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乐曲介绍--花木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木兰

琵琶协奏曲,乐曲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热情歌颂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勇敢坚强和爱国主义情操。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顾冠仁据北朝民歌《木兰辞》而作,于1980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此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三等奖。

这部单乐章协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木兰爱家乡”的主部主题来自五四时期广泛流传的爱国歌曲《木兰辞》(白宗魏曲),质朴委婉,富于民歌风味。琵琶施以推、拉、吟、揉等技法,使之更为柔美,表现了木兰温柔的少女性格。副部主题是活泼的小快板,由琵琶与乐队不断呼应发展着,表现了木兰练武时的飒爽英姿。主部主题再现时,乐队全奏,琵琶在高音区用摇指重复呼应,出现了呈示部的高潮,抒发了木兰对家乡的热爱。

展开部“奋勇上战场”包括三个段落:

“入侵”段以乐队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低音管乐器吹出凶暴残忍的侵略者主题,然后琵琶以散板奏出一连串先宽后紧的音型,刻划木兰闻敌入侵的不安心情。接着乐队全奏出高亢明亮的大调旋律,表现了木兰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坚强意志。

“出征”段在急促的马蹄声中展开,琵琶以“凤点头”的技法,描绘出战马奔腾、由远渐近的出征场面。

“拼杀”段是全曲的高潮,琵琶用传统武曲中并弦等技巧,并通过与乐队的快速竞奏和频繁的转调,展现出木兰浴血沙场的壮阔画面。

再现部“凯旋回家园”,一开始就鼓角齐鸣,描绘乡亲父老欢迎木兰凯旋归来的热烈场景,然后琵琶奏出变化了的主部主题,细腻地刻划了木兰重整女装时的喜悦心情。

尾声中又出现了“出征”的音调,表达了花木兰随时准备重跨战马的坚强决心。这部协奏曲在如何运用和发展民族乐器的传统表现手法并使它与西洋音乐形式及作曲技法相结合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顾冠仁和琵琶协奏曲《花木兰》

顾冠仁,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团委员。1942年1月1日出生于江苏海门,7岁开始向上海丝竹名家瞿东生学习琵琶演奏。1957年考入上海民族乐团任琵琶演奏员。1961年改任专职作曲,并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师从黎英海、刘福安。1965年结业回团从事专业音乐创作。1991年1月起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先后率团赴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美国旧金山演出(旧金山“上海周”活动之一)。1994年3月,香港演艺学院于学院音乐厅举办“顾冠仁作品音乐会”,由作者本人任指挥。1995年8月乐团改制,任艺术总监。1997年1月在香港文化中心指挥香港中乐团举行(古韵回响)音乐会。同年2月在香港参加“中乐发展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努力发展民族乐队交响性功能及交响性创作手法”。10月指挥新加坡华乐团在新加坡世界贸易中心礼堂举行题为“亘古通今”的音乐会。1998年初参加台北作曲研习营,作专题讲座,介绍琵琶协奏曲《王昭君》的创作。7月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同心曲通过卫星联播,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一周年大型演出活动。1999年3月在香港演艺学院举行第二次“顾冠仁作品音乐会”,由作者本人任指挥。2000年4月,辞去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的职务,为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创作中心签约作曲家。主要作品有:琵琶协奏曲《花木兰》

(1979)《王昭君》(1995);琵琶独奏曲《变奏曲》(1979);合奏《东海渔歌》(与马圣龙合作),《春天》组曲、《星岛掠影》、《将军令》、《大地回春》、二胡协奏曲《望月》;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弹拔乐合奏《三六》、《驼铃响叮当》、《喜悦》、《畅想》、《林中小憩》;江南丝竹《春晖曲》、《绿野》;小合奏曲《京调》、《苏堤漫步》;音乐与朗诵《琵琶行》及《兵车行》等。

《花木兰》是顾冠仁1979年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的意境而创作的一首琵琶协奏曲。它描写了在遭到外族入侵的情况下,花木兰毅然替父从军,奔赴疆场,英勇杀敌,凯旋而归的生动故事。全曲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木兰爱家乡”,在短小的引子过后,琵琶呈示主题,恬静优美,然后不断加花变奏,从各个侧面来描写木兰。第二部分“奋勇杀敌顽”,乐队强烈的前奏,预示着乐曲进入展开部,琵琶运用多种组合手法,如凤点头、扫轮等,以急速的节奏,塑造了木兰奔马飞驰追击杀敌的生动形象。同时运用琵琶传统的大幅度推挽手法,以突出木兰女子的妩媚。第三部分“凯旋回家乡”,简短的再现主题后,在新调上,又出现了急速节奏的追击形象,给人以木兰还在追杀顽敌,然后在银幕上渐渐消失的意境。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顾冠仁创作于1979年。乐曲以我国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木兰辞》为背景,根据辛亥革命时期白宗巍创作的乐府原词歌曲的曲调为素材,描写了木兰(传说姓花)从军的故事。在北魏年间,可汗征兵,民间女子木兰因父老弟幼,乃假扮男装,代父应征,驰骋疆场十年,立下辉煌战功。胜利班师时,不受朝廷封赏,“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要求,重返故里。原诗塑造了热爱家园,不图荣华富贵的光辉女子形象。乐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木兰爱家乡”,在短小的引子后,琵琶呈示了歌曲的主题,恬静而优美。然后不断地加以变奏,从各个侧面来描写木兰富于童趣的情调,同时,也透露出她坚强性格的一面。第二段“奋勇杀敌顽”,乐队的强烈前奏,预示着乐曲进人展开部,琵琶运用多种组合手法,如凤点头、扫轮等,以急速的节奏,塑造了木兰奔马飞驰追击杀敌的生动形象。同时,运用琵琶传统的大幅度推挽手法,以突出木兰女子妩媚性格的特征。第三段“凯旋回家乡”,在简短的再现了呈示主题后,在新的调性上,又出现了急速节奏的追击形象,给人以木兰还在追杀顽敌,然后在银幕上渐渐地消失的意境。似乎千百年来木兰从军的故事,一直连绵不断地在民间流传着,为人们所称颂。

琵琶协奏曲,乐曲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热情歌颂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勇敢坚强和爱国主义情操。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顾冠仁据北朝民歌《木兰辞》而作,于1980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此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三等奖。

这部单乐章协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木兰爱家乡”的主部主题来自五四时期广泛流传的爱国歌曲《木兰辞》(白宗魏曲),质朴委婉,富于民歌风味。琵琶施以推、拉、吟、揉等技法,使之更为柔美,表现了木兰温柔的少女性格。副部主题是活泼的小快板,由琵琶与乐队不断呼应发展着,表现了木兰练武时的飒爽英姿。主部主题再现时,乐队全奏,琵琶在高音区用摇指重复呼应,出现了呈示部的高潮,抒发了木兰对家乡的热爱。

展开部“奋勇上战场”包括三个段落:

“入侵”段以乐队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低音管乐器吹出凶暴残忍的侵略者主题,然后琵琶以散板奏出一连串先宽后紧的音型,刻划木兰闻敌入侵的不安心情。接着乐队全奏出高亢明亮的大调旋律,表现了木兰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坚强意志。

“出征”段在急促的马蹄声中展开,琵琶以“凤点头”的技法,描绘出战马奔腾、由远渐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