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的语言生动而鲜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作文的语言生动而鲜活
作者:陈侠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3年第11期
没有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语言,绝不可能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文章。然而,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的训练,而忽略文章的语言特色,学生作文语言难免陷入尴尬状态,作文语言枯瘦干瘪,苍白乏味,几乎没有鲜活气息,犹如一个积疴多年的病汉。如何使学生的语言变得新鲜有活力呢?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过一些探索,收到了一些成效。
一、巧用他行语、民俗语
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的特殊语言,因而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库存。引导学生积累、巧用“他行语”,能使作文语言变得生动、幽默。所谓巧用,实际是将行业性词语赋予新的内涵、旨趣。
既然巧用“他行语”可以创新词义,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那么引导学生研究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用心摘录并正确巧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丰富起来。请看一位同学写“向你介绍自我”中的一段:“到了夏天,‘透明度’大大提高,尽管穿长衣长裤,但看起来空空荡荡,走起路来飘飘洒洒。爸妈帮我“扶贫”,我也制定了‘增收’计划并认真执行:举杠铃、练拉力器、学健美操……都试遍了,除胸部略有‘起伏’外,其他‘部门’仍然没有任何动静,怎样才能提高到‘重量级’?”这段文字,作者充分运用了“透明度”、“扶贫”、“增收”、“起伏”、“重量级”等“他行语”,未提一个“瘦”字,但却清楚地介绍了自己的外貌特征,语言较为生动幽默,读来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农村是民俗方言的大课堂,那些民俗谚语,是在传播中逐渐积累创造出来的鲜灵、活脱、具有生命力的语言,是农村中学生学习语言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比照、体会书面语和民俗语。比如,书面语说“一个人要敢作敢为”,而民俗语则表述为“前怕狼,后怕虎,不狠的猫捕不到鼠”等等。通过书面语和民俗语的比较,学生会深刻意识到民谚俗语不仅简约凝练、鲜活明快,富于幽默感,且琅琅上口,这可以较好地促进并开拓学生的语言意识。
教师应有目的引导学生采集民俗语言,鼓励其多采、采好,然后编印成册,相互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在学中用。长期积累、点拨、训练,学生作文语言会逐渐丰富、鲜活起来。只要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处处在意,身旁随时装个“锦囊”,采集、辩识、消化、吸取、恰用,何愁作文语言不丰富生动。
二、借用流行歌词、古诗文佳句
流行歌曲和中学生距离较近,在许多流行歌曲里,有一些“个性化”语言,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吸收消化,有效促进其语言的丰富程度。有些歌词,平实质朴清新,托物言事喻理,脍炙人口,无疑能给学生以启迪:写作是“源于内心的郁结,本乎情性的自然”,绝非虚情假意的无病呻吟,许多歌曲词中所包孕的导人践履的生活思考,对学生的生活观和审美观也能产生积极效应。
另外,学生采撷歌词,既可以美化自己文题,如《把根留住》、《为我们的今天喝彩》等,不仅增添了生机,也唤醒了学生写作的灵性;又如《一起走过的日子》,《我和我追逐的梦》,与校园生活相贴近,特别受欢迎;或借用文章的“凤头”,如一篇《我的家》,习作者因其父母反对,饱受磨难,开篇写到:“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多的地方,在我受伤的时候,才不会害怕。”先声夺人;或借用文章的“豹尾”,如一篇习作《为了那片希望》,习作者借用《追梦》词:“追,追我,追过天地,追过我自己,没有后悔,不会退缩,有梦就是追。”表明勤工俭学,追求自立的决心,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有不少名家从中国古曲诗词中汲取营养,用简约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由此我们得到启示,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可引导学生形成清丽圆美、淳厚深沉、雄奇悲凉等语言风格。把古人浓缩了的生活还原,把洁净了的情感展示,习作不仅会意境优美,语言也会富丽典雅。
古诗词中许多吸引人、启迪人的言志、抒情、喻理佳句,被学生活用,揉和到习作中,写成了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比如,一篇《月是故乡明》的习作,学生妙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达了挚爱祖国和故乡的情感。一篇名为《老师,我对你默默无言》的习作,妙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老师的恩情进行深沉颂扬。一旦学生注重古诗佳句的积累、揣摩、再现、贯通、创造,或炼字,或抒情,或明志,或喻理,或拓景,就会受其熏染润泽,受益无穷。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向社会、向民间、向流行歌曲、向古诗词学习语言,学生作文语言的源泉就会疏浚,就会告别“冰泉冷咽弦凝绝”的尴尬,笔端就不致枯涩凝滞,就容易进入“银瓶乍破水迸溅”的状态,使生动的语言汩汩而出鲜活地涌现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