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珠光体转变1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片状珠光体长大过程受碳原子扩散控制
共析钢转变成珠光体 Cr-a>Cr-C
存在浓度差 原子扩散 打破C原子平衡 相变保持平衡 两处界面推进
17
分支长大
渗碳体片在向前长大的过程中,有 可能不断分枝,而铁素体则协调地在渗 碳体枝间形成。这样形成的珠光体团中 的渗碳体是一个单晶体,渗碳体间的铁 素体也是一个单晶体,即一个珠光体团 是由一个渗碳体晶粒和一个铁素体晶粒 互相穿插起来而形成的。
② 渗碳体θ则与不易长入的奥氏体γ1之间保持Pitsch关系,该 关系接近于:
(100) / /(111) , [010] / /[110] , [001] / /[112]
③ 一个珠光体团内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 位相关系,即Pitsch-Ptech关系:
(001) / /(521) , [010] / /[113] (差236′ [100] / /[131] (差236′ ), )
渗碳体主干分支长大的原因之一,很
可能是前沿奥氏体中塞积位错引起的。
18
上述珠光体形成机制仅涉及碳原子在奥氏体内的
扩散,所以又被称为体扩散机制。
实际上,在珠光体转变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体扩
撒和界面扩散两种扩散,①过冷度小时很可能以体
扩散为主, ②过冷度大时很可能以界面扩散为主。 对合金钢,考虑到合金元素的空位扩散,其珠光 体相变很可能也以界面扩散为主。
2
第一节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及晶体学
一、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双态组织。 珠光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珍珠般的光泽, 所以称为珠光体。 按渗碳体的形态,珠光体可分为片状珠光体、 颗粒状珠光体和特殊形态的珠光体。
3
1.片状珠光体 片状珠光体由相间 的铁素体和渗碳体 片组成。 珠光体团:若干大 致平行的铁素体与 渗碳体组成的一个 珠光体领域。
42
1.魏氏组织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1. 魏氏组织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定义:沿母相特定晶面析出的针状组织
魏氏组织的形态: 针状 1. 2. 沿特定晶面析出——有惯习面
按先共析相分: 魏氏组织渗碳体: 魏氏组织中的先共析渗碳体 魏氏组织铁素体: 魏氏组织中的先共析铁素体
43
按析出方式分: 一次魏氏组织: 从奥氏体中直接析出的针状先共 析渗碳体
长。
20
普通球化退火工艺
等温球化退火工艺
21
球化退火的物理机制
温度低 时间短
残留碳化物 富碳区
粒状渗碳体
晶内渗碳体核
各向长大 铁素体
低碳奥氏体
22
如果加热前的原始组织为片状珠光体,则在加热过程 中片状渗碳体有可能按照片状组织的球化机制自发的发
生破裂和球化。
对组织为片状珠光体的钢进行塑性变形,会使渗碳体
6
过冷度与片间距的关系
8.02 3 S0 10 T
过冷度越大,即转变温度越低,珠光体的片间距越小。
原因:
① 转变温度越低,碳的扩散速度越慢,碳原子难以作较大距 离的迁移,所以只能形成片间距较小的珠光体。
② 珠光体形成时,由于新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界面的形成将使 界面能增加,这部分界面能是由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 差提供的,过冷度越大,所提供的自由能越大,能够增加 的界面能也越多,所以片间距有可能越小。
29
长大 两个过程。 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经历 形核 、 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核位置: 奥氏体的晶界 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态有 块状 、网状 和 片状 三 种。
30
a. 块状(或等轴状)F的析出
当P转变温度高,Fe原子自扩散充分便利,且晶
粒较细时,F在晶界形核后,由于CA-F > CA,引起碳
的扩散,为保持相界面平衡,即CA-F的高浓度,只有 继续析出F,以至长成块状F。
下就会形成魏氏组织。
49
3. 魏氏组织的形成机制 3. 魏氏组织的形成机制
长大 两个过程。 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经历 形核 、
切变机制: 浮凸
切变形核
受原子扩散控制
50
奥氏体晶粒越细小越不容易形成W 奥氏体晶粒细小 在晶界形核 扩散距离短 块状 网状 片状
快速富C
抑制W形成
处理温度高于WS
51
b) 过冷度大时,铁素体为领先相。
15
珠光体的长大过程
Fe3C薄片向纵向、横向长大,不断吸收周围碳原子 在FeC纵向长大(横向已不可能),3F纵向长大、横向长大 Fe3 3C两侧或奥氏体晶界上贫碳区,形成F核 在同一位向交替形成F与Fe C,形成一个珠光体团
在不同位向形成另一个珠光体团 珠光体团互相接触,转变结束
只有适当的冷却速度下才能形成W 冷却速度太慢 在高温停留时间长 Fe原子的扩散速度较快
片断开、碎化、溶解,会增加珠光体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
位错密度和亚晶界数量,故有促进渗碳体球化的作用。如 高碳钢的高温形变球化退火,可使球化速度加快。
23
有网状碳化物的过共析钢在Ac1-Accm之间加热时,网状碳 化物也会发生断裂和球化,但所得碳化物颗粒较大,且往 往呈多角形、“一”字形或“人”字形。由于网状碳化物 为先共析相,采用正常的球化退火无法消除网状碳化物。 为使其断裂、球化所需的加热温度应高于正常球化退火温 度。因此,对有网状碳化物的过共析钢,一般应先进行正
{001}θ//{311}γ,<100>θ//<112>γ
45
2. 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 2. 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
①碳 含 量 为 0.2%-0.4% 的亚共析 钢;
②碳 含 量 较大的 过共析 钢
46
影响魏氏组织铁素体形成的因素:
钢中加入锰,会促进魏氏组织铁素体的形成
①合金元素:
加入钼、铬、硅等会阻碍魏氏组织的形成
二次魏氏组织:从网状铁素体中长出的针状先共 析渗碳体
44
魏氏组织位向关系
魏氏组织铁素体的惯习面为:(111)γ
魏氏组织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的位相关系: K-S关系
(110)α//(111)γ,[111]α//[110]γ
{227}γ 魏氏组织渗碳体的惯习面为:
魏氏组织渗碳体与母相奥氏体的位相关系:
7
2. 颗粒状珠光体
在铁素体基体中分布着颗粒 状渗碳体的组织称为颗粒状珠 光体,或球状珠光体。 获得途径:通过球化退火处理 (将钢加热到略高于Ac1温度, 保温后随炉缓冷至600 º C,出炉
空冷)等一些特定的热处理获
得的。
8
3. 特殊形态的珠光体 当钢中加入合金元素时,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原
子M可能取代渗碳体中部分铁原子,形成(Fe,M)
4
珠光体的片间距S0:珠光体中渗碳体θ与铁素体α片 厚之和称为。
5
片间距是用来衡量片状珠光体组织粗细程度的 一个主要指标。 珠光体,S0:150-450nm;A1~650℃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索氏体,S0:80-150nm;650~600℃ 800倍以上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屈氏体,S0:30-80nm;600~550℃ 光学显微镜下很难观察到
单相奥 氏体区
先共析 铁素体 析出区
先共析 渗碳体 析出区
伪共 析区
27
一、先共析转变
先共析转变:非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 之前析出先共析相的转变。
根据C含量的不同可分为:亚共析和过共析
28
1. 亚共析钢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
影响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量的因素:
① 奥氏体的碳含量 碳含量越高,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量越少。 ② 奥氏体的冷却速度 冷却速度越大,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量越少。
11
第二节 珠光体转变机制
一. 二. 三.
珠光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 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粒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12
一、珠光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
珠光体转变温度:
共析成分奥氏体过冷至A1点以下,将发生珠光体转变。
注:由于珠光体转变温度较高,原子能够长距离扩散,
珠光体又是在晶界形核,形核所需的驱动力较小, 所以在较小的过冷度下即可发生珠光体转变。
晶粒越大,越容易形成魏氏组织铁素体
②原奥氏体晶粒大小:
晶粒越小,越不容易形成
47
上线温度 Ws
原奥氏体晶粒越小,越不容易形成魏氏组Fra Baidu bibliotek铁素体
48
连续冷却时,只有当钢的含碳量和过冷度都在适当 的范围内才会形成魏氏组织。 ① 当奥氏体晶粒大小适中时,只有在含碳量ωc为0.15%0.32%的较窄范围内,且冷却速度大于140℃/s时才会 形成魏氏组织。 ② 当奥氏体晶粒较粗大时,在ωc为0.15%-0.5%(特别 是ωc为0.3%-0.5%)之间的亚共析钢,在较慢的冷速
14
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
珠光体转变是有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必然存 在一个先析出相——领先相。珠光体形成的领先相取决 于化学成分和珠光体的过冷度。一般认为: ① ② ③ 亚共析钢以F为领先相; 过共析钢以Fe3C为领先相; 共析钢中领先相可以是F,也可以是Fe3C a) 过冷度小时,渗碳体为领先相;
35
片状先共析铁素体
36
2.过共析钢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
先共析渗碳体的形态有 粒状 、 网状 和 片状 三种。
奥氏体晶粒粗大
成分不均匀
网状或片 状铁素体
魏氏组 织渗碳 体
37
粒状先共析渗碳体
38
网状先共析渗碳体
39
网状先共析渗碳体
40
片状先共析渗碳体
41
二、魏氏组织 1. 魏氏组织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2. 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 3. 魏氏组织的形成机制 4. 魏氏组织的力学性能
3C合金渗碳体,也可能形成MC、M2C、M6C、
M7C3、M23C6等合金碳化物,即特殊碳化物。
这些碳化物的形状多样因此得到的珠光体的的形 态也比较多——不详细介绍
9
二、片状珠光体的晶体学 片状珠光体一般在两个奥氏体γ1和γ2的晶界上形核, 然后向与其没有特定取向关系的奥氏体γ2晶粒内长 大,形成珠光体团。
13
二、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珠光体转变时,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将转变为铁素体和
渗碳体的双相组织,这一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A → P(α + Fe3C)
晶体结构: 面心
碳 含 量: 0.77%
体心
0.02%
复杂斜方
6.67%
珠光体的形核,包含着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一个是C的扩 散,以生成高C的Fe3C和低C的F;另一个是晶体点阵的重 构,由面心立方的A转变为体心立方的 F和复杂斜方的 Fe3C
19
三、粒状珠光体形成机制
粒状珠光体一般通过球化退火、淬火+高温回火(调质)
热处理获得。 球化退火工艺条件: ① 奥氏体化工艺条件 :奥氏体温度很低(一般仅比AC1高
10-20℃),保温时间较短。
② 冷却工艺条件 :冷却速度极慢,或者过冷奥氏体等温温
度足够高(一般仅比AC1低20-30℃) ,等温时间要足够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转变是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A1以下比 较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转变。
钢铁材料在退火、正火时,都要求发生珠光体
转变。 在淬火或等温淬火时,则力求避免发生
珠光体转变。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及晶体学 第二节 珠光体转变机制 第三节 先共析转变和伪共析转变 第四节 光体转变动力学 第五节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第六节 钢中碳化物的相间沉淀
火以消除网状碳化物,然后再进行球化退火。
24
调质处理颗粒状珠光体的形核长大
钢淬成马氏体后,通过高温退火,从马氏
体析出的碳化物经聚集、长大成颗粒状碳化物,
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中,成为粒状珠光体。
25
第三节 先共析转变和伪共析转变
一.先共析转变 二.魏氏组织 三.伪共析转变
26
工程上使用的钢大多是亚(过)共析钢,它们在 实际冷却条件下的珠光体转变基本上与共析钢相 似,只是在珠光体转变之前还有先共析转变,析 出铁素体(或渗碳体),并且随后发生珠光体转 变。
31
块状先共析铁素体
32
b.网状F的析出
当转变温度较高,或冷速较大、奥氏体晶粒粗大
时,Fe自扩散能力下降,F易沿晶界析出并连成网状。 此时晶内碳浓度不断升高, 达伪共析成分时转变为珠
光体。
33
网状先共析铁素体
34
c.片状F的析出
当转变温度较低,奥氏体中成分均匀,晶粒粗大时, F向与其有位向关系的奥氏体中长大,就使得同一晶粒中 F呈片状且相互平行。通常将这种先共析铁素体称为魏氏 组织铁素体。
1 2 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及渗碳体 与被长入的奥氏体晶粒之间 不存在位向关系,形成可动 的非共格界面; 与另一侧的不易长入的奥氏 体γ1晶粒之间则形成不易移 动的共格界面,并保持一定 的位相关系。 铁素体和渗碳体存在一定的 10 位向关系
有 位 向 关 系
有位相关系
无 位 向 关 系
① 铁素体α与不易长入的奥氏体γ1之间保持K-S关系: {110} / /{111} , [111] /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