会舆论。
• 社会转型在推动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成员 的阶层意识分化。
• 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现实社会中缺乏表达渠道,网络就 成为汇聚舆论和反映民意的平台,因此,互联网成为了折射 转型时期社会变迁的 舆论镜像。
• 在不同的网络舆论平台上也有所显现。 • 马太效应对舆论样态的直接影响是,网民的舆论表达会呈
现出高度类型化的特点。
七、 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 从舆论爆发到发酵,再到形成更大规模 舆论风暴的过程中, 出现了公众诉求点的转移,在原来的事件之外,出现新的诉 求目标,推动事件快速升级。
• 舆论环境的不确定性已构成政府执政的一个基本场景,正 是网民与网络管理应对体系的互动、网民与社会结构的 相互作用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散。
一、 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
• 1994 年我国接入互联网后,以经济和文化精英为主导 的第一代网民推动着 网络舆论在中国的萌芽。
• 这一阶段网民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层次普遍较高,网络 舆论多由社会精英主导。
•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当互联网逐步走出科研 院所,面向社会公众普及之际,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 的强势崛起和中国在国际 交往中的悲喜交集是网络 论坛中的主导性议题。

第三节 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传播的技术特性和我国网民群体的结构特征,使网 络舆论在形成、传播 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上呈现 出与一般社会舆论不同的特点。 把握网络舆论 的特点 对于认识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引导 工作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一、 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 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舆 论不断发酵、聚合、扩散、裂 变,在不同传播形式的综合作用下,其爆发速度、波及 范 围与影响力度较传统舆论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 2003 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的孙志 刚事件、哈尔滨宝 马撞人事件等在网上引发了巨大民意 声浪,在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历史坐标上留下了清晰印记。 自 2003 年出现 12 起网络舆论事件以来,互联网激发出 巨大 的社会能量,事件数量逐年增加、爆发力度越来越强。
• 2007 年,依托 Web2. 0 技术浪潮,新闻跟帖、聚合新闻、 聊天室、社区论坛、即 时通讯等主流技术形态的升级,使 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力媒介。
一、 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
• 网络舆论的形成源于公众借助互联网对特定的议题 或事务所表达的意见和态度。
•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集中爆发, 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 通过互联网,人们以更低的成本和风险表达利益诉求, 越来越多的公众倾向于通 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
由于互联网技术形态和普及程度的限制,当时的网络舆 论对社会的渗透程度有限,只有当涉及国家主权的重 大事件发生时,网络舆论才会进入社会公众的 视野。
二、 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2003 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的孙志刚事件、哈尔 滨宝 马撞人事件等在网上引发了巨大民意声浪,在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 历史坐标上 留下了清晰印记。 自 2003 年出现 12 起网络舆论事件以来, 互联网激发出巨大 的社会能量,事件数量逐年增加、爆发力度越来越强。
• 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不 当作为、官员的腐败等,这在很大程 度上与中国政治传播的现状有关。
• 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功能扩展的现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 步 替代现有的制度化通道,成为政治传播系统中为民众传递 诉求的通道
三、 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六、 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 “先入为主”是舆论传播中的一般规律,网络舆论中也存在 着类似效应。
•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普通民众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 方式实现对线下事件的同步现 场报道,高交换率和强扩 散性进一步加速舆论风暴的形成。
• 2007 年前后,新意见阶层崛起,普通网来自百度文库 在更大范围内自 主地问政问责。
第二节 网络舆论的成因
互联网不仅为网民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它还 糅合社会心理、公众 言论表达行为以及新传播技术等 变量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环境,它们相互作 用并合力 塑造出网络舆论得以形成的宏观语境。
• 网络社会,任何一个偏僻角落导入的信息都可以迅速进入 全国乃至全球传播网络,最终 成为复杂网络中的一个信息 节点,从而使一个地方性议题快速升级为全国性议 题甚至 全球关注的公共事件。
• 政府应 对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也由 24 小时缩短到 3 至 4 小时。
二、 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 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问题是政府官员的执政问题与民 生问题。
第八章 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第一节 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巨变,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意识的悄 然变化,互联网在 中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嬗变及 其在网络空间的呈现。 从 20 世纪 90 年代 末汹涌的 民族主义,到 21 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催生新自由主 义,及至当下多 元社会思潮进入网络话语空间,互联网 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场折射出社会意识 的变动不居。
• 以厦门的 PX 项目事件、陕西的“周老 虎冶事件、重庆 “最牛钉子户冶事件和山西“黑砖窑冶事件等四大事件 为标志的公 共事件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相关社会 问题的解决,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 也逐步扩大到政治领域, 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 2009 年开始,网络舆论事件数量每年都在 200 个以上,其 中包括网民对 政府失职渎职行为的问责,对违法乱纪官 员的监督鞭挞,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声 援,对公权力阳光下 运行的期盼和对社会道德滑坡的疾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