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歌舞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歌曲从题材分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从曲调分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有“俄”、“雅”、“左”、“格”、“毕”等。
“俄”是彝语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内容多为触景生情之作;“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的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一般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子、铜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马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鼓腮连续不断地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民间歌舞有以下内容:
(1)老帮腔,又称大帮腔。
它是安定彝族独特的民间歌舞,边跳边唱,一人起唱,多人用不同声部和声,有《直歌》、《翻歌》、《两翻》、《一直一翻》号口,最小一筒为吹口,仅限于起程或出行间发号,以振声威。
(3)
跳秋歌。
景
东彝族跳秋
歌,为期三
天,从每年
立秋那天开
始。
歌场设
在宽阔的草
皮地上,既
为集市,进
行农副特产
交流,繁荣
经济,又为
歌舞场,进
行山歌对唱和千余人的集体舞蹈,也为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场所,使青年人成双成对,白头到老。
相传,跳秋歌的兴起,是因彝族祖先认为在立秋那天下地下田,会把庄稼碰“秋”(枯萎),没有收成。
所以,立秋这天就在家休息。
勤劳聪明又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就利用这天时间来举行娱乐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跳秋歌,并一代又一代沿传下来。
每到立秋,人们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跳秋歌。
做买卖的在一边交易,跳舞的在一边娱乐。
尽情地唱呀,尽情地跳呀,不分白天夜晚,三天三夜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盼望着来年的立秋快点到来。
跳秋歌的场面很大,很壮观,人山人海,特别是晚上,除了一部分人看电影外,宽阔的草皮地上的人群更是黑压压一片,上千人又唱又跳,随着葫芦笙、大小三孩、竹笛等发出的音乐旋律,人们时而跳起模仿动物的舞蹈,如《鸡刊歌》、《老鸹歌》、《马似踢》、《猴子扯磨》、《孔雀摆尾》、《苍蝇搓脚》等;时而跳起表现人们生产生活的舞蹈,如《三跺脚》、《三翻》、《翻身歌》、《回折歌》等;时而跳起表现习俗仪式中祝福的舞蹈,如《掌盘舞》、《新房歌》、《闪闪歌》,等等。
歌声震天,舞步动地。
跳歌场上,有的唱盘曲,一问一答,你唱我和,少则对上半天,多则对上几天几夜,内容从天上到地下,从古到今,按顺序按层次来说明天文、地理和生产生活知识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有的对山歌,一般为男女相对,互相出题,各不相让,不见胜负决不收场。
多数青年人在唱情歌,互诉衷肠,表达爱慕,唱着唱着,成双成对,离群隐去。
(4)三跺脚。
此舞蹈流行于整个普洱农村,尤其是彝族聚居区。
每逢喜庆佳节,成群结队的人们聚集在广场,狂跳起三跺脚,动作幅度大,力度也大,突出一个“跺”字,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勇猛与激情。
跳三跺脚时,人数不限,主要动律特征为:膝弯曲,富有弹性地前后上下跳跃,跺脚时上身前俯,大步地向前或后退,舞者忽集忽散,给人一种轻快、洒脱的感觉。
(5)“三翻三转”。
此舞流行于景东的部分彝族聚居区,跳舞不分时间与场合,不受人数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宜。
此舞以葫芦笙和三弦伴奏,舞步不能太大,腰部稍有侧弯曲,由扣手、放手、转圈等动作组成,要求身体放松,队伍向反时针方向运行。
(6)“鸡刊歌”(意为鸡吃食)。
此舞流行于景东县部分彝族聚居区,可以单人跳、双人跳;也可以集体跳,仅限于男性。
“鸡刊歌”以模仿鸡的动作为基本动作,大方有力,由踢腿、收腹、收脚、挺胸、蹬腿等动作组成。
舞蹈时,围成圆圈,左肩对圆心向反时针方向运行。
(7)牛
歌,即耕夫唱给
牛听的歌。
相
传,在远古时
代,女娲补天,
造下人类,可那
时大地是一片
红土,寸草不
生,环境恶劣,
因此人类衣不
遮体,食不饱
肚,渐渐衰亡下
去,濒临绝迹。
天上的神牛看
到这种情况,便
悄悄离开绝妙
美好的仙境,下凡帮助人类耕田耙地,开荒种粮。
经神牛相助,人类终于粮丰人旺,并一
代又一代地繁衍传到今天。
故此,人类为了表达对牛的感激和崇敬,歌颂牛的无私奉献精神,便唱起了牛歌。
牛歌分为“五部曲”,!第一曲为《开圈歌》,清晨起来,先用豆秸、稻草或青草将牛喂饱后,边打开圈门边唱,歌词大意是:“吃苦耐劳的牛啊,不知你吃饱了没有,要是吃饱了,就请辛劳一天哕。
”曲调恳切委婉,类似民间歌谣,唱完便将牛牵出。
接下来便唱《出犁歌》,边赶着牛顺着弯曲曲的山路边唱:“阿哥和阿牛同下地,把土地共同犁翻起,阿妹随后播下种,秋来五谷丰收,吃苦耐劳的阿牛哟,我们有好日子过啦。
”曲调坦荡舒展,类似山歌风格。
再一曲是《架担歌》,到了地头,边驾牛边唱:“吃苦耐劳的阿牛啊,犁地时你要乖乖朝前一直走,到了田边地脚你要转回头,犁着石头要歇歇脚,免得挣起痨坏了腰,我不骂你,不打你。
”之后是牛歌的主体部分,即犁田耕地时不断反复歌唱的部分,为《驶牛歌》,边使牛边唱:“阿黄牯子——拽着些!我一家老小靠你,不打不骂拽着些,再犁几转就放你,回家好好慰劳你。
”犁到田边地脚时,耕夫用歌声指挥耕牛转回头:“阿黄牯子,小揸角,小角哪个弯弯转回来。
”最后一曲是《解担歌》,是收工时卸下牛弯担时唱的:“我俩犁了一天的地了,你我都辛苦哕,共同回去养精神。
”
牛歌内容丰富,即兴发挥,除了用歌声呼唤牛踩沟、拐弯、回头,还唱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唱天地人间之事,有什么烦恼忧愁,也可通过歌曲向牛倾诉。
在这里,人与牛感情是沟通的,人与牛的关系是劳动伙伴关系,牛被人格化了。
在县境内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山野上,凡耕田犁地唱牛歌的地方,使牛不系绳子,不打鞭子,对牛不厉声吆喝,全凭歌声指挥,耕牛也配合默契。
每当春耕和秋播时节,从清晨到黄昏,田野上,牛歌阵阵,此山唱罢,彼山应和,悠扬委婉的歌声不绝于耳,构成了一部农耕交响乐。
总之,彝族人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山歌和舞蹈,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尽情地乐,充分释放自己,表达思想感情——或歌唱缠绵纯洁的爱情,或俪诉付去的苦难右月,或歌颂今天美好生活。
本文版权归茶马世家官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