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10-04-07T13:37:02.500Z 来源:《新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贠振东

[导读]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近年好多教师深陷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误局,语文教学的发展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泥潭

定西市安定区薛川学校贠振东邮编:743019

【摘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近年好多教师深陷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误局,语文教学的发展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泥潭,迷失了自己应有的方向,我认为要使语文教学积极健康的发展,就应该走出当前误入的迷途,回归本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新审视和对待语法教学的地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学校教育从当前的形式来看,还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数,为此我们的教育是服从于生存需要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尤其在近几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教学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泥潭,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概念化的僵死的形式,使得语文教学到了举步微艰的境地,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我们语文教学究竟是在哪儿出了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语文教学误入了迷途

语文成了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科目之一,语文成绩拖了学生考试总成绩的后腿,学生的语文水平成了制约其他科目成绩的“瓶颈”等一些不争的事实让每一个语文教师感到有些茫然,然而语文以它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等诸多特点告诉我们语文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每周七节语文课占据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大多数时间,语文教师成了学校工作量最重、作业最多,工作最忙的教师,然而用投入与产出的理念来衡量的话,这其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矛盾,语文教师成了“焦点人物”,语文教学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非是分析思想内容,分析艺术形式,讲解写作背景、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甚至常用公式去套,如:“本文通过……叙述(描写,塑造)了……表达(赞美、批判)了……”。当然这些常识性、技术性的内容是阅读、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就陷入了困境,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种僵化的模式,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的解读,创作性思维的培养根本谈不上了。薛毅先生在《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套阐述体系也能把经典作品讲偏讲歪,讲的味同嚼蜡,讲的刻板无味,仿佛全世界的作品都可以用反对封建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诸如此类的大词概括,再加上时代局限、消极面就万事大吉,天衣无缝了,里面就是没有人的丰富情感,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味,同情,理解,悲悯。教师教学生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像上帝一样审判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所以每个人的《项链》教学都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是批判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这样一来,那个女主人公活该倒霉,安娜和包法利夫人也都是自作自受,学生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捉弄的痛苦,就连最起码的同情心也得不到培养。”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在我们当中绝非个例而是具有普遍性,如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那么还要思想品德课有什么用?语文的工具性从哪里去体现了?

教学衍生目标被炒作成了第一目标。当前,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被定为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三个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新事物”,是新课程改革的特色。综观大多数教师的语文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成了每一节课的重点,也成了大多数教师评价语文课的重要指标,而真正的教学目标被忽视弱化了。我们不妨将“新课改”放在一边暂且不谈,先静下心来问自己: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到底是什么?只要还有点清醒的意识,我们就会认识到:语文说白了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这些才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教学目标。语文有鲜明的“工具性”,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学生学好了“字、词、句、文”,便可以运用这一工具进行交际和思维,在运用的过程中就会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提升。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语文教学的衍生目标,是教学中需要渗透的东西。既然是渗透,就要有时多些,有时少些,还要看教学过程与内容有没有渗透的机会,不能生硬达成。如果我们弱化了“基本知识与能力”这一主要教学目标,而大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有些”废主立次“。新课改需要“新意”,但这个“新意”应该是达成“基本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的新思路,新创意,而不是变化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此外,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斥着乱糟糟的“合作探究”,在一些课堂上,常听教师这样要求学生: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讨论讨论,或者是给大家三分钟探究探究。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过就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获得了基本能力之后再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问题。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探究就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需要个性化的思索和感悟。如果说学生们在课上连生字生词的用法都没有准确把握,课文只读了两三遍,就开口谈什么“探究成果”,这样的成果就如无根的浮萍,教师在课堂上只追求学生探究的“自由度”,完全忽视了基本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语文教学的“空壳”现象,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与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如果我们的课堂再这么严重的形式化地飘浮下去,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将失去根基,教师只能充当“闹剧”的导演者。

走出误区,回归本真

回归意味着迷失,在前进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已经走入了误区,一句“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就把什么都交给了语文,语文是不可能等于生活的,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担负的太多了,人生,道德,理想等,都让语文扛了起来,什么都是语文,就没有语文了,语文本身的味道就淡化了。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病太多,其中致命的就是老围绕文章内容讲“写了什么”不讲“怎样写的”,也就是不注重语言文字的鉴赏,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语言,就失去了根本,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细心体味琢磨文章的语言,而决不能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工具,在文章中,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学习语言,同时也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语言对具体的个别的心灵的同化,借助语言这一形式感悟文章中作者的情与理,领会这样的情与理是借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也改变不了的。

还语法教学一点空间

不容否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家把语法教学视为放任自流,漠不关心的“贫困区”,初中阶段要不要进行语法教学,怎样进行,这时候争论已久的老话题,下面就让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再认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条总括性的目标:“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在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与此意图相配套,“评价建议”中特意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同时在附录部分给出“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确定了一个范围。但是前面已经说了,我们的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的指挥棒,在每次语文考试中,总是很多道带着“语法”面纱的考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语法知识在考题中巧妙的渗透,如仿写句子,选出没有语病的选择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