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群体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群体心理

一、填空题

1.目标情感价值规范

2.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假设群体实际群体

4.是否真实存在统计群体

5.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6.正式实际小

7.教育认同8.教育

9.目标集体主义取向10.简单聚合型理想成熟型

11.社会惰化(或社会懈怠或社会干扰或社会致弱或社会逍遥)12.社会惰化社会懈怠(或社会干扰,或社会致弱,或社会逍遥)

13.从众14.群体极化冒险偏移谨慎偏移

15.群体极化去个性化16.心理情感

17.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18.情感卷入自我暴露

19.人际反应特质20.包容控制情感

21.晕轮22.空间距离交往频率

23.师生同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B

7.D

8.A

9.A 10.B

11.B 12.B 13.D 14.A 15.C 16.B 17.A 18.D 19.C 20.A

21.D 22.B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D 30.A

三、名词解释题

1.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简单偶然的集合,只有同时具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这四个特征,才能称其为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3.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4.社会惰化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

5.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6.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7.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和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决策极端化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典型表现。

8.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9.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关系。

四、辨析题

1.错。只有四个特征同时兼备才能称为群体。

2.错。群体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间的接触和联系是心理学上划分大小群体的最终标准。

3.错。个体可以同属几个正式群体。如一个学生既可属于班集体,又可同时属于学生会。

4.错。个体对其所属几个群体的归属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对自己所属某个最主要的群体的归属感最为强烈。

5.对。

6.错。群体的支持功能是否发挥及发会的程度如何取决与两个条件:一是群体对成员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持肯定态度;二是个人认为自己所属群体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威信,希望群体来支持自己。

7.错。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班集体功能发挥再好也不可能予以一一满足,因此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始终客观存在,不可能被消除干净。

8.错。社会助长作用是否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如果活动比较复杂,难度较大,他人在场不仅不会起助长作用,反而可能使个体活动效率下降。

9.错。从众有消极的一面,但从众对社会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和稳定以及个人快速适应社会有积极作用,因此从众也有积极意义存在。

10.对。

11.错。群体极化不仅指群体决策中的冒险偏移,也包括群体决策中的谨慎偏移。

12.错。由于群体的一致性是导致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个群体意识强烈的群体内,其成员可能因迫于群体的一致性而采取从众行为,结果就很容易产生群体极化行为。

13.错。竞争对一个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成员没有竞争,群体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即便在一个群体内也必须有适度的竞争,只要竞争是良性的、正当的即可。

14.错。控制的需求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并非身居高位的人所独有,它是社会成员相互交往的特点之一。

15.对。

五、说明题

1.这是社会助长现象。即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影响社会助长现象发生的因素有:

(1)活动内容的难易与复杂程度。活动简单,则他人在场可能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若活动比较复杂,则他人在场反而可能降低活动效率。

(2)与是否表现个体优势行为有关。若个体所表现的活动属优势行为,他人在场可起到助长作用,反之则可能降低其表现水平。

(3)与竞赛动机的激发有关。对复杂程度较小的活动,竞赛动机越强,则社会助长作用越明显。

(4)与个体的行为与认知风格有关。

(5)同个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或在场他人的熟悉程度有关。越熟悉,则社会助长作用越明显。

2.(1)实验结果表明群体人数越多,单个人出力越少。这是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2)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3.这是从众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从众发生的影响因素有:

(1)群体的一致性,这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一致性越高,从众比例越大。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较少出现从众行为。

(3)个性特征,如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水平等。

(4)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从众的积极意义:

(1)从社会角度说,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