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

合集下载

浅析楚雄彝剧音乐的艺术性

浅析楚雄彝剧音乐的艺术性

的。这种带有说 、唱 、舞的表演 ,将彝族
的涛 、歌 、舞巧妙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 ,
显现 } } I 戏剧 的 因素 ,形成 戏剧 的雏形 。
族人民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音乐 、舞蹈 、
术 、说唱文学 、戏剧等辉煌灿烂 的民族
演方面,彝剧较早吸收运用了毕摩在民间 祭祀 中的一些舞蹈动作 和表演成分 ,又大

氏 被 专 辜 l
I 1 1
在此 基 础上 有 了新 的 发展 创造 ,成 为彝 族
1. 按情 绪的 需要使 用 曲调
量 吸 取 了 民间舞 蹈 的语 汇并 加 以融 化 ,按
剧 中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设计手势 、步伐 和身段。从生产 、生活 中模仿和提炼不同 的动作 ,赋予它新意,合理运用 ,使之具 有丰富的舞台生命力 。 彝剧 的舞美 、服装 、道具等各方面 , 都 以继承和发展为前提 ,为戏剧内容服务, 着力突出自己的风格特点 ,它从简单到复 杂 ,从单一走 向多样 , 日渐成熟完善 。下 面简单介绍它发展的具体事件 : 1 9 4 9 年,永仁县直苴乡村办教师罗守
总数 的 3 0 %。 全 州 各 县均 有 分 布 ,以 大 散小 聚 居 的分 布 状 态 .多 居住 在 山 和
山区 。
享 中 “ 怀亲”
部分 ,送新娘的客人要 当众表演 ,寓意在

文化 。
于教 会 新娘 做 农 活 ,具 有典 型 的 戏剧 表 演 元素 。
彝剧 是以民间文学为素材 ,聚彝族 民
戏剧综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丰
富多彩的音乐艺术 ,是人们抒 睛达意 ,倾 吐心声的产物。随着歌 、舞 、道 白相结合 的彝剧的萌芽 、形成和发展 ,成为本民族

楚雄彝族舞蹈调研报告

楚雄彝族舞蹈调研报告

楚雄彝族舞蹈调研报告彝族舞蹈起源于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祭祀中的仪式活动。

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或者对逝者的思念。

在战斗中,用战舞来震慑敌人,提升军队士气。

这使得彝族舞蹈渐渐发展成具有特色艺术表现的舞蹈形式。

彝族舞蹈,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历史证明,彝族舞蹈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加强对民族舞蹈的保护,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一、彝族舞蹈的发展彝族舞蹈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彝族人民崇尚老虎,所以通过舞蹈表达对老虎的崇拜是彝族舞蹈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极强的宗教色彩。

在彝族舞蹈发展过程中,渐渐产生了较高水平的艺术表现力。

彝族人都能歌善舞,在彝族,有打歌舞、葫芦笙舞、烟盒舞、花鼓舞、铜鼓舞、大锣舞、羊皮鼓舞、跳弦舞、跳伞舞、左脚舞等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

不同的舞蹈,表达了彝族人民的不同生活态度,如对亲人的祝福,对逝者的思念,对恋人的爱慕,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待等。

可以说,彝族人民将所有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中,使得彝族舞蹈不仅是一种社交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有着极强仪式感的祈福行为。

彝族的打歌舞是彝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的一种舞蹈。

每逢年节,参加完各种活动之后,彝族人民就聚集在一起,围成圆圈,打歌跳舞,其中也有人吹葫芦笙或者弹奏四弦琴,大家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换舞步,通过有节奏的拾腿、踏脚,来表现舞蹈质朴厚里、有力刚健的风格。

彝族民族舞蹈有着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自我娱乐性质的传统舞蹈;二是赞颂英雄和祖先业绩的舞蹈;三是赞美生活和爱情的舞蹈。

当前,彝族民间舞路都是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和创作的,不仅有着传统的彝族民族特色,也能够在多种场合进行表演,有着很好的兼容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彝族舞蹈对于旅游开发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有艺术家从彝族民族舞蹈中获得灵感启发,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

二、彝族舞蹈的保护通过对彝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的了解,在对彝族民间舞蹈进行传承和发展方面,必须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彝族民歌是中国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情感表达。

彝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演唱的艺术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风格独特彝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特有的音乐风格著称于世。

彝族人民生活在群山环绕的高原地带,受着神秘而古老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他们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多样,有些歌曲激昂豪放,有些歌曲柔美婉转,有些歌曲充满悲壮与豪情,有些歌曲则富于亲和力和感染力。

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使得彝族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歌词意境深远彝族民歌的歌词多为民间老手编写,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情感、生活境况和社会风俗习惯。

歌词所描绘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歌词常常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民族语言,表达出了人们对生活和爱情的热切向往和美好祝愿。

彝族民歌的歌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通过对自然、生活、爱情等主题的赞美和抒发,展现了彝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三、声音表达生动彝族民歌的声音表达生动,充满激情和感染力。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民歌一直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因此演唱者在表达时往往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使得歌曲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力量。

演唱者们的声音多为清亮、宽厚,经过他们的精心演绎和处理,歌曲的情感能够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使得民歌在演唱时更加生动和感人。

四、曲式富于变化彝族民歌的曲式非常富于变化和创新,多采用二重唱、三重唱的形式。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们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变化,进行自由的演唱方式和技巧,从而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这种曲式的变化和创新使得民歌演唱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也更好地展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音乐创造才能。

五、传承与发展彝族民歌的演唱艺术特质不仅在于其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深刻的内涵,更在于彝族人民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人民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们通过世代相传、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民歌文化传承下来,使得彝族民歌得以保存和传承。

云南楚雄牟定左脚舞

云南楚雄牟定左脚舞
农村文化生活枯燥,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姑娘小伙啃块 麦粑粑或饭团,就能通宵达旦跳一天一夜。“跳脚跳得 黄灰落,只见黄灰不见脚,跳出黄灰做得药。”“阿哥 跳穿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鞋。”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4、《正月十五赶猫街》作为第十三届全国青年 歌手大奖赛上的参赛曲目,夺得了原生态组的银 奖,为云南省争得了荣誉。
(二)形成:

左脚舞产生于2000多年前土著彝族时 期的原始社会。经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 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左脚歌舞乐跳法和 唱法。左脚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 活中形成的。
(三)目的:娱乐、交往、健身等。
(四)内容:以歌、舞乐活动为内容,
并包含了彝族人民对天、地、日、月、火、 虎、原始、自然崇拜及诸多文化表现形式 的代表性传统舞种。左脚舞等为表现形式 的彝族左脚舞文化,千百年来深受牟定彝 家儿女所喜爱。
“正月十五赶猫街,我在猫街等着你……不来就 说不来的话,莫让小姝空等着…… ” —— 《正月十五赶猫街》 视频分享: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 唱法)决赛《正月十五赶猫街》
四、经验借鉴
—— 牟定县如何保护和传承彝族左脚舞
一、有关部门先后多次组织收集、整理、 编排左脚舞影像资料,共整理出左脚调一 百余首,出版多套录影光碟及丛书。
猫 街
名字虽然 改了,但 大家还是 习惯称它 为“猫 街”,直 到今天。
2、“猫街”改 为“安乐”
大概是嫌“猫街” 叫起来不好听, 之后这猫街就被 改名为“安乐” 了。
安 乐
3、最热闹的节日——赶正月十五
这里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就是赶正月十五,方圆 一百多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来此赶会,即物资交流 会,年轻人则弹弦子,跳左脚舞,谈情说爱。
5、利用好县文联创办的文学杂志《山茶花》, 办好“左脚舞之乡”专栏。

楚雄州双柏县彝族民间“老虎笙”的表演形式及音乐特点

楚雄州双柏县彝族民间“老虎笙”的表演形式及音乐特点

楚雄州双柏县彝族民间“老虎笙”的表演形式及音乐特点发布时间:2021-03-02T10:15:43.4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1期作者:王杰[导读] 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王杰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云南玉溪 653100摘要: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双柏彝族是一个由多个支系组成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经历了历史的沉积,它们的很多艺术表演都融汇着宗教、民间、农耕等多种文化。

老虎笙,舞姿以奔放雄浑著称,展现了山地民族的刚强性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

是双柏彝族弘扬民族文化的主要元素,也是彝族土著人民精神体现和象征。

关键词:民间艺术、民族文化、老虎笙引言:老虎笙一直在双柏彝族土著山寨中流传和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当地发展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它以舞蹈和音乐的融合充分的演绎了彝族人民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祖先的敬仰和对图腾的崇拜。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宣传力度,每年都会举办“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以展示双柏原生态文化、原生态彝族歌舞、商贸交易、项目推介、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将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推广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

吸引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研究者深入到其中,让曾经被视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表现“愚昧落后”内容的标签渐渐褪去;让公众更了解双柏彝族文化,弘扬本民族的民族文化。

一、老虎笙简介、表演形式及音乐特点(一)老虎笙历史介绍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唱到“远古的时候,天上没有太阳,天上没有月亮,天上什么也没有,天神来造天,虎脊撑天心,虎脚撑四方,虎头化天头,虎皮化地皮。

”体现了彝族人对虎的尊崇,每年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彝族罗奦人都会举行隆重、庄严、神圣的虎节,以表示在过年时接虎祖回家和自己一起过年。

罗奦人认为是虎的力量给了他们世代的生活和精神支柱,是老虎教会他们认识大自然和世界,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学会农作、生产生活、繁衍生息,改造自然。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地域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民歌是最为突出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

彝族民歌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劳动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其艺术特质独特而深厚,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非常明显,旋律优美动听,节奏鲜明活泼。

彝族是一个热爱歌唱的民族,他们以歌曲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因此民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彝族民歌的旋律多样化,有的悠扬缓慢,如泉水流淌,有的激昂高亢,如雄狮咆哮。

在音乐节奏上,彝族民歌更是变化多端,有的歌曲轻快活泼,有的歌曲节奏凝重稳健,如同山川河流的奔腾澎湃。

这些独特的音乐特色使得彝族民歌在全国范围内备受人们喜爱。

彝族民歌演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其民歌演唱更是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歌曲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价值观的传达方式。

彝族民歌中的歌词多是表达一些感慨、情感和心情,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歌曲歌颂美好生活,有的歌曲讲述英雄壮丽的故事,有的歌曲抒发深情的爱意,有的歌曲反映社会生活,有的歌曲祈求风调雨顺。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每一个民歌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彝族民歌演唱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的民族,他们热爱歌唱,喜欢以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彝族民歌演唱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

彝族人在演唱民歌时往往会伴随手舞足蹈,跳起欢快的舞蹈,以展现出自己的热情和豪放。

在彝族的传统民俗活动中,民歌演唱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每逢节日或喜庆场合,彝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歌舞晚会,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彝族民歌演唱具有丰富的创新能力。

彝族舞蹈赏析情深谊长

彝族舞蹈赏析情深谊长

彝族舞蹈赏析情深谊长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地域分布主要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其舞蹈文化更是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彝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优美的舞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传承着他们的深厚情谊。

彝族舞蹈的特点之一就是舞姿优美。

彝族舞蹈以舞者的身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舞者们用优美的舞姿和柔美的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彝族的传统舞蹈中,舞者们常常手挽手、肩并肩,或者手拉手、围成圈等形式,以此来展现彝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友谊。

在舞蹈中,舞者们往往以轻盈的步伐、柔美的动作,来展现出彝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另外,彝族舞蹈的舞曲也是其独特之处。

彝族舞蹈的舞曲多为悠扬、优美的音乐,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舞蹈表演中,舞曲往往与舞蹈动作相互配合,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和有力。

彝族舞蹈的舞曲多以民歌为基础,歌词多为表达对生活、对爱情、对友情的感慨和赞美,富有深厚的情感内涵。

这些舞曲不仅给舞蹈增添了魅力,也让观众更加容易被舞蹈所感染,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表达。

此外,彝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彝族舞蹈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

在彝族的传统舞蹈中,有许多形式各异的舞蹈,如《芦笙舞》、《花灯舞》、《牛皮鼓》等等,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这些舞蹈不仅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彝族人民的情感和情谊。

总的来说,彝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优美的舞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传承着他们的深厚情谊。

彝族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舞蹈,彝族人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他们的深厚情谊和友情。

彝族舞蹈的赏析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彝族文化的魅力,也能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彝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第一部分第一节:我国彝族的分布1、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我国彝族2、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3、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4、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

是我省历史悠久,分布最广、人口和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丰富的一个民族。

第二节:云南彝族1、云南彝族主要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2、据人口普查,全国彝族人口有六百五十七万人,而云南就有四百零四万五千多人;在云南128个县(市),其彝族在104个县(市)均有分布定居点和聚居村寨;而彝族人口上万的县市有70多个,自治州二个,自治县十四个。

第三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高原中北部。

东临昆明,南界玉溪、思茅;西接大理、丽江;北隔金沙江与四川凉山相望。

建国后,楚雄地区为楚雄、武定两个专区,1953年武定并入楚雄专区,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首府设在鹿城。

第四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县市楚雄州辖武定、双柏、牟定、南华、大姚、永仁、禄丰、元谋、姚安九个县和楚雄市,1984年楚雄县改市,禄劝县划归昆明市,至此,形成了九县一市的格局。

第五节楚雄州的民族、人口州内共有彝、汉、傈僳、苗、傣、回、白、哈尼、壮等36个民族,在境居住百年以上的有彝、汉、傈僳、苗、傣、回、白、哈尼8个民族,人口均在4000人以上。

其中万人以上的有彝、傈僳、苗、回、傣、白6个民族。

2003年统计,全州总人口2550304人,占全省人口第七位,男女性别比为106.5(以女性为100计),少数民族808458人,占总人口的31.7%,彝族占总人口的25.6%,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76%(彝族有13个支系,彝族是州内的自治民族,遍及全州,法律规定彝族文字在州内与汉字并列通用)。

简述《楚雄民族特色文化赏析》

简述《楚雄民族特色文化赏析》

简述《楚雄民族特色文化赏析》楚雄地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文化。

本文将简单介绍楚雄民族特色文化,带领读者一同赏析这个独特的地域文化。

首先,就楚雄的地理位置而言,这个地区处于滇西北高原的边缘,与缅甸接壤。

这种地理环境带给楚雄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

楚雄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区,其中彝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占据了主要位置。

他们各自保留并发展了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传统艺术,形成了楚雄特有的民族特色文化。

其次,楚雄的音乐、舞蹈和服饰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雄的舞蹈以彝族的水龙灯舞、苗族的花灯舞、白族的踩高跷舞等为代表,独特的舞姿和韵律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而楚雄的服饰则以华丽多彩而融合了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格,展示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影响。

此外,楚雄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其中,楚雄的木雕艺术尤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木龙、木雕屏风等。

这些木雕作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展现了楚雄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楚雄还有独特的手工艺品,如苗族的银饰、彝族的刺绣等,这些手工艺品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楚雄还有许多重要的民俗活动和节日。

比如,每年的彝族三月三祭孔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交流。

这种活动结合了宗教信仰、传统乐器、民族舞蹈和民间传说,展示了楚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总之,楚雄民族特色文化是中国云南地区重要的独特文化之一。

这里的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独特的音乐舞蹈、精湛的手工艺品以及各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和节日都值得我们去赏析和感受。

通过深入了解楚雄民族特色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浅析

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浅析

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浅析作者:杨平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1期摘要:左脚调与左脚舞是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蕴含了彝族社会发展历史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积淀。

牟定是左脚舞的故乡,左脚舞是牟定彝族的代表性舞种,在牟定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是红土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在,这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悠久彝族歌舞文化,正以最耀眼的姿态向世界散发它的光芒。

关键词:左脚调;左脚舞;婚俗;艺术特征;发展一、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的人文历史牟定县地处云贵高原,地处滇中腹地。

这里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具有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

虽然没有名山、名水和名人,但有样东西却不能让人忘怀,那就是跳了上千年的左脚舞和唱了上千年的左脚调。

从远古传说起源的左脚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牟定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紧密的与牟定人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成为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蕴含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以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积淀。

1、牟定彝族节庆活动与左脚调左脚舞的历史渊源在牟定左脚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以正月十五赶猫街、二月八、三月会、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作为重要载体,与左脚舞相依相伴,成为左脚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众多民间传统节日中,当数三月会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气氛最热闹、名气最响。

一年一度的三月会是彝族左脚歌舞的盛会,也是左脚舞以及其他彝族歌舞的海洋。

成千上万的彝族群众弹起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人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在县城广场和主要街道上,三月会期间每晚跳脚圈数在50圈至100圈,可谓盛况空前。

在史实记载方面。

据考证,牟定左脚舞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并散见各种史志。

其中,要数康熙四十一年的《定远县志》及道光十五年的《定远县志》最为权威。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修定的《定远县志》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南东岳宫赶会,卖棕笠、毛毡、麻线,至晚男女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跳左脚至更余方散。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探析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探析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探析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是中国彝族民歌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来源于中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当地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中,歌词和音乐都非常独特,是民族艺术的珍贵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音乐形态的角度对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进行探析。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彝族族群音乐形态。

这种音乐形态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其音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节拍、唱腔、咏叹和乐器伴奏。

其音乐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旋律特色。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有着独特的旋律特点。

这种音乐旋律与其他彝族音乐有所不同,具有神秘和古朴的特征。

其中,含有非常典型的彝族五声音阶,如降、平、上、玄和,这些音调演绎出来的乐曲旋律和谐、优美,富有强烈的彝族风格。

此外,在旋律上,民歌句型单调重复的风格表现出来是与现代音乐形态有所不同的。

2、节拍特色。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节奏独特,韵律明显,以二拍节奏为主,通常以缓慢的节奏打破寂静。

在唱腔上,它的节奏与韵律融为一体,使歌曲旋律更加自然流畅,表达力更加丰富。

3、唱腔特色。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唱腔独特,通过彝族特有的发音方式,表达出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在唱法上,它采用开喉唱法,并在音乐表达上加以强调、转调和递进,使得唱腔起伏,婉转动人。

4、乐器伴奏特色。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演唱时,除了采用特有的唱腔和音乐形态,还会使用一些乐器进行伴奏。

其中,较常用的乐器有管弦乐器、木吉他和敲乐器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时,通过不同的音色和音调,使歌曲拥有更加独特的韵味,给人留下重要而深刻的印象。

在一些场合中,还会使用口哨和吉他进行演奏,更让这种音乐形态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通过对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音乐形态探析,我们可以看出,彝族音乐是与彝族人民文化传承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形态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重要的文化特征。

此外,这种民族音乐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对楚雄地区和云南省的旅游业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团结、以及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探析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探析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探析云南楚雄作为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区之一,地域文化鲜明,历史发展悠久,是综合性考辨火把节民歌的极佳调研地点。

一方面,全国七百多万彝族同胞中,六大方言区,所有的支系,都可以在楚雄看到。

另一方面,楚雄州拥有诸如元谋大墩子、永仁菜园子等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其在几千年前便有了彝族先民的足迹。

并且,楚雄彝族文化还具有双重性的特点,邻区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山区少数民族区则保留了更多原生文化,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体的民族地方传统文化。

因此,由于篇幅有限,笔者这里主要探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带的火把节民歌。

根据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及当前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表现形式,笔者在本文中将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细分为唱火歌、祭祀古歌、打跳歌、风俗酒歌、情歌五类。

其具体内容见下表:表1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分类类别歌曲功能主要表现经典例句唱火歌歌颂火,体现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传承彝族“火”文化。

一是歌唱火、赞美火;二是祈求六畜興旺,祈求风调雨顺,祈求丰收与平安,保佑没有害虫,保佑清吉不生病;三是描述火把节盛况。

烧呀烧,烧死吃庄稼的虫,烧死饥饿和病魔,烧死猪、牛、羊、马的瘟疫,烧出一个安乐丰收年。

祭祀古歌表达对神灵、对祖先、对英雄的纪念与哀思一是在家火塘上供奉食物祭祀神灵、供奉祖先;二是在田间点火把,杀鸡祭祀。

火神迭古死,尸体变成灰,尸骨变成碳,灵魂变成火,一千年不熄,一万年不灭,永生在人间。

打跳歌歌唱新生活,庆祝节日,抒发感情,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在村头、广场和院坝,男女老少围成一圈,手拉手或手搭肩或手搂腰,随着芦笙、笛子的音调欢歌起舞。

喜呵呵来笑呵呵,我们彝族兴跌脚,吹起芦笙跳起舞,人人心里多快活。

风俗酒歌表达彝族人民热情好客、豪爽干练的精神风貌与性格特点一是迎客酒歌,表达对远方客人的欢迎;二是敬酒歌,表达对远方客人的尊敬;三是划拳调,表达对远方客人的热情喜欢你也要喝,不喜欢你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我们哥两个,今日一处坐,一对好朋友,亲热又快活情歌借助节日之间的欢愉心情与时间,男女青年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 彝族舞蹈有什么特色

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 彝族舞蹈有什么特色

精心整理
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彝族舞蹈有什么特色
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闭塞,与外界交流融合的情形较少,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具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豪迈舞风
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彝族的舞蹈风格具
人们围着篝火跳跃、旋转,有矮步顿足,有跳步搓脚;有拍手,有折腿。

步调和谐,动作激烈,彰显了“火”的本性。

造型特点
彝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是动态的,舞蹈造型的雕塑感不强。

但彝族都有高原舞蹈“一顺边”的造型特点。

高原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由于山路崎岖,人们上山,下
精心整理
山,尤其是带着重物时,一侧脚步着地,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双手也随向一侧自然微摆,逐渐形成了既省力、又能减少危险的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一顺边的体态,这种体态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艺术美,成为高原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也形成了高原民族舞蹈中“一顺边”的艺术造型和文化现象。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彝族歌曲的特点

彝族歌曲的特点

彝族歌曲的特点彝族歌曲的特点彝族民歌的种类十分丰富,旋律声音尖刻高亢,情感表达粗犷奔放,保持着比较原始的民族艺术形态及特色。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彝族歌曲的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彝族彝族是古羌人在南下过程中和西南土著部落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迁移,其中一支迁向西南方向。

约在四千至五千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僰(濮)。

僰系“羌之别种”。

并于3000多年前在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等部族,在史书中常被称为“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

当时西南地区还有其他两大古老族群—百濮和百越。

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融合,共同发展。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

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

由于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彝族的音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

彝族歌舞彝族歌舞迄今最为流行的有跳月舞、跌脚舞、烟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铜鼓舞、乐作舞等。

乐器主要有马布、口弦、月琴、葫芦笙、巴乌、唢呐、小闷笛、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不同形制)、四弦等30余种。

其中较著名的有口弦调《麻哥调》、短笛曲《放牛调》、月琴曲《雷波调》等。

彝族歌曲彝族的民歌的特点就是触景生情,想象独特,词藻朴实,耐人寻味,内容多以劳动场面为主。

彝族民歌涉及的生活面很广,在众多的民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叙事歌、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和儿歌。

叙事歌常在节日、婚嫁、酒宴及追悼亡灵时演唱,其内容包括天地万物的形式、人类的起源、民族的迁移、英雄故事及风俗习惯等,还有不少爱情故事。

叙事歌的曲调都很短小,一般只有一个乐句。

曲调和节奏的变化较少,与语言的声调结合紧密,具有吟诵性。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彝族民歌就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韵律美感突出
彝族民歌的韵律美感突出,是其最大的特点。

彝族民歌歌词和旋律非常朴实、自然,讲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家庭等方面。

演唱方式也非常简单,但是在演唱中却有着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一点非常值得人们关注。

二、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彝族民歌富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歌词和旋律能够真实地表达演唱者的感情和故事。

演唱者在演唱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深处的感觉尽可能地表达出来,让观众完全沉浸在他们的感情世界里。

三、气息、嗓音和声调非常独特
彝族民歌的演唱由于生活的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气息、嗓音和声调。

演唱者能够巧妙地运用这些音乐元素,达到独特的效果,让听众愉悦、感动和回味。

四、舞蹈与歌声完美结合
彝族民歌演唱时,演唱者往往会配以独特的舞蹈,更能强化彝族民歌表达的情感和生活场景。

演唱者们能够将舞蹈的动作和音乐的旋律、节奏完美结合,给予观众全面丰富的视听感受。

五、文化积淀和独特风格
彝族民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承。

与其他民族的民歌相比,彝族民歌具有明显的独特风格。

演唱者在演唱时,继承和发扬了往代彝族艺术家的精神,升华了演唱的艺术表现力,赋予了彝族民歌一种深沉而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之,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份瑰宝。

无论是音乐、词曲还是舞蹈表演,都有着鲜明的彝族民族文化特色和魅力,值得更多人尝试和欣赏。

楚雄彝族酒歌

楚雄彝族酒歌

楚雄彝族酒歌简介楚雄彝族酒歌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酒歌形式,通常用于庆祝喜庆场合和宴会活动,以及展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雄彝族酒歌以其朴实、热烈、欢快的节奏和动感的旋律而闻名。

起源和历史楚雄彝族酒歌源于彝族民间的饮酒习俗。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等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楚雄彝族酒歌被认为起源于数百年前,当时彝族人民用歌曲和舞蹈来庆祝丰收和生活的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酒歌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并成为彝族人民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基本特点楚雄彝族酒歌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鲜明的特点而著称。

以下是其基本特点:1. 音乐节奏欢快楚雄彝族酒歌的音乐节奏通常非常欢快,给人一种热烈、豪放的感觉。

酒歌中常常使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和云南民间乐器,如笛子、唢呐等,增添了音乐的活力和动感。

2. 歌词深情真挚楚雄彝族酒歌的歌词通常表达了民间生活的喜悦、爱情、婚姻和友谊等主题,情感真挚而深厚。

歌词以彝族语言为主,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3. 舞蹈热烈活泼楚雄彝族酒歌的表演通常伴随着热烈活泼的舞蹈。

彝族人民跳舞的姿势和动作充满活力,独具美感。

舞蹈动作与歌曲的节奏和意境相协调,增添了表演的艺术魅力。

4. 社交、交流工具楚雄彝族酒歌在彝族社区中起着重要的社交和交流作用。

在婚礼、节日、庆典等场合,人们会通过唱酒歌来表达祝福和欢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影响和保护楚雄彝族酒歌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展和城市化的冲击,楚雄彝族酒歌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楚雄彝族酒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举办酒歌比赛、举办专题讲座和展览、制定相关政策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楚雄彝族酒歌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同时,楚雄彝族酒歌也在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演出等活动,彝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楚雄彝族酒歌的保护和发展。

彝族火把节舞蹈基本动作

彝族火把节舞蹈基本动作

彝族火把节舞蹈基本动作包括身体的上下起伏、手的规律性伸缩、身体与脚步的左右移动等。

在舞蹈中,男性和女性的动作有所区别,但都表现出一种粗犷、奔放、热情洋溢的风格。

此外,在火把节舞蹈中,还有许多步伐和动作的组合,如踏步、旋转、跳跃等,这些动作都体现了彝族人民豪放、勇敢的性格特点。

彝族火把节舞蹈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还是一种集体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舞蹈中,人们通过身体语言、节奏和音乐等元素,传递着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火把节舞蹈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通过舞蹈的传播,彝族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

在跳彝族火把节舞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穿着适当的服装,男性通常穿长裤、长袖衣服,女性则穿长裙或宽大的长袍,以适应舞蹈中大幅度动作的需要。

其次,要掌握基本的步伐和动作,如踏步、旋转、跳跃等,这些动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掌握。

最后,要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感的培养,以便更好地表达舞蹈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彝族火把节舞蹈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表演形式,通过学习和实践这种舞蹈,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彝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彝族舞蹈简介

彝族舞蹈简介

彝族舞蹈简介一、彝族舞蹈的概况彝族舞蹈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之一,是彝族人民把自己的苦乐、欢笑、哀愁、思念、友谊、感恩以及对祖先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彝族舞蹈的运动形式极其多样,有慢板、快板、慢节奏、快节奏、跳跃、踩踏、旋转、扭转等。

彝族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有强大的宗教文化意义,彝族人民通过舞蹈来敬拜、崇敬、和赞美神明,并向神明祈求安康,以及祈求神明给他们带来丰收、和福祉的祭祀活动,结合彝族人的习惯,也有在新婚和丧事中运用歌舞表达哀乐。

二、多样性的彝族舞蹈彝族舞蹈属于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一种,有着鲜明的欣欣向荣、色彩缤纷的特点。

彝族舞蹈的舞风和舞步丰富多彩,有慢板、快板、慢节奏、快节奏、跳跃、踩踏、旋转、扭转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彝族舞蹈有:1、蛙腿舞,即日常所说的“虾蹈”,它是彝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源于彝族民间的“虾腿”游戏,是彝族舞蹈中最具气势的一类,以腿的跳动、扭转为主要特征。

2、滇刀舞,又称“滇刀舞”,其中的舞曲有“滇刀舞曲”、“江左刀舞曲”等,是彝族舞蹈的一种,它由彝族民间的刀舞衍生而来,以运用刀及手臂、腿的多种动作为主要特征。

3、舞狮舞龙,又称“狮王舞”,是彝族的传统民俗舞蹈,彝族共有七个保留下来的舞狮队伍,被称为“彝族七大舞狮”,以运用腰、胯部、肩部、手臂等肢体的多种动作,表现出狮子的神态、神态形象为主要特征。

三、彝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彝族舞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受到民族中不同时期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彝族舞蹈文化也悄然而生,经过几千年的变迁,今天仍然保持着地域、民族、宗族的特色,唱响着彝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为了继续传承彝族舞蹈文化,彝族舞蹈特别是其中的舞狮舞龙,被列入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地政府也倡导舞狮文化传承,一直积极推动彝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彝族舞蹈风格特点

彝族舞蹈风格特点

彝族舞蹈风格特点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楚雄州、石林县、峨山县、宁蒗县、巍山县、南涧县、漾濞县、禄劝县、江城县、景东县、镇源县、寻甸县、永平县、元江县、昭通市等地。

一、彝族舞蹈彝族人民喜爱跳舞,他们的舞蹈形式丰富多彩,古老的舞蹈从模仿“斗鸡”“斗羊”而来,在庆丰收、祭祀祖先的时候他们会跳起“大鼓舞”“刀舞”,以祈求来年的丰收。

彝族人与火有着不解之缘,就把“火” 定位为彝族舞蹈文化的象征符号,从民间舞蹈的人体动态保存与表现文化的根本特征入手,对彝族舞蹈的风格、动律、造型等动态形象和服饰、道具等要素进行分析,来诠释彝族舞蹈文化的独特风格。

他们常跳的舞蹈类型有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

打歌: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

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

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又称“烟盒舞”,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

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

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

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罗作:也称“罗索”,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

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

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

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

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二、彝族歌曲彝族歌手以组合形式的比较多,他们也制造很多好听的彝族歌曲,区域包括峨山、凉山、楚雄、禄劝等各地的彝族歌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第一部分第一节:我国彝族的分布1、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我国彝族2、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3、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4、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

是我省历史悠久,分布最广、人口和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丰富的一个民族。

第二节:云南彝族1、云南彝族主要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2、据人口普查,全国彝族人口有六百五十七万人,而云南就有四百零四万五千多人;在云南128个县(市),其彝族在104个县(市)均有分布定居点和聚居村寨;而彝族人口上万的县市有70多个,自治州二个,自治县十四个。

第三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高原中北部。

东临昆明,南界玉溪、思茅;西接大理、丽江;北隔金沙江与四川凉山相望。

建国后,楚雄地区为楚雄、武定两个专区,1953年武定并入楚雄专区,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首府设在鹿城。

第四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县市楚雄州辖武定、双柏、牟定、南华、大姚、永仁、禄丰、元谋、姚安九个县和楚雄市,1984年楚雄县改市,禄劝县划归昆明市,至此,形成了九县一市的格局。

第五节楚雄州的民族、人口州内共有彝、汉、傈僳、苗、傣、回、白、哈尼、壮等36个民族,在境居住百年以上的有彝、汉、傈僳、苗、傣、回、白、哈尼8个民族,人口均在4000人以上。

其中万人以上的有彝、傈僳、苗、回、傣、白6个民族。

2003年统计,全州总人口2550304人,占全省人口第七位,男女性别比为106.5(以女性为100计),少数民族808458人,占总人口的31.7%,彝族占总人口的25.6%,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76%(彝族有13个支系,彝族是州内的自治民族,遍及全州,法律规定彝族文字在州内与汉字并列通用)。

第六节楚雄彝族的语言全国彝语六大方言区,楚雄州境内都有分布,但讲中部方言的人数居多,东部方言次之。

中部方言又分罗罗濮土语和俚濮土语)。

罗罗濮土语:主要分布楚雄、南华、牟定、双柏等县(市);俚濮土语:主要分布在大姚、永仁、姚安、元谋、武定等县。

楚雄彝族方言土语在词汇及其发音声调上存在着共同性,在语音、构词规律、语法结构等是一致的。

第二部分彝族祭祀性舞蹈第一节双柏法脿镇的祭祀性舞蹈1、老虎笙2、大锣笙3、龙笙、4、小豹子笙。

法脿镇地处滇中腹部、双柏县东南部,距县城53公里,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现有国土面积409平方公里,海拔900—2500米。

法脿是个多民族集居的乡镇,2000年6月,法脿镇被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被誉为“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是老虎笙、大锣笙、龙笙、小豹子生的发源地。

一、老虎笙老虎笙舞蹈因源于祭祀,属一种傩舞蹈,它以朵西(毕摩)为中心,以逆时针方向围圈起舞,有非常强的自娱性。

楚雄彝族自称倮倮人,为虎的后裔,称虎为倮马,视虎为祖先,尚黑崇虎。

认为从宇宙天体的形成,到世间万物的产生,都是由虎创造的。

由此,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都要举行庄重盛大的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活动(视频1)。

老虎笙的传说法脿镇小麦地冲一代遗存的老虎笙,彝语称为“罗麻”,当时曾流传由仙人变成两只石虎后日夜守卫村庄,不惧怕邪恶,并呼唤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平安、安居乐业,人们为感谢这两只石虎和祭奠祖先,就按照虎的习性,以模仿老虎的动作跳舞。

从此人们就把跳虎作为节日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1952年,老虎笙以四旧而被禁固停演,1988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中断36年后的老虎笙又得以恢复。

老虎笙的特点:老虎笙舞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以形象夸张的手法,古朴粗犷。

如接虎、跳虎、祭虎、送虎等动作中,表演时以锣、鼓为伴奏,动作和节奏整齐明快,气势宏大,震撼力强,群众参与面广。

它通常由十六人组成,分别装扮成八只虎,两只猫,两个山神、击鼓者,一个道人和敲锣者,身着用黑色的毡子捆成的虎皮,并在身体裸露的地方涂上近似老虎的花纹颜料。

二、大锣笙舞相传,皇帝落难到白竹山下罗婺部落时,罗婺人用九十九窝马蜂(葫芦包)击败了追兵,使皇帝躲过了大难,并用苦荞粑粑蘸蜂蜜款待。

为感谢青年人的搭救之恩,皇帝封他为大臣,青年人不愿意,皇帝只好按当地的民俗与他结拜为弟兄,并赠以大锣。

为纪念这位有功的英雄,罗婺人就把自己跳的舞蹈叫做大锣笙。

每年的火把节就用锣声来诉说心中的苦情,用锣笙来表示所经过的磨难沿袭下来。

(视频3)三、龙笙四、小豹子笙舞,也叫“豹子化妆”,是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峨足村公所的民间舞蹈。

传说小豹子笙是为了驱邪扶正、祈求平安、消灾免难”而编创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和七月十五的十一点左右,一群成双数的去全裸体少年男性(十一、十二、三岁),头插两支箐鸡羽毛,以棕来遮面,胸前画着龙、豹子、牛马、四弦琴等图案,背上画着飞禽,两手染黑,全身上下用有色石块、石灰、锅底黑画上一道道条纹,在“咚嗑、咚咚嗑”的锣鼓声中,手拿木棍从土掌房冲出,再从另—家家土掌房顶上跳出,时而随鼓而舞,时而跳四弦舞。

动作以“格斗”、“嘶咬”、“孵蛋”等舞蹈动作。

在跑、跳、闹、追打、嬉戏过程中,这些“小豹子”互相不讲话、不露真面,小豹子笙舞是楚雄唯一一个由少年组成的彝族舞蹈。

第二节彝族弦子舞彝族弦子舞主要起源于原始先民的劳动、生产生活、原始宗教信仰、祭祀、狩猎等,其发展历程从原始的娱神到娱人,从模仿到具有音乐伴奏的舞蹈,既保留了其原始特征,又注入了不同历代的元素。

相传古时有一常年为土司家放羊的小伙子,因家境穷而一直娶不到媳妇,一次,土司家招亲,小伙子骑上黑色骏马前去参加射击比赛,并一举胜出。

但土司嫌小伙子家穷而不愿招亲,并强行扣下黑马,黑马伺机逃脱前去追赶主人,却被土司射死。

小伙子用马皮、马脚做成弦子日夜弹奏,悼念黑马,从此,每逢佳节喜庆、讨亲嫁娶、起盖新房等,乡亲们都要弹三弦,跳欢乐舞。

还有一传说,在很早以前,彝族人的日子丰衣足食,官家因此忌妒,带兵攻占了彝寨,百姓被追进深山老林,为抵御官军,大家在交通要道的高山头上围成圈,燃烧火把,弹起三弦唱“阿苏嗻,哟罗~”,其声势吓跑了官军,彝家人为了庆祝胜利,就在山头跳起了大三弦舞,流传至今。

第三节彝族葫芦笙舞一、葫芦笙舞早先是以祭祀的形式出现,“葫芦”既是当地彝族群众的崇拜物的吉祥之物,也是彝族较喜爱、较普及的民族民间舞蹈。

通常在节日庆典、迎接贵宾、讨亲嫁娶、盖新房、入宅等仪式中表演。

二、彝族葫芦笙舞蹈动作主要有趱步、抬腿、跨步、踮步、勾膝、折腿、转体180度和360度跺脚、倾身等,动作根据曲调的不同而变换,其舞蹈主要是以下肢的快慢走步、滑步、踱步、跺步和转身幅度造成上身的前俯后仰、左右摇晃,给人原始古朴、稳健沉稳、洒脱风趣、飘逸翩跹、粗犷豪放的韵味。

男子边吹葫芦笙边舞,女子跟着男的随着音乐节拍动作起舞。

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有开场调、岔起调、霄夜调、吃白酒调、天亮调、关龙调等七十多曲调, 羽调式、徵为多。

各地的彝族葫芦笙舞都为二拍子,只是步伐和动作上稍有变化。

南华的“阿卡舞”。

1=C 2/4 和庆国记谱整理55 55 ?216 55?12 31?216 55 ?22 32?216 55 ?2326 55?233 31?216 55?232 31?216 55?216 55?23 12?216 55 ?216 55?216 55?接龙调,彝语,楚雄市?的芦笙舞有些也有个词,而且像衬词。

6 5 3 2| 6 5 3 - |6 5 3 - | 6 5 3 2| 2 1 6 - | 2 1 6 - |卡若背来卡若背,卡若背,阿介你尼卡若本,卡若本,5 2 5 2|6 5 3 - |6 5 3 - | 6 5 3 2| 2 1 6 - | 2 1 6 - ‖你尼你尼卡若本,卡若本。

卡若背来卡若背,卡若背。

第四节祭祀舞1、祭祀舞蹈是彝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舞蹈,是毕摩先生在为死去的人超度亡魂祭祀做法时吟经说唱的一种舞蹈。

它通常与摇铃、麂角、鹰爪、鹰头、山驴角等法器合在一起做法事时使用。

毕摩嘴里不停地吟诵毕摩经,手舞足蹈,边舞边吟,吟唱的音调旋律性较差。

很难听,以示庄重、深沉。

2、香通祭祀舞蹈是彝族土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祭祀土主时吟唱经文的主要形式。

主要在赶土主庙会和传统节日时跳,羊皮鼓舞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美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舞蹈。

其动作是手持羊皮鼓边敲边跳,步法主要有崴脚、勾膝、闪身、转胯、窜花、跺步跳等奇特古朴的舞步,节奏3、“十二兽”舞“十二兽”舞又叫“母虎舞”,它是千百年来流传在乌蒙山彝族地区的一项集祭祀、歌舞、娱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又是彝族古老的虎图腾崇拜以祭拜母虎神为主要内容的原始祭祀活动。

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属虎日,寨子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母虎神仪式,认为这一天是母虎神降福于人,祈求平安的好日子。

在距离楚雄150公里之遥的树苴乡依七么彝家山寨。

第五节彝族祭祀舞的价值从历史沿革和发展来看,彝族祭祀舞是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原始宗教信仰、祭祀、狩猎,对神灵的崇拜、敬畏、崇尚火等演变的过程,它的发展伴随着彝族民间民俗活动,是从原始的娱神到娱人,从纯模仿到有乐器伴奏,是一种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现象,,他的保留突出对民间习俗表现形式和依存性的特征;二、彝族祭祀舞从萌芽到现在,从它简单拍子、欢快曲调(2/4),及柔美细腻羽调式,简单、多变、灵活的舞步(向前、行进、抬腿、左右摇摆、转身等),体现了彝族群众随意自然、豪放乐观(多以喜庆)潇洒,渴望美好生活的到来,反对战争等情感,因而具有多元艺术性特征;三、从彝族祭祀舞产生到成为有国定表演程式(音乐舞蹈)较完整记录了彝族人民改天换地以及自己以音乐舞蹈所寄托的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因而具有娱乐健身、欣赏性的创造性的特征;, 四、彝族祭祀舞是综合舞蹈、音乐、表演、创作、改编(包括服饰、乐器)等程式的表现艺术,其内容丰富多样,但朴实,易学,因而具有实用、传承性、广泛性的特征。

第二部分彝族歌舞第一节左脚调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左脚舞就有了自己的雏形,并在约一千年多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跳法、唱法和伴奏;由于牟定彝族是世居土著民族与古代西北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及东来的昆明叟部落中哀劳部落长期分化融合后而形成的乌蛮、白蛮(倮倮颇、俚颇),由此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