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传感器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传感器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传感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工作原理和基本类型。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传感器,并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性能指标,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让学生体会传感器技术在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传感器的定义、工作原理和常见类型。

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

2、教学难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的理解。

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使学生对传感器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加深对传感器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利用传感器实现的智能化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手环、自动驾驶汽车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这些产品是如何实现各种功能的,从而引出传感器的概念。

2、知识讲解(25 分钟)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工作原理:以常见的温度传感器为例,讲解传感器是如何将温度这一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的。

常见类型:介绍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压电式等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3、实验操作(20 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使用简单的传感器(如光敏电阻、热敏电阻)搭建电路,观察传感器在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输出信号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2024年度传感器及应用技术教案x

2024年度传感器及应用技术教案x
温度、压力、光照、声音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场景。
2024/3/23
29
实验课程目标设定和内容安排建议
3. 数据采集与处理
模数转换、信号处理等基本概念和方法。
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
2024/3/23
5. 创新应用探讨
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应用方案并进行讨论。
30
实验器材准备和实验步骤指导建议
实验器材
1. 温度传感器及数据采集模块。
2. 压力传感器及数据采集模块。
2024/3/23
31
实验器材准备和实验步骤指导建议
3. 光照传感器及数据 采集模块。
5. 微处理器或单片机 开发板。
2024/3/23
4. 声音传感器及数据 采集模块。
32
实验器材准备和实验步骤指导建议
4. 进行实验操作,记录 实验数据并观察现象。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 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34
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和报告撰写要求
数据记录
1. 使用表格或图表形式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原始 数据和处理后的数据。
2. 注明实验条件、操作过程及异常现象等相关信 息。
2024/3/23
35
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和报告撰写要求
8
压力传感器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利用压阻效应测量压力,具有灵敏度 高、线性度好等优点。
利用电容变化测量压力,具有精度高 、稳定性好等优点。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利用压电效应测量压力,具有频率响 应宽、动态性能好等特点。
2024/3/23
9
位移传感器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测量位移,具 有测量范围大、精度高等特点。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全书电子精品教案完整版精品课件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全书电子精品教案完整版精品课件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全书电子精品教案完整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这本教材第三章“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第四章“传感器应用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传感器基本概念、传感器分类、各类传感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传感器基本概念,掌握传感器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会分析不同传感器性能特点,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传感器;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性能分析;2. 教学重点:传感器分类、工作原理以及应用案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传感器实物、PPT课件、投影仪;2. 学具:学习手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传感器在生活中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传感器好奇心和兴趣;2. 理论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传感器分类、工作原理,结合PPT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分析传感器性能特点;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动手实践(15分钟):分组进行传感器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传感器分类、工作原理、应用案例;2. 板书布局:左侧为分类、工作原理,右侧为应用案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感器分类和工作原理;作业答案:1. (1)传感器分类: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按输出信号可分为模拟传感器、数字传感器等。

传感器工作原理:利用一定物理、化学或生物效应,将被测量信息转换为可输出信号。

(2)应用案例1:温度传感器。

作用:实时监测环境温度;性能特点: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线性度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动手实践,使学生全面掌握传感器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传感器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传感器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传感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工作原理。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3)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工作原理。

(2)常见传感器的类型和特点。

(3)传感器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如何引导学生将传感器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使学生对传感器有初步的认识。

2、实验法通过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加深对传感器原理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展示传感器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和案例分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等,引出传感器在这些设备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新课(25 分钟)(1)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讲解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介绍传感器的组成部分,包括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温度传感器为例,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敏感元件(如热敏电阻)感受温度的变化,导致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转换元件将电阻值的变化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测量电路对输出信号进行处理和放大,最终得到与温度对应的电信号。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该课程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检测系统与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和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非电量参数的检测方法、检测系统中常用的信号放大电路、信号处理电路与信号转换电路等。

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工业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以下知识:(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本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2)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特性(3)电感式传感器的设计(4)电容式集成传感器的基本特点和应用范围(5)霍尔式传感器的特性、工作原理及转换电路(6)压电效应产生的原理及压电材料的常用结构形式(7)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光电器件的基本特性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以下知识:(1)传感器的技术指标(2)电阻传感器的误差分析和灵敏度计算(3)电感式传感器的零点残余电压的概念、分析及减小它的方法,电涡流式传感器和压磁式传感器的基本特性(4)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特性、类型、工作原理及转换电路(5)压电材料的种类和性能(6)光纤传感器的特点,光栅式传感器的特点、分类和工作原理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1)传感器的静特性和动特性(2)电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等效电路(3)自感与互感传感器的特性分析、转换电路、灵敏度分析(4)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转换电路、主要性能及其灵敏度分析(5)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与测量电路及其分析方法第一章传感器技术基础……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传感器技术”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大体内容,传感器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的定义、组成、作用和分类,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掌握传感器常用的技术指标。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案及习题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案及习题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案及习题一、教案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的概念、作用和分类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学会传感器的基本电路连接和调试方法1.2 教学内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分类和作用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传感器电路连接和调试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演示法:展示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实例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传感器电路连接和调试1.4 教学准备教室内设置多媒体设备准备常见传感器的实物或模型准备传感器电路连接和调试所需的工具和设备1.5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传感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和重要性2. 讲解: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3. 演示:展示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实例4.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传感器电路连接和调试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二、习题2.1 选择题1. 传感器的作用是()A. 接收信号B. 发送信号C. 处理信号D. 转换信号A. 光敏传感器B. 声音传感器C. 温度传感器D. 压力传感器A. 将传感器的输出端接到电源的正极B. 将传感器的输出端接到电源的负极C. 将传感器的输入端接到电源的正极D. 将传感器的输入端接到电源的负极2.2 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2. 请列举两种常见的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

3. 请简要介绍如何进行传感器电路连接和调试。

2.3 应用题1. 假设我们想要监测一个仓库的温度,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传感器?2. 在一个自动化生产线上,我们需要检测产品的长度,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传感器?六、教案6.1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掌握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学会使用PLC进行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控制6.2 教学内容传感器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PLC的基本原理和结构PLC编程软件的使用PLC与传感器的连接和编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感器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PLC的基本原理演示法:展示PLC的实物和编程软件的使用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PLC与传感器的连接和编程6.4 教学准备教室内设置多媒体设备准备PLC的实物或模型准备PLC编程软件准备传感器与PLC连接所需的工具和设备6.5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传感器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2. 讲解:讲解PLC的基本原理和结构3. 演示:展示PLC的实物和编程软件的使用4.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PLC与传感器的连接和编程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七、习题7.1 选择题1. PLC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是()A. 数据处理B. 信号放大C. 信号转换D. 控制执行2. PLC的基本组成包括()A. 输入模块、输出模块、中央处理单元B. 传感器、执行器、中央处理单元C. 输入模块、输出模块、通信模块D. 电源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A. 数据存储指令B. 逻辑运算指令C. 传感器指令D. 定时器指令7.2 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PLC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的应用》教学设计

《传感器的应用》教学设计

《传感器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2)学生能够列举常见传感器的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3)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解释其选择的理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传感器。

(2)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进行有效的系统设计。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使学生对传感器有初步的认识。

2、 实验法 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加深对传感器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传感器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传感器的选择和应用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课程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引出传感器在这些产品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 分钟) (1)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常见的温度传感器为例,讲解传感器如何将温度这一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

(3)传感器的分类:按照被测量的不同,传感器可以分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传感器可以分为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

《传感器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传感器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传感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工作原理。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类型。

传感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内部结构。

如何引导学生将传感器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类型,让学生对传感器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加深对传感器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利用传感器实现智能化控制的设备,如智能手机的自动亮度调节、智能家居的温度自动控制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传感器。

2、知识讲解(20 分钟)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的组成: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三部分组成。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敏感元件感受被测量的变化,然后由转换元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最后通过测量电路进行处理和输出。

常见传感器类型: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热敏电阻等,用于测量温度的变化。

压力传感器:如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用于测量压力的大小。

光传感器:如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等,用于检测光的强度和变化。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全书电子教案.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全书电子教案.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全书电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教材的第3章和第4章,详细内容包括:第3章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重点讨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第4章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处理,侧重于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数据采集和接口技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转换特性。

2.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3. 学会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接口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技术。

教学重点: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传感器实物模型、数据采集器。

2. 学具:笔记本电脑、传感器实验套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传感器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的兴趣。

2. 理论讲解:a. 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

b. 详细讲解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传感器,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b. 实验演示:展示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接口技术的实际操作。

4. 例题讲解:a. 讲解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相关计算公式。

b. 通过实际例题,演示如何应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a.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计算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处理。

b. 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a. 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b.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2. 内容:a. 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分类b. 温度、压力和光传感器特性c. 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接口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b. 简述传感器信号处理的一般步骤。

某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为2V,在0℃时输出电压为1V,求该温度传感器在当前温度下的温度值。

传感器实践应用教学设计(2篇)

传感器实践应用教学设计(2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特点。

-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应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 学会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 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程思维。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常见传感器的应用领域2. 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红外传感器等- 光电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 -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式、电容式、压阻式等- 位移传感器:电位器、霍尔元件、编码器等- 流量传感器: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3. 传感器实践应用-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信号处理与分析- 系统调试与优化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在哪些领域有广泛应用?(二)传感器概述1. 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常见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三)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1. 分别介绍温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传感器实践应用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数据采集系统。

2. 信号处理与分析:讲解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信号分析。

3. 系统调试与优化:引导学生进行系统调试,并对系统进行优化。

(五)实验操作1.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一)电子教案

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一)电子教案
允许合作,约定参与者贡献比例
计分方式:打一个公允的分数
二人合作:分数 x 2 x 90% x贡献比例 三人合作:分数 x 3 x 85% x贡献比例 多人合作:以此类推
考核方法 不允许抄袭 30%
计分方式:打一个公允的分数
第一份看到的:分数 x 90% 第二份及以后看到的:分数 = 0
三月课程安排
考试
考卷讲评
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60%)
考勤(40%) + 读书报告(20%)
考试成绩(40%)
给定应用情景,
设计方案
考核方法
50
45
40
35
30
考 勤 读书报告 考试成绩
25
20
15
10
5
0 第一次课 第二次课 第三次课 第四次课 第五次课 第六次课 第七次课 讨 论
考 试 考卷讲评
考核方法
被动型传感器只是接收被测对象本身产生的信号,如红外辐射温 度计、红外摄像装置等。
超声显微镜
B超/彩超
激光超声探测
传感器分类
按材料或制作方式分类
半导体传感器
硅传感器 砷化镓传感器
光纤传感器
光纤光栅传感器
薄膜传感器 MEMS传感器 …….
传感技术
传感器
放大 处理
输出
传感技术
放大
电压放大 电流放大(电流电压转换)
本课程是将这根支柱立起来的工具
传感器示例
传感器示例
传感器的定义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 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数学函数法则)转换 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 件组成”。
新韦式大词典中定义为:“从一个系统接受功率,通 常以另一种形式将功率送到第二个系统中的器件”。[

《传感器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传感器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传感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3)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类型。

(2)传感器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教学难点(1)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别是一些较为复杂的传感器。

(2)如何引导学生将传感器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项目设计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等基础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加深对其原理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和效果。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传感器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方案。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带有传感器的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自动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这些设备是如何感知外界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的,从而引出传感器的概念。

2、知识讲解(20 分钟)(1)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简单的温度传感器为例,讲解传感器如何将温度这一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

(3)常见传感器类型:介绍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常见类型,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3、实验探究(20 分钟)分组实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简单的传感器实验装置,如光敏电阻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电阻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案及习题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案及习题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案及习题第一章:传感器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传感器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2. 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3. 掌握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和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2. 传感器的分类: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3.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热电偶式等。

4.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精度、灵敏度、响应时间、线性范围等。

5.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根据测量对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习题:1. 传感器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2.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传感器分类。

3. 什么是传感器的性能指标?请列举几个常见的性能指标。

4. 在选择传感器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第二章:温度传感器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常见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和选用方法。

教学内容:1. 温度传感器的原理:热电阻、热电偶、热敏电阻等。

2. 常见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铂电阻、镍电阻、硅温度传感器等。

3. 温度传感器的选用方法:根据测量范围、精度等需求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

习题:1. 请简述温度传感器的原理。

2. 常见的温度传感器有哪些?请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3. 在选用温度传感器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第三章:压力传感器教学目标:1. 了解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常见压力传感器的特点和选用方法。

教学内容:1. 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应变片式、压电式、电磁式等。

2. 常见压力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应变片压力传感器、压电压力传感器等。

3. 压力传感器的选用方法:根据测量范围、精度等需求选择合适的压力传感器。

习题:1. 请简述压力传感器的原理。

2. 常见的压力传感器有哪些?请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3. 在选用压力传感器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第四章:湿度传感器教学目标:1. 了解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常见湿度传感器的特点和选用方法。

教学内容:1. 湿度传感器的原理:电容式、电阻式、电感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 . .. . . . 资 料.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案 学习情境一 检测技术基础的应用 教学班级 教学学时 12 教学场所 实训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够进行测量数据的处理 2) 能够根据实际要求选用传感器 3) 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合适的测量电路 1) 熟悉测量的基本概念与测量的方法 2) 掌握测量的基本误差与分析方法 3) 掌握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及类型 4)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与性能指标 5) 掌握电桥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6) 了解调制电路、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能力训练任务 任务编号 任务名称 任务描述 学时分配

1 测量数据处理 对某一零件长度等精度测量16次,得到如下数据(单位为 cm):27.774,27.778,27.771,27.780,27.772,27.777,27.773,27.775,27.774,27.772,27.774,27.776,27.775,27.777,27.777,27.779。假定该测量数据不存在固定的系统误差,请计算出该零件的长度。 4

2 传感器认知及选用 要实时监测一个加热炉的温度:测量温度范围大约为50~80℃,检测结果的精度要求达到1现有3种带数字显示表的温度传感器,它们的量程分别是0~500℃, 0~300℃, 0~100℃,精度等级分别是0.2级、0.5级、1.0级,为了满足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4 3 电阻电桥电路设计 本任务主要就是讨论如何将被测量是电阻的输入信号转化成电压进行输出。研究电桥4 v .. . ..

. . . 资 料. . 电路在各种输出状态下,输入电阻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四个电位器组成一电阻电桥,自选桥路电压,进行调零,分别进行单臂、双臂和全桥工作方式的输出测量,将测量所得数据与理论计算值相比得到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学业评价: 实行多评价主体参与的学习全过程综合考核制度,考核按照平时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物和答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最终成绩根据学习过程“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表现、关键能力表现、实物作品展示、项目报告和答辩结果来确定。详见学习情境一学业评价表。

续上表 v .. . ..

. . . 资 料. . 学习情境一学业评价表

1.“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表现评价表(1) 组别: 评价主体: 说明:监控:监控小组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时每种行为发生的频率。 评价:“4”表示行为总是发生;“3”表示行为经常发生; “2”表示行为很少发生;“1”表示行为没有发生。 1.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后,立即讨论制定学习计划 1 2 3 4 2.小组成员中设计任务分工明确 1 2 3 4 3.小组成员注意倾听并考虑别人的观点 1 2 3 4 4.大家共享信息资源 1 2 3 4 5.完成任务过程能认真研究遇到的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办法 1 2 3 4 6.完成任务时积极,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合作 1 2 3 4 7.完成任务时感兴趣,小组成员积极参与 1 2 3 4 8.完成任务时有目的性,小组成员之间相处融洽 1 2 3 4 9.完成任务时充满激情,小组成员之间主动沟通 1 2 3 4 10. 按任务要求独立开展学习与工作 1 2 3 4 11.小组成员献计献策制订较优化的系统设计方案 1 2 3 4 12. 小组成员对仪器仪表操作规范,符合要求 1 2 3 4 13. 小组成员能合理选择元器件 1 2 3 4 14.按时完成设计报告并汇报在团队中的设计任务 1 2 3 4 15. 完成的电路能实现设计所要求效果并有创新 1 2 3 4 16. 完成的控制系统设计后,工作台面整洁 1 2 3 4

续上表 v .. . ..

. . . 资 料. . 2.“关键能力”评价表 组别: 评价主体: 说明:监控:监控小组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时每种行为发生的频率。 评价:(4)表示4分;(3)表示3分;(2)表示2分;(1)表示1分。

1. 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能够从教科书和课堂获得所需信息。 (2)能够利用学校的信息源获得所需信息。 (3)能够从大众媒体和所有渠道获得所需信息。 (4)能够开拓创造新的信息渠道;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2. 工作与学习的方法能力 (1)能够回忆、再现学习内容。 (2)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学习。 (3)能够独立确定学习的时间、方法;能解决调试过程出现的问题。 (4)能够认识自己的缺陷并及时补救;独立决定学习进度和制定设计方案。

3. 计划组织与执行能力 (1)能够解释工作过程;依据教师制定的标准检查工作任务是否完成。 (2)能够按照给定的工作计划较灵活地完成设计任务;独立评估成果。 (3)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 (4)能够对复杂任务进行模块化设计并独立解决问题。

4. 交流与合作能力 (1)能够参与讨论;完成小组给定的软硬件设计任务。 (2)能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适应小组工作方式。 (3)在小组工作中态度友好,富有创新性。 (4)能够代表本专业与其他同学合作;在工作小组中活动自如。

5. 心理承受力 (1)能够在教师监督下完成任务和自我评估成果;胜任较低心理要求的工作。 (2)能够胜任中等心理要求的工作。 (3)责任心更加经常化、自觉化;由于自信心等原因,能胜任较高要求。 (4)能够自觉对小组和项目负责;有完成重大任务的心理准备。 续上表 v .. . .. . . . 资 料. . 3.小组“口头汇报”行为表现评价表 组别: 汇报人: 汇报内容: 评价主体: 说明:监控:监控小组代表在做口头汇报时每种行为发生的频率; 评价:“4”表示行为总是发生;“3”表示行为经常发生; “2”表示行为很少发生;“1”表示行为没有发生。

A.身体表现 a.站直,面向观众 4 3 2 1 b.面部表情随着表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4 3 2 1 c.保持与观众眼神的交流 4 3 2 1 d.适当的手势 4 3 2 1 B.声音表现 a. 说话节奏平稳,语速适当 4 3 2 1 b.用声调变化强调重点 4 3 2 1 c.声音足够大,每一位听众都能够听清楚 4 3 2 1 d.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4 3 2 1 C.语言表达 a.表达时用词恰当准确 4 3 2 1 b信息组织逻辑清晰 4 3 2 1 c.语言简练,不罗嗦 4 3 2 1 d.表达流畅,语意完整 4 3 2 1 e.能正确回答教师提问 4 3 2 1 f.回答问题及时 4 3 2 1 v .. . ..

. . . 资 料. . 续上表 4.技能作品评价表 组别: 汇报人: 汇报内容: 评价主体: 说明:监控:监控小组代表在做口头汇报时每种行为发生的频率; 评价:“4”表示行为总是发生;“3”表示行为经常发生; “2”表示行为很少发生;“1”表示行为没有发生。

A.项目设计报告 a. 小组成员能正确完整写明实验内容 4 3 2 1 b. 小组成员正确画出控制系统的原理图 4 3 2 1 c. 测试结果与分析符合要求 4 3 2 1 d. 流程图和程序的设计简洁模块清晰 4 3 2 1 e. 报告文档版面清楚,格式完整 4 3 2 1 f. 报告文档是否体现知识拓展模块的设计 4 3 2 1 g. 报告文档最后写出学习小结,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 4 3 2 1 B.实物作品展示 a. 小组成员能够操作演示并有明显的效果 4 3 2 1 b. 控制系统设计符合学习要求,能实现基本功能 4 3 2 1 c. 控制系统的美观程度 4 3 2 1 d. 控制系统的设计效果有创意 4 3 2 1 v .. . ..

. . . 资 料. . 任务1教学过程 任务名称 测量数据处理 教学学时 4 教学场所 多媒体教室、传感器技术实训室

学习任务 对某一零件长度等精度测量16次,得到如下数据(单位为 cm):27.774,27.778,27.771,27.780,27.772,27.777,27.773,27.775,27.774,27.772,27.774,27.776,27.775,27.777,27.777,27.779。假定该测量数据不存在固定的系统误差,请计算出该零件的长度。

学习目标

(1) 熟悉测量的基本概念与测量的方法 (2) 掌握测量的基本误差与分析方法 (3) 能够进行测量数据的处理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布置任务 对某一零件长度等精度测量16次,得到如下数据(单位为 cm):27.774,27.778,27.771,27.780,27.772,27.777,27.773,27.775,27.774,27.772,27.774,27.776,27.775,27.777,27.777,27.779。假定该测量数据不存在固定的系统误差,请计算出该零件的长度。 下达任务 多媒体课件、板书 学生提问 5分

任务分解 将任务分解成小单元,对小单元必须用到测量数据知识和技能,在后面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边学边练,学习测量数据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完成该任务。 教师讲解 多媒体课件 测量工具演示 学生提问 5分

讲解相关知识 (1) 检测及自动检测系统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多媒体课件 学生边学边练 8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