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改革。党和国家通过这次改革,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亿万青少年,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民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未来。①而新课程的实施者——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儿童美好未来最主要最直接的“>策划者”。教育学是“人学”,教育工程是“灵魂工程”。学校教育,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和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冲破重重阻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践,探究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实施改革的根本内容和任务。可从许多资料显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探讨上,较少涉及师生关系更广泛的天地——精神、思想和生活的互动关系研究。其实,师生关系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涵深刻的内容:伦理关系、情感关系。②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我们认为:努力建立民主、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和真诚、和谐、全面沟通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构建这一系统最科学、最理想的方向。

二、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教育第一线的实际看,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尤其是我们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师生关系的观念转化,其过程艰难而漫长。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目标教学,就是有目标可不讲教学;“双基”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自然具备了;至于素质教育,那就是“放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离开了管、卡、压,教师就“名不符实”!于是,历史记下了这样的事实——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育、教学、师生关系“涛声依旧”。就师生关系总体来说,在存在着急需改善和优化的复杂问题,其任务十分艰巨。

二·1、伦理关系方面,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位置”模糊、混乱。

这里涉及的首先是学生观的问题。学生观,是指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怎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怎么样的态度问题。新时期的学生观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③

我们的现实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程跟;教师包讲,学生只需记好、背熟;学生违纪教鞭等着你;教师“过分”,学生疏远你、报复你……厌学情绪就源于此,因为学生的自主权没有了。

二·2、情感关系方面,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超宽、超深。

还是学生观的问题。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是父子母女关系,是君臣关系,我们之间地位不一样;我教你学,“知识就是权威”,你学的是我的知识……教师很难接近,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教学上是填鸭和被填鸭的关系,教育上是老鼠和猫的关系及其派生的一系列现象,显示出当今我们农村教育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之严重性!

三、当前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三·1、传统观念僵化,是师生间权利、义务模糊、混乱的根源。

众所周知,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师生如君臣”之观念根深蒂固。不少教师凭借已有的知识,手中一把戒尺,“成功指点”教坛一辈子。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又因为“能者为师”,师是知识的权威生不得不“唯师是从”!今天的教师,对封建腐朽的师生关系,并非没有鉴别力;对当今教育改革中新的师生关系要求,亦非一无所知。但是,“严师出高徒”。严,就要训诫,就要惩罚,就要捉弄,就要挖苦,就要扳着面孔、举起戒尺!很有道理!可惜,我们错了。我们是用“师道尊严”的“严”来诠释“严师出高徒”的“严”。仅从这一点可以看到,我们要把教育观念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艰难程度。此外,在近代的广大农村,文化教育滞后,有知识的人不多,教师曾一度是知识的化身,甚至“圣人”,少数修养不足的教师“小人得志”,挨于面子而放不下“架子”。20xx年5月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这是最典型的例证。④诸多错误或落后的师生关系观念成了教育弊端的渊源。纵观我们教育现状,“师道尊严”观念的惯性仍很大。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我们对新课程的任何师生关系理念都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实施。任何改革观念先行,旧的师生关系理念没能转化,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落实师生应有权利和义务最具破坏性的阻力源。

三·2、法制意识淡薄,是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内在原因。

打开记忆的闸门,近年来相关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历历在目。轻的罚站、羞辱、罚做作业……;重的抓耳朵、谩骂、殴打……(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侵犯行为无轻重之分)。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每一年的通报都有。相关的资料显示:校园内,教师的因“暴力语言”和过激行为而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例占的比例最高。如一些批评的气话、曝光学生的私人日记、随意开除等。⑤从

许多案例中我们发现,不少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教师本身在侵犯的时是没有意识到的。这就说明,我们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法制意识仍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在校园内还没有得到加强——变革的内因没有得到改变,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明晰,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三·3、过多筹划包办,是我们限制学生独立的潜在隐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设备不足的农村中小学,我们发现,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同时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早晚读,教师常去组织集体朗读;45分钟内讲满,45分钟外还要“多嘴”;自习课也得跟,也要讲。总之,教师对学生就是“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师的“筹划一切,包办代替”中

变成一句空话。⑥要知道,一个班四五十人,预习、复习甚至上新课,学生的“帮扶”需要都各不相同,我们教师能不能坐好自己“引导、组织”的正确位子,不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他们的自由,剥夺他们的独立权呢?我们这样做,表面上似是关心备至,可实质上是将学生的义务变成教师自己的义务。直到现在,我们有几个人已认识到这做法是剥夺学生独立性,不让他们行使自己权利的严重“越位”隐患呢?三·4、心理健康障碍,是教师侵犯学生人性的间接因素。近些年来,在圣洁的教坛里,发生了不少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有些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恶劣而残暴的惩罚,罚吃苍蝇的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的有之,强迫学生当众喝尿者有之,将学生耳朵撕掉者有之,用刀子割学生的手者亦有之……⑦对此,我们排开上文提到的与“传统教育观念”和“法制意识淡薄”有关的且不论。值得思考和关注的是:施暴者一定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⑧教师心理障碍的根源何在?心里问题毕竟是神秘的领相继伏下,鼾声四起。没有伏下的同学也显得十分疲倦,毫无活力——童真,就在这习惯的死气沉沉中被扼杀!不少同行也反映类似情状,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我们知道,“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这样的班集体并非一天形成的;这样的课堂氛围亦非孩子的过。这是我们课堂教学长期缺乏情趣和活力的必然结果。这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已彻底失败。三·5、师德品质欠修,“教师形象”失掉应有的光辉和魅力。作为一个教师,必然需要学生尊重、爱戴和亲近,教学效果才能因之而如愿,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明证。而要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就得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具备内在的人格魅力。师德修养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现实的情况同样不很乐观。此除上述所提的热情、真诚等师德修养之外,还需谈及的是少数教师的仪表不讲究,言谈缺乏风趣,行为很不检点的话题。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园内师生接触,教师域,更何况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其原因显得更为复杂。近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实现自我的好机会,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为了“为人师表”,常常超负荷运转:学生分数、升学率、巩固率,以及在职进修,竟聘上岗……不少教师在应对来自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压力,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必然导致心理的不堪重负。此外,国人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传统思想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及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现实,两者间产生碰撞,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贫困、焦虑、抑郁。自卑乃至绝望心理油然而生。这严重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教师残暴学生的间接原因。三·6、真情投入不足,“关爱学生”缺乏具体行为和艺术。为人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乃天职,这尽人皆知。可是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显得高高在上,缺乏坦诚。“教师是高级骗子,医生是高级流氓”的民间戏言,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缺乏真心实意的师生情感关系现实。学生是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很多时候,他们对老师的某个“破绽”是十分敏感。如老师出乎鼓励需要,常习惯地没有实在内容的“好”、“很好”;老师给学生的鉴定常常“该生……”的千人一面、众生一词;向学生许诺某事,常常开的是“空头支票”;课堂或学习场合有“职责”式的沟通,学生课余生活需要老师之时“难以见师之影”……试想,师生关系如某些社交场那样带着面具、毫无真情,对一颗正在成长的心灵而言岂不“恐怖”?无可否认,我们许多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亦用苦,问题是因缺乏探索,没有考虑到光有爱生意识是不够的,没有付出真挚的爱的情感,便没有符合学生需要的爱的行为,更没有更科学合理的爱的艺术,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自然是冷漠,浮于表面的。抛弃坦诚犹如丢失灵魂,只有躯壳的“师爱”毫无意义和价值。三·7、教学过程呆板,“激发兴趣”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机。稍有一定教育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可是近些年,社会迅速变化,教材不断翻新,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多样化,我们的课堂一些教学却还停留在“教材加参考书,黑板加粉笔”的旧模式上,已是很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