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和脑(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剖析

第二章心理和脑(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剖析
第二章心理和脑(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剖析

第二章心理和脑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元、突触、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元结构、神经元之

间的联系;神经系统的构成;两种信号系统。

2、掌握大脑的主要概况、脑的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种

类;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与规律。

第一节神经系统和脑

一、神经元

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巨大信息处理库。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电——化学变化对刺激做出反应。在机体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就可实现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输出。

(一)神经元基本结构

(二)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部分叫突触,其释放化学递质,负担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任务。(详见P36-37)

二、神经系统的构成

众多的神经元,构成了人体庞大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构成: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1、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2)脊神经

(3)内脏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2)脑(脑干、小脑、间脑、大脑)

其中大脑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

(见图13神经系统、图14大脑剖面图)

三、脑的构造与功能

1、脑干:维持个体的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

温、睡眠等与脑干有关。包括延脑、脑桥、

中脑、脑干网状结构。

2、小脑:与大脑皮质运动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

体姿势与身体平衡。

3、间脑:最复杂的中枢,也是重要的中枢,

包括:

丘脑: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也具有控

制情绪的功能。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

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

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

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关系。

4、大脑

大脑皮层面积:2200平方厘米

皮层神经细胞:140-150亿

突触:10万亿-100万亿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份分工趋于精细,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功能中枢,各中枢彼此分工又彼此合作,从而实现对外刺激的精细反应。

四、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

白质:胼胝体

灰质:大脑皮层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感觉区:

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直的.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视觉中枢:枕叶。

听觉中枢:颞叶上回。

嗅觉中枢:海马回沟附近皮质。

味觉中枢:中央后回的最下部分。

2、运动区——中央前回

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运动区与头部运动的关系是正直的。

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不取决于各部位的实际大小, 而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功能重要的部位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也比较大。

3.言语区——脑左半球

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与人的书写与绘图能力有关。

损伤——失写症。

言语运动区:左半球额下回后部。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

的舌头和颚的运动。

损伤——运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环曲回(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损伤——听觉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

损伤——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

(以上内容见图22)

大脑皮层四叶及机能:(见图23,并启发学生概括其机能)额叶:运动、言语中枢颞叶:听觉中枢

顶叶:感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4.联合区:

是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分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联合区不接受任何信息的直接输入也很少直接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主要功能:信息的整合加工。与一些高级心理活动有关。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

左半球:语言、抽象思维占优势,主管说话、书写、计算、分类等。

右半球:处理表象,形象思维占优势,主管人的知觉辨认、形象记忆、想象、模仿等。

(以上内容见图26)

思考:

目前一些中小学为了提高升学率,砍掉了图、音、体等课程,你对此有何看法?此做法对人脑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二节脑的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一、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

(以上内容见图29、30、做“火烫手的实验”图31)

二、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以上内容见图22)

指遗传得来的,不学而能的反射。

2、条件反射

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学会的反射。

(1)经典性条件反射

指通过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结合而使有机体形成的条件反射。

例: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已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所以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

(以上内容见图34)

(2)操作性条件反射

指有机体经过操作获得强化而学得的反射。

例:斯金纳箱是为动物学习实验的自动记录装置。它是一大约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在箱内的白鼠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一只饿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点胆怯,经过反复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落入盘内,若干次后,就形成饿鼠按社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中,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能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反射,动物愈高级,建立的条件反射级愈多。人类由于掌握了语言,能形成无数级的条件反射。

思考: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何现实意义?在日常生活(动物、人)中,哪些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第一信号(具体的、现实的信号)所建立的条件

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人和动物所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由第二信号(语言刺激、抽象信号等)所建立的条

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人所特有)

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过程,也就是第二信号与第一信号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联系的过程,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词刺激,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是对物质现实最初的、具体信号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如“铃”字,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铃”,而是一种文字符号,对各式各样众多铃的语言概括。人脑皮层就能通过这些语词的刺激去反映现实的具体的内容。由于语词包含着广阔丰富的内容,所以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使人类的智慧更加发展,更加富有创造能力,人类创造科学,而科学又反过来指导人类和现实的关系。这就使人类彻底地从动物界中摆脱出来,可以认识过去和预测未来,并通过自己所作出的改变,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能动地去支配自然界。

思考:

1、以下现象属于哪一种信号系统

(1)“谈虎色变”(2)“望梅止渴”

2、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哪些反射属于第

二信号系统?

四、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与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如在食物作用下有关控制唾液反射的中枢发生兴奋,就会引起或加强唾液腺的分泌;如控制唾液反射中枢抑制过程的发展,则唾液分泌就会减少或停止。

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某一部位有时兴奋占优势,有时抑制占优势。就整个大脑来说,清醒时兴奋占优势,睡眠时抑制占优势。

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

1、非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

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如突然出现强声,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刺激的出现引起皮层相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

(2)超限抑制

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发展,这叫超限抑制。这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坏,因此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

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病儿的沉睡,动物的“假死”,都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2、条件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消退抑制

消退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

如灯光和食物结合建立起条件反射,可在灯光出现时就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不再用食物来强化灯光这个条件刺激,那么就会使灯光食物性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它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

消退抑制与神经系统的类型有关。实验证明,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好动类型的动物消退较慢,而那些好静、孤独的神经系统类型者容易消退。另外,条件反射形成得愈巩固,愈不容易消退。形成条件反射时所用的无条件刺激的强度愈大,消退也愈不容易。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对条件刺激的反应往往带有泛化的性质,即条件反射不仅能为条件刺激所引起,而且也能为一些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引起。例如,给狗形成了每分钟五十次节拍器音响的条件反射后,往往其它类似的声音,如每分钟六十次音响,即使没有与非条件刺激结合过,也会引起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实验继续进行,只对每分钟50次节拍器音响予以强化,而对每分钟60次节拍器音响不予强化,那么泛化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狗只对每分钟50次节拍器音响发生反应,而对与它相类似的刺激不发生反应,这种在分化过程中发生的抑制就是分化抑制。

分化抑制具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它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确的分析,作出完善的反应,在学习中,对外语发音的细微区别,书写上错误的纠正,历史相似事件的区分等均通过分化抑制来实现。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无时不在进行着有规律性的运动,基本神经过程运动的规律有二。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例如,当人体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时会感到浑身发麻,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而只有中等强度的皮肤刺激,我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这说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巴甫洛夫说“直到现在所汇集的材料,允许我们作出一个结论:即是在弱的兴奋过程的场合,会发生扩散作用,在中等强度的场合,会发生集

中作用,而在很强的兴奋的场合,又会发生扩散作用。在抑制过程的场合,也完全

与此相同。”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

导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

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

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性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例如,由睡眠到觉醒;小孩临睡前的“闹觉”均是正诱导现象。专心于某一工作,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觉醒到睡眠均是负诱导现象。

课外自由阅读: 第三节大脑研究新进展

对本章进行小结。

复习与思考:

一、按本章教学要求复习。

二、思考本章课后练习第1、2、3、4 题。

三、做一做:

(一)单项选择: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2、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官是(C)。

A.树突

B.胞体

C.突触

D.反射

3、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C )。

A.脑干

B.丘脑

C.大脑

D.延脑

4、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B )中枢。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D.感觉运动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B)。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机能活动

D.意识活动

(二)多项选择

1、下列选项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ACD )。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涎

D.望梅生畏

2、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B )。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涎

D.望梅生畏

(三)填空

1、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3、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一般把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把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做一做”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

(一)单项选择:

1、A.神经元

2、C.突触

3、C.大脑

4、B.听觉

5、B.反射活动

(二)多项选择

1、A.望梅止渴 C.含梅流涎 D.望梅生畏

2、B.谈梅生津

(三)填空

1、脑干、大脑皮层

2、神经中枢、效应器

3、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与脑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心理与脑 姓名:邝丽芬学号:2010122013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前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4分) (B )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________。 A 精神活动; B 反射活动; C 意识活动; D 技能活动。(C )2、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下列________反射。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的反射; C 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D 本能的反射。 (C )3、下列________属条件反射。 A 眨眼反射; B 吸吮反射; C 膝跳反射; D 信号反射。( C )4、一个原本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多次重复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该反射被称为________。 A 操作性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经典性条件反射; D 第一信号系统 (B)5、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________? A 见风流泪;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吃梅生津。(A )6、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这种现象是________。 A 无条件反射; B 经典性条件反射;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反射。 (C )7、有机件的行为作为获得奖赏的手段,这种反射是________。 A 无条件反射; B 经典性条件反射;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反射。 (D )8、大脑皮层部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是________。 A 正诱导; B 负诱导; C 扩散与集中; D 相互诱导。( D )9、小孩临睡前兴奋的“闹觉”,这是________所致。 A 扩散; B 集中; C 正诱导; D 负诱导。 (D )10、“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属于________现象。 A 扩散; B 集中; C 正诱导;D负诱导。 ( C )11.视觉中枢位于________。 A.大脑皮层额叶 B.大脑皮层顶叶 C.大脑皮层枕叶 D.大脑皮层颞叶 (D )12.“狼孩”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遗传因素 B.缺乏营养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___脑_____________的机能、是对__客观现实______________的反映。 2.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颞叶、顶叶、额叶和枕叶四个区。 3.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构成的;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_______脊髓_________。

第二章 脑与心理

第二章脑与心理 考点纲要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突触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功能;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脑潜能的开发途径。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3)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4)突触的功能;(5)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6)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功能。 2.理解: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 3.应用:了解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指导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 知识点讲解 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1.脊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穿脊间孔外出,共31对。脊神经中的神经元有两种,一种为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其功能是将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传人神经,传达至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种为运动神经元,与反应器相连,其功能在于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向外传导,传送至效应器官。它们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2.脑神经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l2对。按顺序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3.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 “植物神经系统”一词是19世纪德国学者莱尔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英国科学家兰格莱将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是在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具有保持安静时的生理平衡的作用。这两种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存在着颉颃作用。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心理和脑(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元、突触、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元结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系统的构成;两种信 号系统。 2、掌握大脑的主要概况、脑的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种类;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与规 律。 第一节神经系统和脑 一、神经元 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巨大信息处理库。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电——化学变化对刺激做出反应。在机体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就可实现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输出。 (一)神经元基本结构 (二)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部分叫突触,其释放化学递质,负担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任务。(详见P36-37) 二、神经系统的构成 众多的神经元,构成了人体庞大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构成: 1、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2)脊神经(3)内脏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2)脑(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其中大脑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 (见图13神经系统、图14大脑剖面图) 三、脑的构造与功能 1、脑干:维持个体的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与脑干有关。包括延脑、脑桥、中脑、脑干网状结构。 2、小脑:与大脑皮质运动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身体平衡。 3、间脑:最复杂的中枢,也是重要的中枢,包括: 神 经 元 细胞 细胞突起 个性心理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轴突 树突

丘脑: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也具有控制情绪的功能。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关系。 4、大脑 大脑皮层面积:2200平方厘米,皮层神经细胞:140-150亿突触:10万亿-100万亿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份分工趋于精细,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功能中枢,各中枢彼此分工又彼此合作,从而实现对外刺激的精细反应。 四、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 白质:胼胝体 灰质:大脑皮层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感觉区: 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直的.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视觉中枢:枕叶。 听觉中枢:颞叶上回。 嗅觉中枢:海马回沟附近皮质。 味觉中枢:中央后回的最下部分。 2、运动区——中央前回 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运动区与头部运动的关系是正直的。 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不取决于各部位的实际大小, 而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功能重要的部位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也比较大。 3.言语区——脑左半球 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与人的书写与绘图能力有关。 损伤——失写症。 言语运动区:左半球额下回后部。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 损伤——运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环曲回(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损伤——听觉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 损伤——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

第二章 脑与心理

第二章脑与心理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理系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 而不是心脏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 ?本章的关键词 脑脑结构神经元脑功能脑科学脑开发 学习目标 ?知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记住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式。 ?记住大脑功能存在一侧化优势的现象,以及左右大脑各自的优势能力。 ?能举例说明脑与认知、脑与情绪、脑与人格以及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锻炼、睡眠、营养、烟酒、疾病、学习与记忆中保护和利用大脑中的正副方面的作用。 ?内容概览 一、周围神经系统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三、脑与心理活动 四、脑功能开发

脑细胞 ?即神经元,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从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之间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脑内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 –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电冲动)在一个神经元内传导,又通过化学物质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神经元的轴突内,重新包装成为突触小泡(或囊泡),以便以后重复使用。 –神经递质分兴奋与抑制两种,乙酰胆碱与5-羟色胺属于兴奋性,多巴胺属抑制性。 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三部分。 –脊神经:发自脊髓,共31对,联结中枢神经系统 与外部世界 –脑神经:由脑发出,共12对 –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在内脏器官、心血管、平 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1)交感神经:唤醒时活动 (2)副交感神经:安静时活动 拮抗作用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产生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虽然认为心理现象是身体的一种机能,但是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并不清楚心理活动的器官之所在。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心脏的机能。因为人们在各种不同活动状态下,感觉到自已心脏活动的差异。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心脏的机能在于思考。汉字中,凡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 字旁或竖"心"旁,如思、想、念、怨、情、恨、悦等。由于心脏在胸腔中,于是古人认为智慧就来自胸中,因此产生了"胸有成竹"、"计上心来"、"心中有数"、"满腹经论"等词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液冷却而已。 随着事实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活动不是与心而是与脑联系着的。如人们观察到,人在睡眠和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而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一些精神病人心跳正常,但却神智不清。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脑受了损伤,心理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有的耳目完好而变聋变盲,有的记忆丧失,有的言语、思维或随意运动出现了障碍。因此人们认识到心理现象是脑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但是脑是怎样活动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由于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很长时间人们并不清楚。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和生理解剖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脑的知识。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于1830年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脑髓说",他从解剖学上弄清了脊髓和脑的中枢神经联系的"经络周身,内外贯通"的道理。他说:"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皆归于脑"。这些都表明了大脑与感官的神经联系及大脑对感官的统一指挥作用。他断定:"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明确指出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 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通过对人脑的解剖研究,发现一位病人失去了说话能力是同左侧大脑皮层的一个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受到器质性损伤有关,这说明在大脑皮层的这一特定区域有一个语言中枢,被称为"布罗卡区"。后来临床实践又进一步发现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受到损伤时,病人能说话、阅读和写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产生"感觉失语症";当额叶的额中回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听懂话,自己会说话,也能阅读、但不会书写,产生"失写症";当顶叶的角回受到损伤时,病人虽然能听、会说、会写,但看不懂书面语言,产生"失读症"。这些发现证明:脑的一定部位控制、支配着人的言语活动。 1874年,俄国解剖学家贝兹利用显微镜的方法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五层发现了大型锥体细胞,并且证明这种大型锥体细胞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细胞,称为"贝兹细胞"。这说明人的各种随意运动也是受大脑支配的。 与此同时,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采用切除法、电刺激法对脑与行为关系所做的研究以及神经电生理现象的研究,也陆续发现了其它一些神经中枢。如1823年,德国生理学家弗罗伦观察到切除大脑后的鸽子失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证明了动物的复杂行为与大脑的机能有关。1820年,弗里奇和希齐格用微电刺激十字沟前回,发现动物不同部位的肌肉动作有不同的中枢控制。后又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了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这些都推动了心理现象脑机制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反射"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使心理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后来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此基础上经过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即"条件反射"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这些均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神经系统是生物有机体在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动物进化阶梯的不断上升,神经系统趋于复杂,心理活动也更加灵活丰富。动物心理

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理与脑的关系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在劳动的作用下,以高度发展的人脑为基础,产生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意识。 1.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把接受到的信息以生物电的形式进行整合、转换和传递。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六个部分。见人脑各部位示意图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它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结构,成人的脑重约1400克,包括大脑皮层边缘皮层饿基底神经节,其中大脑皮层是人脑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不同的部位和区域是不同的机能中枢,有不同的分工。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不对称。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主要侧重对言语、文字、计算等信息的加工;大脑右半球主要侧重对图形、音乐、空间方位等信息的加工。 大脑对人的控制是对侧化的(嗅觉除外),即身体左半部由大脑右半球控制;身体右半边由大脑左半球控制。 2.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的产物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交替作用。 人在清醒时,大脑兴奋占优势,人在睡眠时,则抑制过程占优势。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族发生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发生中所获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动物的这种反射为数有限。新生儿只有三种无条件反射: (1)食物反射:如奶头放在他的嘴里他就会自动吮吸,食物放在他的嘴里,就会分泌唾液;(2)防御反射:如东西刺激眼睛就眨眼,火烫到手,手就缩回; (3)朝向反射:如把眼球和头转向刺激的光源。这些都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是从遗传得来的。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射只是有机体出生以后生长和发展的先天基础,无法适应异常复杂和经常变化着的生活条件。在生活过程中就形成了另一种反射--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反射时,先使用一个与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作用几秒钟后给动物一个无条件刺激(喂食物),并使两者共同作用一定时间如10-20秒,(即用无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这样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铃声)单独作用,动物也分泌唾液。这时,条件反射就形成了。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铃声,现在成了喂食的"信号"即成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中性刺激(无关刺激)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起来。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

普通心理学 2神经系统与大脑功效 重点小结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 大脑:左右两半球;大脑皮层四个机能区域 间脑:丘脑、下丘脑 脑 脑干:中脑、脑桥、延脑、网状结构 小脑:左右两半球 中枢神经系统 边缘系统 脊髓(主要作用1、桥梁(脑、周围神经),2、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 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合神经) 躯体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机能:躯体or 内脏+感觉or 运动) 周围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作用) 植物性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让兴奋的神经休息) 间脑 丘脑 下丘脑 中继站——后部有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神经、视神经。(除嗅觉外,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再导向 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调节植物性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 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活动有重要意义 对情绪起重要作用——“快乐中枢”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

第二章 脑与心理

第二章脑与心理 内容概览 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三、脑与心理活动 四、脑功能开发 ?导入正题: ?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以前人们误以为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但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1)脊神经:发自脊髓,共31对,联结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 (2)脑神经:由脑发出,共12对 (3)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在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a.交感神经:唤醒时活动 b.副交感神经:安静时活动 第二节脑的结构与功能 ?脑的结构 (1)脑细胞 (2)中枢神经系统 (3)大脑结构 脑的功能 (1)大脑的功能 (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脑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 ?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大脑的结构 大脑的结构 ?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相联 ?额叶的后下部“布洛卡区” 运动性言语中枢 颞叶的后下部,温尔尼克区听觉性言语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图像的接受和解释 一般来说,大脑皮层的左右两侧分管相对侧的感觉,但嗅觉除外。 脑的功能 ?大脑的功能 大脑左右半球分管不同的活动: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 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 “开发右脑”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颅相说 ?定位说 ?整体说 ?技能系统说 ?模块说 ?泛脑网络论 颅相说 ?颅相说是关于颅骨外形特征与性格相关的一种学说。 ?19世纪德国医生加尔提出,其弟子施普茨海姆采用颅相说一词。 ?加尔认为颅骨的外部形状与内部脑的结构有关,并且心理特征与颅骨形状也有一定相关。 颅相说 ?加尔通过观察周围熟悉人的心理与颅骨外形特征,确定了27个功能区,后施普茨海姆修订为35个。?曾一度受到人们关注,但仅是主观推断,未得到实证研究支持。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呈现出不同等级。最高等级是大脑皮层,以下依次为:基底节、间脑、小脑、脑干、脊髓 ?18-19世纪,随着布洛卡言语中枢、温尔尼克区、运动中枢与感觉中枢相继发现,启示人们:大脑不同部位各司其职。 ?20世纪加拿大神经学家潘菲尔德用微弱的电刺激病人的颞叶,病人会回忆起以前经历事情的详尽细节,说明记忆与颞叶有关。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确实发现脑有机能定位,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区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整体说 ?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19世纪中叶对动物的脑采用部分毁除法,发现不同部位却有特殊机能,但又发现神经系统具有统一性,任何部分的消除都可减少其它部分的能力,还发现一种机能损伤后,还可复得。 机能系统说 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在治疗二战期间脑损伤病人时发现,闹特定部位的损伤,不仅导致单一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导致一系列过程的障碍。得出: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机能系统。分三部分: 1、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2、心理接受、加工、储存的系统 3、行为调节系统 他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各系统有发挥着不同作用。 模块说 ?1976年,美国生理学家加查尼加提出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和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模块是一种快速、特异的信息过程。 ?同定位说相比它揭示的是人脑的整体性。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一证明了这一点。 ?如:猴子的视觉是颜色、运动、形状、知觉的合成,与31个脑区、多个模块有关,它们间的精细分工与合作是视觉的神经基础。 泛脑网络论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单选题 1.大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元B.突触 C.神经回路D.神经系统 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树突较短,分叉多,负责接收刺激B.树突较长,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C.轴突较短,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D.轴突较长,分枝多,负责接收刺激3.通过对大脑两半球一侧优势的研究,( )功能的定位不在右半球。 A.艺术欣赏B.知觉空间关系 C.逻辑推理D.幻想 4.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最小单位是()。 A.神经元B.胶质细胞 C.突触D.反射弧 5.当神经元处于安静状态时,( )。 A.轴突内外无电位变化 B.神经元随时处于自发放电状态,产生的电位为动作电位 C.细胞膜对所有离子具有相同的通透性 D.细胞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静息电位 6.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A.静息电位B.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 C.动作电位D.服从全或无法则的电传导 7.早期颅相说为脑功能( )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A.定位说B.整体说 C.机能系统说D.模块说 8.大脑皮层是指( )。 A.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的白质 B.大脑半球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的灰质 C.灰质与白质的总和D.灰质与部分白质的和9.正是通过对(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A.动物脑B.失语症病人 C.割裂脑D.脑成像 10.机能系统学说是由( )通过对大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中总结提出的。 A.布鲁德曼B.加尔 C.弗洛伦斯D.鲁利亚 11.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B.顶叶 C.枕叶D.颞叶 12.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B.抑制 C.兴奋与抑制D.反射 13.“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D.以上答案都不对14.一个神经元的()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者肌肉、腺体细胞A.树突B.轴突

第二篇 个体心理

第二篇个体心理 第五章个性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现象 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正常的人脑是心理产生的基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主要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 维等心理过程来完成。 –情感过程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主观体验。 –意志过程 ◆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三种心理过程往往相互影响,交互作用。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动 力;意志则具有调控作用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 (一)个性 ◆1、个性的概念 –是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整体性。 2、个性的心理构成: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主要心理差异,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等 (二)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通常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上 相对于个性的其他构成部分,气质受先天遗传的影响最大,取决于个体神经系统的先天特性。 气质的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与管理: ◆根据人的气质类型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分配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气质进行职业选择,组织可以进行人员的职业鉴别 ◆在人员的配备上,要考虑气质类型的相辅和互补 ◆在管理上也要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员工运用不同的方法 (三)能力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率。能力总是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 –能力既受遗传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实践的影响。遗传的生理特征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指人们所掌握的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历史经验;技能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它们表 现了一个人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能力指顺利实现活动的心理条件,包括顺利 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心理条件。 ◆2、能力的类型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很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等,在西方心理学中被称为“智力”。智力用智商表示(IQ Intelligence Quotient) –特殊能力是表现在某些专业活动中的能力,它只适宜于某种狭窄活动范围的要求。 ◆3、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发展水平的差异

大脑与性格的关系

大脑与性格的关系 右脑----想象力/直觉/才气擅长想象,有艺术才能和创造力,凭直觉对新鲜事物也能无意识地接受 左脑---计算/理性/逻辑擅长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逻辑性的思考和推理,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 测试方法: 只需要像平常一样将手自然搭在一起!首先检查自己属于哪种类型。 步骤一:双手十指交叉搭在一起----对于外部的信息,左脑和右脑哪个更快地接受,通过手搭在一起的状态就可以了解。 左手拇指被押在右手拇指下的----------------------> 左脑使用者 右手拇指被押在左手拇指下的----------------------> 右脑使用者 步骤二:胳膊肘交叉搭在一起,对于外部的信息,左脑和右脑哪个更快地接受,胳膊肘交叉搭在一起的动作就可以了解。 右手臂压住左手臂的------------------------------> 左脑使用者 左手臂压住右手臂的------------------------------> 右脑使用者 测试结果: 在步骤一时了解了手搭在一起的方式,在进行步骤二的测试时有时会受步骤一的影响,这时你尝试呼吸,再将胳膊搭在一起,也可以和别人说话,在无意识的时刻做这个动作。 步骤1、2都是左型的人------------左左人 步骤1是左型,步骤2是右型的人------------左右人 步骤1是右型,步骤2是左型的人------------右左人 步骤1、2都是右型的人------------右右人 左右人——喜欢照顾人,领导型 具有冷静的观察力能看透对方或现场的气氛,但亦具有能体贴入微照顾对方的一面,这就是兼具冷静与温情的左右人。因生性冷静,颇具男子气概且责任感强烈,像个〔大姐头〕般常会受到同性的爱慕。能自然聚集人群并与之俐落相处。 只不过,有时也会忍不住太爱照顾他人。相当在意世人如何看待自己,总是保持警觉心。右左人——善於体贴他人的传统,温婉类型 能直觉了解对方的心情,并自然和善对应的右左人。虽然无法主动积极的向前,但却会後退一步来支持他人,生性稳重且贴心,给人一股〔凡事都会好好照顾*〕的安心感。不过一旦被拜托过一次,往後就很难再对他人说〔NO〕就是最大的缺点。不管自己有多么的痛苦,也

思想和心理的联系与区别

思想和心理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思想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但又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各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着、变化着。充分了解思想和心理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所想所为。 关键词:思想心理联系与区别 一、思想和心理的概念 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道德意识和其他社会意识等。 人的思想有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一切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社会的进步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错误的思想,它阻碍或延缓社会进步和客观事物的发展,检验人的思想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客观事物用于感觉器官,引起脑的活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种种条件反射,成为心理的物质基础。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 二、思想与心理的联系与区别 思想与心理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就个人的感受来说,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感受,而若干的而心理感受有时又能反过来影响思想;但思想与心理又各自呈现不同特点,各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着、变化着。 (一)思想与心理的联系 1.人的思想与心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人脑为器官。在我们日常处理事情时都能感觉到我们是用大脑来思考,对外界的事物做出反应。所以说心理和思想都是通过大脑产生的。 2. 从广义上讲,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心理现象有较高层次和一般层次之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较高层次部分;而感觉、知觉等就属于心理现象的较低层次部分。从而得出,心理现象大于思想,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而已。 3.两者都是随着人的实践不断发展的。就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来说,人类的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由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由考虑身边事、周围事的单向思考向多维思考发展,想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心理也是如此,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情感单一向丰富发展等。就我们个人来说,我们的思想和心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随着实践的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我们的思想和心理肯定变,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变得更加适应环境,进而改造环境。 4.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从思想和心理的概念可以看出,一方面,一定的意识、思想决定着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一定思想、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可见,心理与思想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心理与思想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 5.心理和思想都是以客观现实作为基础的。不难体会到,客观现实是人脑产生心理和思想的基础,人类很难主观的思考出客观存在的东西,即使是一些幻想出来的东西,也是有客观事物作为基础的。比如人们常说的鬼,它也只不过是人们根据现实中人的一种虚构,是生活中的现形,人世间不存在鬼,人们所描述的鬼的原型也是在人的基础上产生的,跟人有着极其相似的外形特征。

心理物质基础是大脑

心理的物质基础是大脑 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心理活动是人脑的精神活动。心理生理学观点强调,心理的实质即是脑的机能。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层。每一心理现象的实质都是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的。不管你是在学习,记忆,在思维,还是在模仿,都是在由生物学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生物进程也是毫无疑问可以人为调整的。 关于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包被大脑半球沟和回外层的灰质,是调节机体机能的最高部位。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并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进化。新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主要作用;而皮层下各级脑部及脊髓虽也有发展,但在机能上已从属于大脑皮层。高等动物一旦失去大脑皮层,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的大脑皮层更产生了新的飞跃,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主要含有锥体形细胞、梭形细胞和星形细胞(颗粒细胞)及神经纤维。按细胞与纤维排列情况可分为多层,自皮层表面到髓质大致分为六层。皮层的神经元之间联系十分广泛和复杂,在皮层的不同部位,各层的厚薄、各种神经细胞的分布和纤维的疏密都有差异。 根据皮层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可将皮层分为若干区。机体的各种功能在皮层具有定位关系,如运动区、感觉区等。但这仅是相对的,这些中枢也分散有类似的功能。如中央前回(四区)主要管理全身骨胳肌运动,称运动区,但中央前回也接受部分的感觉冲动。中央后回主管全身体躯感觉,但刺激该区也可产生少量运动。皮层除一些特定功能的中枢外,人类皮层大部分区域称联合区。临床实验证明,某一中枢的损伤,并不使人永久性完全丧失该中枢所管理的功能,经过适当的治疗和功能锻炼,常可由其他区域的代偿而使该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关于大脑皮层的感知机理 当动物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时,它们的大脑是否也处于混沌状态?以色列研究人员在研究了猫的大脑活动后提出,动物即使是闭着眼睛打盹,其大脑也许仍会下意识地产生视觉图像。研究人员称,如果人类也是如此的话,那么,人们喜欢看自己期望看到的东西的这种倾向,也许出自大脑中不断产生的虚幻感觉。 通常,眼睛在察觉到一个细小的斑点时,动物大脑皮层大约几毫米大的区域会兴奋起来,该区域中成千上万的神经细胞立即开始详细了解斑点的性质。垂直的斑点会导致某些神经细胞十分兴奋,而水平或斜向斑点会让另一些神经细胞十分兴奋。于是,不同的斑点在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产生了不同的高度兴奋图案,神经学家称这些大脑皮层图案为“定位图”。人们一直认为,动物合上双眼后,大脑皮层中将不会出现“定位图”,取而代之的是神经细胞的随机活动。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报道,以色列魏茨曼科学院塔尔·肯奈特和他的同事通过一项高水平的实验惊奇地发现,猫在昏迷时,其大脑却似乎在系统地扫描内在的图像。实验中,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着重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情绪情感过程(feeling process)及意志过程(will process),即常说的知、情、意。认知过程是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在认知输入信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的过程;意志过程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维持这些行为的内部动力。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是统一的整体。 一、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构成,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一)感知觉 1.概念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如感受到一定的温度,闻到某种气味,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却十分重要。一切较高级的心理活动都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初源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人脑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常总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单纯的感觉通常不存在,感觉一经产生,知觉也随之产生。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不能产生感知觉。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

心理学作业 第二章答案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心理与脑 姓名:学号: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C 5.B 6.A 7.C 8.B 9.C 10.D 11.C 12.D 二、填空题 1.脑客观现实 2.颞叶 3.周围神经系统脊髓 4.暂时神经联系 5.无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 6.感受器效应器 7.第一信号 8.第二信号 9.兴奋抑制 10.负诱导 11.相互诱导 12.无条件 13.经典性操作性 三、名词解释 1.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2.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下来就具有的、先天遗传下来的,对刺激特有的、稳定的反应方式。 3.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形成的反射。 4.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5.用抽象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四、问答题 1.辩证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人的心理实质,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一命题可从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来表述。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展开,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理解:①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如睡眠、酒醉、药物麻醉等)、科学实验(如采用脑切除法、微电刺激法发现支配躯体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脑神经细胞)、临床经验(发现大脑不同部位的疾病与损伤,会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的失语症)以及“反射说”、“条件反射说”和“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映、再到人的意识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②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意识的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与人的个性等都离不开客观现实。③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人的心形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映现实与适应环境,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④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人类的社会意识、个体意识、自我意识等都是带有社会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2. 例:吃梅生津和谈梅生津 第一信号系统: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构成的信号系统;人和动物所共有;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言构成的信号系统;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与思维密切联系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 及学校》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全书概要2011年10月20日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全书概要 学习是人类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比起其他生物来说,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的教学中得到的而是通过高度系统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学来的—阅读、数学、科学、文学以及一个社会的历史—需要接受正规训练,通常这种训练在学校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数学和历史知识不断增长内容越来越复杂.这给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学校中所教知识的价值在应用到学校以外的情境中时其适用性开始受到质疑。 科学现在对学习过程以及能力表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新近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人在从事问题解决任务中的复杂推理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核心学科学习过程中人是如何获得技能和理解的。本书呈现出对学习原理的一个当代的解释,这个概要对新的学习科学做一次总括性的回顾。 改变学习概念的五大主题 在过去的30年中有关学习的研究在五大领域中产生了新的学习概念。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勘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 1.记忆与知识的结构记忆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联想.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含知识.也涉及到意义。知道学习者是如何组织信息结构的,这特别有利于人们理解隐含于有效理解和思维的条理化的知识的性质。 2.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当代最具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是对专家学习者的基本研究。学习理论现在能够解释学习者是如何获得寻找间题空间的技能的,以及在很多向题解决情境中他们又是如何使用这些一般策略的。新手学习者学到的问题解决技能与熟练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的专业技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教案_《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

单元二脑与心理 授课内容:心理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神经系统发生与进化 (2)识记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和大脑功能分区 (3)理解脑与心理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脑的分工与功能开发途径 2.能力目标:(1)举例说明脑与认知、情绪等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关系 (2)分析说明日常行为与学习活动对保护利用大脑的作用 3.素质目标:(1)养成科学用脑习惯,掌握促进大脑健康发育发展的方法技巧 (2)具备主动开发利用大脑功能的意识 教学重点:大脑与心理行为的关系;脑功能开发;脑的进化 教学难点: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通过重温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过程、个性差异)引出心理现象与大脑关系密切。回顾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指出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二、讲授新课 引入:人脑重量1.36千克,却拥有超过1000亿个细胞。神经系统从何而来?(一)神经系统进化 1.神经系统发生进化 (1)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如变形虫。基本分化出內浆、外桨。 (2)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已经有了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细胞(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逐渐集中,形成

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如水螅(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 (3)无脊椎动物 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神经系统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如蚯蚓(环节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昆虫(节肢动物)的节状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的腹侧,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的背侧。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是空心的。 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在神经管的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随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五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及小脑。 (4)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前脑已经发展成为两半球,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大脑皮层。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从而扩大了皮层的表面积。脑的各部分的机能也日趋分化。 2.人脑的进化 从低等脊椎动物(如鱼)到高等脊椎动物(如人类),脑的进化遵循着以下方向: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新功能区出现。(二)个体发展 1.脑的重量增加 从胎儿期到出生六个月脑细胞数量的增长最为迅速。第一次脑激增在妊娠10-18周,第二次脑激增在出生后开始。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 人类胚胎发育反映了动物种系发生的演化过程,在种系发生中比较古老的结构先发育,在进化中出现较晚的结构后发育。 6、7个月的胎儿,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出生后,大脑各区域逐渐分化,3岁左右小脑的发育基本完成,6岁左右完成大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为了让神经信息定向传导。如,手指接触开水不能全身都跟着发烫。 (三)神经系统基本单位及信息传递 1.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1)神经元 含义: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人脑神经元大概100亿个以上。树突较短,形如树枝,作用类似手机天线,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其它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