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笔记范本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范本4篇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
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不再是对其一味的贬低,里面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肯定了他的才华和见识,也让我们看到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也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但由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了。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
现其抱负,反而招来国人对他咒骂痛斥,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也是李鸿章充满悲剧色彩及争议的原因。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
这一切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平等条约。
镇压太平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平等条约让我干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国贼。
在一次去图书馆找关于曾国藩的图书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
对于梁启超,在我们心中无疑是变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且他们在政治上还是敌人。
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笔下,李鸿章又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自己的学识感到羞愧,对梁公的见解感到由衷的敬佩。
并且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的备受指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书中,梁公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公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写的一句评价:李鸿章是事势所造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中国现状深切忧虑,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可惜他学习洋务之皮毛、改良经济而不改良政治,最终没有把中国带向富强。
再加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李鸿章所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另外他又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铸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
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
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
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
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
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
他尽
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
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
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
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读了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因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属于两个
政治派别,所以感觉本书应该相对公正,起码不会过分褒奖李鸿章。
本书中的李鸿章与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明显不同。
教材中的李鸿
章是一个卖国贼、封建卫道士。
但本书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中心报国的“英雄”(更多的是在他自己心中)。
李鸿章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再加上各种机遇,先后评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
军,成为了大权在握的权臣。
他推进洋务运动,训练新军,组建北洋舰队,周旋于西方各国列强之间,成为中国外交第一人。
但是他始终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护者。
尽管他内心深处想帮助国家富强,但是他始终意识不到,中国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决定,而不知道民主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为何物。
他只能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挠,他更加难以施展拳脚。
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因此,他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
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中国攫取的权利。
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一本与伊藤博文商议《马关条约》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一切。
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多次商讨,一直难以达成一致,李鸿章在回旅馆的路上遭遇枪击,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商讨玩条约条款,日本方面处于歉意,在条约中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共识。
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外交实力必然软弱。
如果当时换做他人,未必就强过李鸿章。
所以,个人觉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
从主观角度讲,他应该属于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性决定了他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