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时期的苏轼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 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 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 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下阙着重
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
“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
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
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
英雄豪迈本色。
苏东坡突围
.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 (尊 通:樽)
.
9
•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 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 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借 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 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 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 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 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
4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 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5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 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 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 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
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
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
3
•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
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
黄州已两年余。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
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
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
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
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
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
14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 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 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 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
.
15
.
16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 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 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 河湖海寄托余生。
.
6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 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 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 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 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 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 心境。
.
10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肯栖,寂寞沙洲冷。
.
11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 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 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 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
12
•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 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被贬黄州后,虽然 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 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 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
13
《苏东坡突围》(节选)
•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
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
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
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
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
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
.
2
• 译文
•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 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 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ຫໍສະໝຸດ Baidu
•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
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
.
7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
8
• 译文 •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
•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 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 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 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下阙着重
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
“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
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
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
英雄豪迈本色。
苏东坡突围
.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 (尊 通:樽)
.
9
•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 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 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借 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 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 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 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 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
4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 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5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 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 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 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
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
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
3
•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
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
黄州已两年余。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
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
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
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
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
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
14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 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 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 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
.
15
.
16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 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 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 河湖海寄托余生。
.
6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 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 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 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 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 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 心境。
.
10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肯栖,寂寞沙洲冷。
.
11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 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 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 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
12
•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 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被贬黄州后,虽然 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 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 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
13
《苏东坡突围》(节选)
•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
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
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
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
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
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
.
2
• 译文
•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 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 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ຫໍສະໝຸດ Baidu
•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
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
.
7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
8
• 译文 •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