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员工关系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Employmen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ERM)也叫员工组织关系(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简称EOR),是由企业管

理方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引起的权利和义务、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合作、冲突、沟通、激励等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总和它起源于现代管理实践,随着彼得•德鲁克关于“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以及传统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劳资双方从对抗走向更多的合作,“员工关系”取代了劳动关系(或称之为工业关系)这一概念。

分析员工关系管理的发展必须要从西方历史演变的角度着手,西方员工关系(劳动关系)管理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由原则到具体、由重物质激励到重精神激励、由强调制度作用到强调文化价值,形成了一个体系较为完整的理论大厦,对我国企业和谐员工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泰勒(Taylor,1911)发展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经济人”假设和“胡

萝卜加大棒”员工管理方法,并首次正式提出组织与员工是利益共同体。巴纳德(Barnard,1938)强调企业与员工目标的共同性,相互间的协作性,协作的前提是企业和员工双方都必须为共同的目标付出努力,两者的协作建立在个人的贡献与企业所给的诱因相对等的基础上。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空前的大萧条中。运用科学管理已不能解决此起彼伏的劳资纠纷和罢工,行为科学理论随之出现。这些理论从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动机、重视人的多层次需要、强调“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公平的激励作用以及士气和凝聚力的调动等方面探讨协调员工关系、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与措施,开辟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新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X—Y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等。

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威廉•大内为代表的管理学家通过对日本企业的深入考察,将其处理员工关系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为Z 理论,强调企业和员工是相互忠诚的利益共同体,即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并迅速风靡于世界。以舒尔茨(Schultz)为代表的早期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由此引出企业与员工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必须把人作为资本,对其进行维护。

在以上不同管理思想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不同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首先是交换理论。交换理论(Barnard,1938;March,Simon1958;Tsui.et.al,1997,2002):认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关系所决定的交换过程。当企业提供的工资小于或大于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时,员工就会感到满意;只有当员工的贡献与企业提供的工资相等时,企业才有偿付能力。因此,企业根据交换理论,利用各种可控因素来影响外部市场的不可控因素,从而形成了基于外部营销的管理模式。

其次是劳动力治理理论。劳动力治理理论(Walton,1985;Osterman,1988;Mahoney,Watson,1993):提出内部营销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营销观念,把员工视为内部顾客,研究员工的需求,进而满足员工的需求,最终使员工感到满意。基于内部营销的管理模式从需求角度对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体现了平等互惠的思想。

最后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心理契约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Arthur,

1992;Huselid,1995;Delery,DoW,1996)以及心理契约理论(Schein,1995;Kotter,1973;Rousseau,1990;Herriot,1998):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是伙伴关系

模式以及超越伙伴关系模式,即是长期双向合作关系,必须彼此信任,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Raymond Yeh,Keri Pearlson& George Kozmetsky,2000)。

而对于国内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研究分析,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早期的法家、儒家等古代以及近代关于“人性”的理论思想中渗透着不同的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的精髓。法家思想家荀子提出的“性恶论”,类似于西方的“经济人”假设。儒家孟子的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与西方的“社会人”假设非常相近,也是“以人为本”员工管理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与西方的“复杂人”假设相似。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提出的“个性中心论”,倡导“尽性主义”,主张将人的天赋良能尽性发挥,与西方的“自我实现人”假设有诸多相似之处(张德,2001)。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以下角度讨论了员工关系管理:

(1)从内容角度说明程延园(2004)提出,广义上的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

业整个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调节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狭义的员工关系管理就是企业和员工的沟通管理,这种沟通更多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目标实现。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孟华兴(2005),淑妮、李建设、李慧、巩倩倩(2006)。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涉及了整个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体系的构建,所有涉及到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方面,都是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内容(许云华,2005;李慧,2006)。

(2)从目的角度理解,张丽梅(2006)认为,员工关系管理是一种改善企业和员工关系、员工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此外,朱瑜(2005)认为,EMR是

管理实践与信息技术变革的融合,围绕“人力资本”设计和管理,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和信息系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其目的也是提高满意度和效率提高。

(3)从过程角度理解,员工关系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企业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并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彻到这个体系的运作当中,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协调,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吴慧青,2003)。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朱瑜(2005),从客观角度说,EMR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

它是以满足员工和企业双方需求、提高企业生产力、提升员工工作质量,并使劳资双方彼此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过程。

(4)从文化角度理解,肖葵,陶淑兰(2003)认为,员工关系的管理,在于谋求员工与企业的协作和员工之间的团结,从而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竞争力,更有效地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并提出在跨文化的员工关系管理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努力营造内求团结的企业文化氛围,以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员工关系管理虽然表面上看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但是员工的关系管理得如何,人心经营得好坏,也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自身企业文化的把握和定位,关系到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潘红梅,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