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上课》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 一 多 先 生 的 说 和 做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 总结本部分 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 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民主战士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过渡句)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 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总结全文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 行示威
结构 第一部分(1—7) 内容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 做 特征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具体 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 表现 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 果;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词 “补校”;又向“古典新 义”迈进。 目的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
第二部分(8— 20) 作为革命家的闻 一多的说和做 “说”了就 “做”, 既“说”又“做” 起草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先生的 追悼会上作《最 后一次讲演》, 壮烈献身。 献身民主事业。
1.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 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 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 3.两个 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部分: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 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做”。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 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 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②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 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 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 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 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
说和做
作为“学者”的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 不“说” 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3.著《古典新义》,“何妨一 下楼”。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向全国人民呼喊

不畏凶险, 走在前头, 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昂首挺胸, “最后一次讲演” 大义赴死。
臧克家
(1905─2004)
他 还 活 着
有 的 人 死 了
他 已 经 死 了
有 的 人 活 着
——
巨 人 心 中 的 巨 人
臧克家:
大 师 笔 下 的 大 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 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 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 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 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 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 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 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 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 念。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民主战士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 新诗集《红烛》 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 他一身正气,抗战 (1923)、《死水》作有《神话与诗》、《唐诗 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 (1928)是现代诗 杂论》、 《楚辞校补》、 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 坛经典之作。 1925 《古典新义》等。他对《周 腐朽,拍案而起,走出 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 易》、《诗经》、《庄子》、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 间创作了组诗《七 《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 去。1946年7月15日, 子之歌》,表达了 究(后汇成“新义”),被 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 深挚的爱国之情。 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 杀身亡。
诗人
wenku.baidu.com学者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qià 仰之弥高 mí o 锲而不舍 qiè jià o 炯炯目光 jiǒng hè há 目不窥园 kuī n piǎo 警报迭起 dié
兀兀穷年 wù 沥尽心血 lì 群蚁排衙 yá 迥乎不同jiǒng 气冲斗牛 dǒu
衰微
赫然
迭起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 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 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 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 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 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 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 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
学者闻一多
•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 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 •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战士闻一多
•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 样做的?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 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 件事?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闻 一 多
闻一多先生 (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 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读书时即 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 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 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 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 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 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 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 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 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兀兀穷年 心凝神会 慷慨淋漓 目不窥园
高标
呕心沥血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仰之弥高
锲而不舍 潜心贯注 一反既而 无暇顾及
词语积累: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 目不窥园: 即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 诗兴不作: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 不发。
一反既往: 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 完全不一样。
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 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 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 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 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 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投身民主运动,做 争取民主的战士, 后期: 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
无所畏惧,视死如 归
《唐诗杂论》 三本书 《楚辞校补》 (学者)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三件事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讲究典型 性,以少 胜多。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赫然: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 法十分畅快。
你能区分下列字吗? 霄
宵 锲

迥 暇






讨论交流:
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 生的说和做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 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 话回答)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 何作用?
闻一多
臧克家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 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 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 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 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 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 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 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 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 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 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 现出来了。
学者 (1-7) 硕果累累
潜心学术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行的高标
口的巨人、
革命家 (8-18) 勇于献身
嫉恶如仇
说了就做 (19-20) 说(言)做 (行)一致
课文结构分析
作为学者
总领本部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 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 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 径。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 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 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 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 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 泰斗”
新华社北京2月5日 电(记者曲志红):我 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 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 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 家2月5日晚8时35分与 题材的诗。” 世长辞,一轮明月、万 《 家灯火伴他西行……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 有 “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臧 的 克 人 家 》
朗读· 思考· 研讨
• 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 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 渡作用的? 着眼局部 放眼全篇
总承上文,总起下文 相提并论,对比鲜明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 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 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个事例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 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 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 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 后两件事略写。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 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 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 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 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
品读赏析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 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 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 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 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 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 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 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 的硕果”等。
整体把握:
1、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 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 同的地方? 2、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记述的 事很多很多。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闻一多 先生精神品格的?并说说这样选材的好处。
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闻一多先生的高 尚品质与精神?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 出路而潜心学术, 前期: 取得累累硕果。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 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 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