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废弃物肥料化处理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蔬菜废弃物肥料化处理研究

为了缓解蔬菜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压力,提高其资源化利用水平。本研究分别通过人工发酵堆肥和蚯蚓转化两种方式对蔬菜废弃物、畜禽粪便、秸秆等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

研究了处理过程中混合底料的pH、有机质、氮磷钾和速效养分的动态变化

规律;并分析了蚯蚓处理产物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有效活菌等指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人工发酵堆肥处理蔬菜废弃物、牛粪和秸秆等混合底料的过程中,各处理的高温期(>50℃)持续时间为6~11天,其中M2(蔬菜废弃物:牛粪:秸秆3:1:1)效果最好,高温期持续时间为11天。

蔬菜废弃物、牛粪和秸秆为混合底料时堆体最高温度为61℃左右,混合底料只含蔬菜废弃物和秸秆时堆体最高温度为55℃,表明底料中添加适量牛粪,可以

调节底料C/N,提高堆体的最高温度;添加外源菌剂对堆体最高温度没有显著的

影响,但可以提升堆体的升温速率并延长高温期持续时间。(2)人工发酵堆肥处理混合底料的过程中,各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在0-15 d高温期大幅下降,之后趋于平稳,底料中添加外源微生物菌剂和牛粪可以促进有机质的分解。

混合底料中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降低;因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浓缩”效应,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逐渐增加;添加外源菌剂的处理总养分含量均大于未添加的处理,说明添加外源微生物菌剂有利于总养分含量的积累。堆肥产物的种子发芽率为88.10~93.33%、成品率为49.92~54.53%、减容率为34~45%,添加

牛粪的处理种子发芽率、成品率、减容率均大于未添加的处理。

(3)以蔬菜废弃物、牛粪和猪粪为原材料,设置蔬菜废弃物+牛粪、蔬菜废弃物+猪粪两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分别控制蔬菜废弃物比例为30%、40%、50%和60%

等共10个处理用于饲养蚯蚓;经蚯蚓处理后,混合底料的臭味显著减少。10组蚯蚓处理产物的有效活菌总数均达到了10~7数量级,菌落中主要以硅酸盐菌和根瘤菌的含量为主,占有效活菌总数的83.11%~97.79%;猪粪处理组与牛粪组相比较,在硅酸盐菌、固氮菌和根瘤菌的数量上无显著差异,但无机磷细菌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牛粪组。

(4)蚯蚓处理混合底料的过程中,所有处理的全氮含量在0~45 d逐渐降低,之后在45~60 d呈上升趋势,牛粪实验组氮素降低率高于猪粪实验组,添加秸秆辅料有助于改善氮素损失。全磷和全钾含量随时间逐渐升高,蔬菜废弃物和牛粪为混合底料时更有利于总养分的累积。

(5)蚯蚓处理产物的Shannon指数和Chao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有机肥

(P<0.05),表明蚯蚓处理产物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总数均显著优于常规有机肥。蚯蚓处理产物中细菌的优势菌门为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

在门水平下,细菌丰度因底料类型不同存在一些差异;在属水平下,蚯蚓处理产物中的属分布比较均匀分散,而常规有机肥中的属分布比较集中,蚯蚓处理产物特有Nocardioides、Rhodobacter、Microbacterium和Gaiella四种菌属。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蚯蚓处理产物具有独特的群落结构并聚集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