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社交网络的用户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信科学20

10年第10期

以大学生用户为被试,基于强—弱力量关系理论,采用自我中心网络的提名法探讨了手机用户的移动社交网络特性。结果发现:手机用户社交网络的网络规模平均为9.7,其中个人关系网络为6~7人,群体关系网络为3~4个,关系类型数量为3~4种。最常见的5种社交网络类型依次为:恋人或好友、父母、室友或邻居、同学以及亲戚。

关键词

社交网络;强—弱力量关系;提名法

摘要

手机移动社交网络的用户研究*

乔歆新1,朱吉虹2,沈

3

(1.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杭州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视觉传达与多媒体系杭州310023;

3.深圳腾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518057)

1引言

手机移动社交网络是指通过手机载体形成的社交网

络,同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说相对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互联网空间的特点是交往性、超越时空限制和匿名性,那么手机移动社交网络空间的特点是交往性、超越时空限制和实名制。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手机号码往往是对应一个固定的个体。因此,手机移动社交网络、互联网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社会结构一起构成了人们的社交网络空间。最新关于社交网络的实证研究指出,利用手机通信技术获取大型的社交网络数据是一种经济、可行和有效手段。社交网络分析在于揭示人际互动的模式,通过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来分析个人生活的重要特征。研究者认为个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自我是如何与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相联系的,而个人、群体或组织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或外部网络结构的模式。

以往大多数研究普遍利用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或主观规范(subject norm )来探讨群体或社会关系对手机用户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交网络相关研究的开展,仅仅使用社会影响、社会压力或者主观规范来研究群体水平对个体行为的作用将不再是充分和合理的。比如研究者普遍发现,青少年更多地使用手机,而青少年的社交网络易变化性(即频繁地建立和中断社会关系)被认为是青少年频繁使用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者更发现,青少年大量使用手机邮件来建立和维持他们的社会关系。

弱关系假设的提出对社交网络分析产生了巨大影响。

Granovrtter 认为,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

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这种关系与传统研究中的人们属性和类别特征的抽象关系(如变量关系、阶级阶层关系)不同。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No.09YJCXLX027)

研究与开发

109

研究与开发

念,将关系分为强和弱,并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主要用于维持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而弱关系则用于建立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他从4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较深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弱关系是信息桥"的假设: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因为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

亚洲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支持弱关系假设。边燕杰指出,在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下,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换而言之,中国社会的个人网络,无论是强网络还是弱网络,其主要作用都是提供人情或影响力,信息只是人情的附加产品。因此求职者即使获得了信息,如果没有对关系的决策人施加影响,也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工作分配的关键环节,人情关系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但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并不能和主管分配的决策人建立直接的强关系,必须通过中间人建立关系,而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双方必须是强关系。反之,如果中间人与双方的关系弱,中间人和最终帮助者未必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因此,强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

手机网络同样也是社交网络,既具有更少交往成本,更多联系次数,更便捷信息传递等特点,也具有更低建立关系成本,更多关系建立机会以及更广的社交网络规模等特性。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交网络的弱关系和强关系理论,对中国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手机用户的移动社交网络进行探索,以明确其社交网络特性。

2方法

2.1用户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用户实际使用手机的时间≥0.5年为标准,从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4个地区的高等院校中随机抽取获得大学生手机用户样本。对上述用户群体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10份,有效问卷741份,进入统计分析:研究样本由男300人和女441人构成,其平均年龄为20.0岁(男19.9岁,女20.1岁),平均使用手机时间为2.65年(男2.4年,女2.9年)。有效问卷的手机使用时间均超过0.5年符合筛选标准。

2.2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我中心网络的提名法。这种测量技术是从自我引出一个人员名单,确认自我被提名者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双方的亲密程度,数字1~5表示不同的程度,1代表很不亲近,5代表很亲近。本研究还参考Treadwell 等人编制社会网问卷(social networks inventory,SNI),将社会网络提名分为个体和集体两个维度。根据上述数据,本研究将重点分析自我中心网络的三个方面:规模,指社会网络的构成数目;关系类型,指社会网络构成中的各种关系类型;亲密度,指与社会网络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亲密程度,是社会网络关系力量(即关系类型之间的强弱联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2.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4.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3结果

3.1手机用户移动社交网络规模

表1显示,大学生手机用户的网络关系数量平均为9.7个,其中个人类型数量平均为6.5个,即认为大学生拥有6.5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对象或关系。表2显示,67.39%的大学生拥有7人以内的关系;群体类型数量平均为3.3个,即认为大学生加入3.3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团体。表3显示,79.32%的大学生参加4个以内的团体。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自我中心网络平均为6~7人,3~4个团体。

3.2关系类型

与网络数量高度相关的是关系类型数量。关系类型数量与网络关系数量的角度不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拥有程度。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自我中心网

表1社会网络规模

最小最大平均标准均方差网络规模 1.00022.0009.721 4.348

个人关系数量 1.00012.000 6.486 2.958

群体关系数量0.00010.000 3.265 2.008

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