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第一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然药物原生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1、通过调研确定需要开发的天然药物,然后 采用体内的方法对该药进行药效学评价,以便 再次确认该药的开发价值和在有效部位寻找中 所使用的活性测试模型或指标。
2、根据原料药中化学成分的性质将其粗分成
几个部分,按等剂量不等强度的原则对每部分 均进行活性测试,确定有效部位。 (1)如果每部分均有活性,但活性均不强,则 说明粗分失败,需要改用其他方法进行粗分, 直到找到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活性强、剩余 部分无活性或活性很弱为止。
大鼠多发性关节炎及耳、尾部的炎症,用于
筛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的药物。
(3)最常用的有效部位粗分方法:将药材中 的化学成分按其极性大小不同分为几个部位。 例如:水煎醇沉原料药材后,依次用石油醚、
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提取。则分别
得到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 、正丁醇部位及水溶性部位等 又如:将原料药材依次直接用石油醚、氯仿、 乙酸乙酯、丙酮、乙醇、水等提取。
或者化学反应起作用的成分。
2、中药有效成分:通常是指有一定生物活性、 具治疗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 且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1) 中药特殊化学成分属于有效成分
(2) 中药有效成分含量往往很低。
元胡(总生物碱含量约1% ,其中含二十多种生物碱)
长春花(总生物碱约1%,共分 60多种,抗癌药长春新碱含
(二)天然药物中前体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1、有些化学成分本身无生物活性,但经过体内 代谢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2、研究前体生物活性成分常采用体内代谢法. 先将天然药物给动物口服,收集动物的粪便、 尿与胆汁,再分离其中的代谢产物,进而确定 化学结构,最后进行生物活性评价。
(三)天然药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中
(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植物在释放能量
过程中所产生,受基因与次生代谢调控。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包括生物碱、萜类、 黄酮、醌、木质素及树胶(杂多糖)等。 ※ 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经: 乙酸-丙二酸途经、甲戊二羟酸途经、桂皮 酸途经、莽草酸途经、氨基酸途经及混合途经 等。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特点:结构富于变化,
具抗肿瘤作用
— 驱除蛔虫
二、天然药物的入药方式
1、原生药入药 (1)原生药:要求药材原生、工艺原生、 药品生产环境从外到内无污染。
例如,广东阳春—砂仁;内蒙 — 黄芪;
云南 — 茯苓; 甘肃 — 当归。
(2)特点:质量难以保证,流通不畅
2、粗提物或浸膏(水浸膏与醇浸膏)入药 (1)特点:是在吸取传统加工经验,或在搞清
(3)体外活性筛选方法的特点
※ 所需测试的样品量多、工作量大、费用高。
※ 所用方法必须简易、灵敏、快速、可靠。
※ 本法优点:可大大减少分离工作的盲目性 及在分离过程中造成的活性成分丢失现象, 特别是微量活性成分的丢失。
4、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结合文献
资料确定所分离单体化合物的结构 (1)采用波谱学方法优先表征单体化合物的 平面结构乃至立体结构. (2)对已明确结构的单体化合物再通过体外 实验法进行活性评价. (3)获得先导化合物
开发Ⅰ类新药的大致过程 (一)临床前研究 1、选定研究对象(根据医学典籍记载或民间经 验或临床观察或文献调查) 2、收集原料(采集或从市场购入) 3、筛选活性:有活性者存留,无活性者淘汰
4、分离追踪活性成分并确认结构(从活性部位中)
5、动物试验
(1)药效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
试验、特殊毒性试验(致畸、致癌、致突变
其中不少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 (3)植物异常次生代谢产物:指植物遭受某些 刺激(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而产生的物质。
※ 主要有萜类、黄酮、酚类、香豆素及炔类等。
※ 特点:其在植物体内原本很少或没有,经刺
激后迅速大量产生,是一种应激产物,且有保护
作用(被称为植物保卫素).
3、药用植物:开发新药的重要来源 (1)1983-1994年间,全球被批准新药有 520种,其中39%是天然药物或以天然药物 作为前体开发而成的药物。 (2)在抗生素及抗癌药物领域,有近60-80% 的药物来自天然药物。 (3)现今,世界上有近60%的人口还完全依靠 植物药来防治疾病。
依赖试验)
(2)药代动力学试验
6、制剂工业化研究
(1)处方及工艺研究
(2)临床及生产用药品质量研究
(3)原料及制剂稳定性研究
(4)生物利用度或溶出度试验
7、原料保障供应研究 (1)资源调查研究 (2)栽培研究 (3)组织培养
(4)人工合成
(二)临床试验研究
1、据临床前研究成果申报临床研究。 2、Ⅰ期临床试验与Ⅱ期临床试验 (1)Ⅰ期临床目的是在于检验新药对正常健康 人是否有毒性或其他害处。 (2)Ⅱ期临床目的在于检验新药是否有效力.
(2)有效部位的确定最好采用动物体内方法。
例如,有效部位体内抗炎活性筛选模型:
※ 对二甲苯诱发小鼠耳部水肿的影响
※ 对鸡蛋清致炎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 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的影响 ※ 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高的影响
※ 白细胞游走实验法:用明胶引起小鼠腹腔液 中嗜中性细胞数升高,观察药物抗炎作用。 ※ 急性关节肿实验方法:用蛋清、右旋糖酐、 酵母液、甲醛液等引起大鼠足踝关节肿胀, 观察药物的抗炎性渗出作用。 ※ 佐剂多发性关节炎法:用佛氏完全佐剂引起
4、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 (属于经方)。 (1)分为单方(如当归、黄芪)与复方
(如乌鸡白凤丸、桂枝茯苓丸等)
《本草纲目》记载中药1892种,《本草纲目
拾遗》补充1021种,目前中药达8000多种.
5、植物药:即来源于植物的天然药物。 也称中草药,包括中药与草药。
人参
甘草
枸杞
6. 民族用药:属中药范畴,包括藏药、傣药、 壮药、苗药、蒙药、朝药等(达3000多种)。
6、通过对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或生物活性成分
的研究,从中发现有药用价值的活性单体或 潜在药用价值的活性单体(先导化合物)。
例如:黄花蒿 → 青蒿素疟原虫株有特效→
青蒿素在水/油中不溶解→ 合成300多种
青蒿素衍生物→ 蒿甲醚和蒿乙醚溶于油
(抗疟效果分别提高6倍和3倍) → 新型 抗疟药青蒿素诞生。
五、我国从中药或天然药物活性成分
三、天然药物的研究方法
1、按照西药的思路与方法 通过药物筛选组成小方(实验方),提取 有效成分,研究其毒性、药效或作用机制, 最后进行导向性临床试验。 (1)从实验室到临床。 (2)多以单味药为主。
2、按照中药的思路与方法 来源于临床的处方,经修定后做成制剂,再
进行毒理、药效学实验。尔后根据原来的经验
价值的复方中药开发成新药。 (1)缺点:药物有效成分不明确,药品的质量 控制难度较大。 (2)优点:生产工艺不太复杂、成本较低、 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等特点。
4、对现有剂型进行改造(目前最多) (1)剂型发展过程: 常规 → 长效和肠溶制剂 →控释制剂 (或透皮治疗系统)→靶向制剂。 (2)药物新剂型 ※ 滴丸 ※ 缓释控释制剂
※ 微囊
※ 靶向制剂(热点)
5、在基本上搞清楚了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
基础上,将有效部位开发成新药. 例1:地奥心血康,系从黄山药根茎中提取的 甾体总皂苷,主要含有8种甾体皂苷,用于预 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症。 例2:银杏叶制剂,主要含黄酮苷、银杏内酯 和白果内酯等萜烯,是心脑血管系统植物药 的领先品种。
有效部位的基础上,以粗提物或浸膏制剂形式
作为新药进入市场流通。 (2)优点:用药质量有一定保证。 (3)缺点:药中各成分组成及其含量难以准确 确定。
3、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单体入药 (1)特点:是在搞清楚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
基础上,提取分离出有效化合物单体,或进行
人工合成,再做成适当剂型入药。 (2)优点:克服了前两种入药方式的一些缺陷. (3)缺点:研究周期较长、费用较高。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仅对某一个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
不等于就可将其开发成一个创新药物。
2、活性测试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是活性追踪
分离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1)寻找有效部位宜采用整体动物试验. (2)追踪分离活性成分宜用体外培养法.
3、确保供试药材具有生物活性是分离
追踪到活性成分的前提. 4、在分离过程中要按“等剂量不等强度原则” 对每一阶段所得到组分进行活性定量评估并 与母体比较,以便追踪分离出活性最强的馏分。 (1)如与母体比较所得几个组分活性强弱参差 不齐,则说明活性分离与物质分离平行,预示
3、申请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号
(三)生产阶段 1、试生产阶段:Ⅲ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考察)
※ 主要目的是检验新药的最适剂量。
2、正式生产阶段
(1)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
(2)目的在于考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
在普通/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
改进给药剂量等。
六、天然药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藏药
龙血树(傣药)
(二)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
1、共有成分: 是一般高等植物普遍共有的成
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色素、树脂及无
机盐等。 2、特殊成分:存在于某些植物的某些器官中。 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强心苷、蒽醌类、 挥发油等(大多具有显著生理活性)。
(三)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分类
1、有效成分: 指一种混合物中对生物体代谢
量仅3ppm)
3、无效成分:是相对有效成分而言,或者说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它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 化学成分.
(1) 中药共有成分属于无效成分
例如:氨基酸、蛋白质与多糖类物质
在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无效成分。
(2) 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是相对的!
鹧鸪菜氨基酸
天花粉蛋白 — 起引产作用
猪苓多糖 —
,故分离后反而导致活性的减弱或消失。
重复临床试验。 (1)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到临床。 (2)特点:临床基础好,且以复方为主。
四、从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新药的六种形式
1、经过研究文献资料或调研民间用药或通过 现代药理学的筛选研究(含体内、体外等研究) ,发现某种动物、植物、矿物或微生物中具有
药用价值的物质,将其开发成新药。
2、已知某种成分或某类成分具有药用价值或
第一讲
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谢 扬(教授)
一、天然药物
(一)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微生物及 矿物质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 1、天然产物:指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 和积累的物质。 2、植物代谢产物 (1)植物初生代谢产物 :植物在获取能量过程 中产生,有糖、蛋白质、脂类、核酸和激素等.
可能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
(2)如果某个组分活性显著增强,则表明在 分离过程中可能除掉了某种具有拮抗作用 的物质; (3)如果所得各组分活性明显减弱,即使将 各组分合并,其活性与母体相比也大大 减弱,则提示在分离过程中活性成分
可能发生分解、破坏或产生不可逆吸附。
(4)如果所得各组分活性虽然明显降低,但将 其合并后其活性与母体相当,则提示在 分离过程中活性成分被分散或该药中的 成分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相加或相乘)
3、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对有效部位进行分离
(1)每次分离所得组分均做活性测试,弃去 无效组分,只研究有效或有活性的组分,直至 追踪到活性成分。 (2)因所得各组分样品量较少,有关活性测试 常采用体外实验法进行。
例如,分离组分体外抗炎活性筛选模型 ※ 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生成的影响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GE2的影响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的影响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1β生成影响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6 生成影响
已经成为新药,根据动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 含有这种或这类成分的动植物,进而将其开发 成新药。 例如,黄连/黄柏具抗菌消炎作用 — 黄连素 ※ 黄连/黄柏为贵重药材,资源有限。 ※ 三颗针内含黄连素,将三颗针开发成 新药。
3、在不明确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将临床疗效
明确的经方、验方或经药效学研究具有开发
2、根据原料药中化学成分的性质将其粗分成
几个部分,按等剂量不等强度的原则对每部分 均进行活性测试,确定有效部位。 (1)如果每部分均有活性,但活性均不强,则 说明粗分失败,需要改用其他方法进行粗分, 直到找到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活性强、剩余 部分无活性或活性很弱为止。
大鼠多发性关节炎及耳、尾部的炎症,用于
筛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的药物。
(3)最常用的有效部位粗分方法:将药材中 的化学成分按其极性大小不同分为几个部位。 例如:水煎醇沉原料药材后,依次用石油醚、
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提取。则分别
得到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 、正丁醇部位及水溶性部位等 又如:将原料药材依次直接用石油醚、氯仿、 乙酸乙酯、丙酮、乙醇、水等提取。
或者化学反应起作用的成分。
2、中药有效成分:通常是指有一定生物活性、 具治疗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 且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1) 中药特殊化学成分属于有效成分
(2) 中药有效成分含量往往很低。
元胡(总生物碱含量约1% ,其中含二十多种生物碱)
长春花(总生物碱约1%,共分 60多种,抗癌药长春新碱含
(二)天然药物中前体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1、有些化学成分本身无生物活性,但经过体内 代谢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2、研究前体生物活性成分常采用体内代谢法. 先将天然药物给动物口服,收集动物的粪便、 尿与胆汁,再分离其中的代谢产物,进而确定 化学结构,最后进行生物活性评价。
(三)天然药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中
(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植物在释放能量
过程中所产生,受基因与次生代谢调控。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包括生物碱、萜类、 黄酮、醌、木质素及树胶(杂多糖)等。 ※ 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经: 乙酸-丙二酸途经、甲戊二羟酸途经、桂皮 酸途经、莽草酸途经、氨基酸途经及混合途经 等。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特点:结构富于变化,
具抗肿瘤作用
— 驱除蛔虫
二、天然药物的入药方式
1、原生药入药 (1)原生药:要求药材原生、工艺原生、 药品生产环境从外到内无污染。
例如,广东阳春—砂仁;内蒙 — 黄芪;
云南 — 茯苓; 甘肃 — 当归。
(2)特点:质量难以保证,流通不畅
2、粗提物或浸膏(水浸膏与醇浸膏)入药 (1)特点:是在吸取传统加工经验,或在搞清
(3)体外活性筛选方法的特点
※ 所需测试的样品量多、工作量大、费用高。
※ 所用方法必须简易、灵敏、快速、可靠。
※ 本法优点:可大大减少分离工作的盲目性 及在分离过程中造成的活性成分丢失现象, 特别是微量活性成分的丢失。
4、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结合文献
资料确定所分离单体化合物的结构 (1)采用波谱学方法优先表征单体化合物的 平面结构乃至立体结构. (2)对已明确结构的单体化合物再通过体外 实验法进行活性评价. (3)获得先导化合物
开发Ⅰ类新药的大致过程 (一)临床前研究 1、选定研究对象(根据医学典籍记载或民间经 验或临床观察或文献调查) 2、收集原料(采集或从市场购入) 3、筛选活性:有活性者存留,无活性者淘汰
4、分离追踪活性成分并确认结构(从活性部位中)
5、动物试验
(1)药效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
试验、特殊毒性试验(致畸、致癌、致突变
其中不少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 (3)植物异常次生代谢产物:指植物遭受某些 刺激(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而产生的物质。
※ 主要有萜类、黄酮、酚类、香豆素及炔类等。
※ 特点:其在植物体内原本很少或没有,经刺
激后迅速大量产生,是一种应激产物,且有保护
作用(被称为植物保卫素).
3、药用植物:开发新药的重要来源 (1)1983-1994年间,全球被批准新药有 520种,其中39%是天然药物或以天然药物 作为前体开发而成的药物。 (2)在抗生素及抗癌药物领域,有近60-80% 的药物来自天然药物。 (3)现今,世界上有近60%的人口还完全依靠 植物药来防治疾病。
依赖试验)
(2)药代动力学试验
6、制剂工业化研究
(1)处方及工艺研究
(2)临床及生产用药品质量研究
(3)原料及制剂稳定性研究
(4)生物利用度或溶出度试验
7、原料保障供应研究 (1)资源调查研究 (2)栽培研究 (3)组织培养
(4)人工合成
(二)临床试验研究
1、据临床前研究成果申报临床研究。 2、Ⅰ期临床试验与Ⅱ期临床试验 (1)Ⅰ期临床目的是在于检验新药对正常健康 人是否有毒性或其他害处。 (2)Ⅱ期临床目的在于检验新药是否有效力.
(2)有效部位的确定最好采用动物体内方法。
例如,有效部位体内抗炎活性筛选模型:
※ 对二甲苯诱发小鼠耳部水肿的影响
※ 对鸡蛋清致炎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 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的影响 ※ 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高的影响
※ 白细胞游走实验法:用明胶引起小鼠腹腔液 中嗜中性细胞数升高,观察药物抗炎作用。 ※ 急性关节肿实验方法:用蛋清、右旋糖酐、 酵母液、甲醛液等引起大鼠足踝关节肿胀, 观察药物的抗炎性渗出作用。 ※ 佐剂多发性关节炎法:用佛氏完全佐剂引起
4、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 (属于经方)。 (1)分为单方(如当归、黄芪)与复方
(如乌鸡白凤丸、桂枝茯苓丸等)
《本草纲目》记载中药1892种,《本草纲目
拾遗》补充1021种,目前中药达8000多种.
5、植物药:即来源于植物的天然药物。 也称中草药,包括中药与草药。
人参
甘草
枸杞
6. 民族用药:属中药范畴,包括藏药、傣药、 壮药、苗药、蒙药、朝药等(达3000多种)。
6、通过对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或生物活性成分
的研究,从中发现有药用价值的活性单体或 潜在药用价值的活性单体(先导化合物)。
例如:黄花蒿 → 青蒿素疟原虫株有特效→
青蒿素在水/油中不溶解→ 合成300多种
青蒿素衍生物→ 蒿甲醚和蒿乙醚溶于油
(抗疟效果分别提高6倍和3倍) → 新型 抗疟药青蒿素诞生。
五、我国从中药或天然药物活性成分
三、天然药物的研究方法
1、按照西药的思路与方法 通过药物筛选组成小方(实验方),提取 有效成分,研究其毒性、药效或作用机制, 最后进行导向性临床试验。 (1)从实验室到临床。 (2)多以单味药为主。
2、按照中药的思路与方法 来源于临床的处方,经修定后做成制剂,再
进行毒理、药效学实验。尔后根据原来的经验
价值的复方中药开发成新药。 (1)缺点:药物有效成分不明确,药品的质量 控制难度较大。 (2)优点:生产工艺不太复杂、成本较低、 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等特点。
4、对现有剂型进行改造(目前最多) (1)剂型发展过程: 常规 → 长效和肠溶制剂 →控释制剂 (或透皮治疗系统)→靶向制剂。 (2)药物新剂型 ※ 滴丸 ※ 缓释控释制剂
※ 微囊
※ 靶向制剂(热点)
5、在基本上搞清楚了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
基础上,将有效部位开发成新药. 例1:地奥心血康,系从黄山药根茎中提取的 甾体总皂苷,主要含有8种甾体皂苷,用于预 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症。 例2:银杏叶制剂,主要含黄酮苷、银杏内酯 和白果内酯等萜烯,是心脑血管系统植物药 的领先品种。
有效部位的基础上,以粗提物或浸膏制剂形式
作为新药进入市场流通。 (2)优点:用药质量有一定保证。 (3)缺点:药中各成分组成及其含量难以准确 确定。
3、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单体入药 (1)特点:是在搞清楚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
基础上,提取分离出有效化合物单体,或进行
人工合成,再做成适当剂型入药。 (2)优点:克服了前两种入药方式的一些缺陷. (3)缺点:研究周期较长、费用较高。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仅对某一个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
不等于就可将其开发成一个创新药物。
2、活性测试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是活性追踪
分离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1)寻找有效部位宜采用整体动物试验. (2)追踪分离活性成分宜用体外培养法.
3、确保供试药材具有生物活性是分离
追踪到活性成分的前提. 4、在分离过程中要按“等剂量不等强度原则” 对每一阶段所得到组分进行活性定量评估并 与母体比较,以便追踪分离出活性最强的馏分。 (1)如与母体比较所得几个组分活性强弱参差 不齐,则说明活性分离与物质分离平行,预示
3、申请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号
(三)生产阶段 1、试生产阶段:Ⅲ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考察)
※ 主要目的是检验新药的最适剂量。
2、正式生产阶段
(1)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
(2)目的在于考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
在普通/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
改进给药剂量等。
六、天然药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藏药
龙血树(傣药)
(二)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
1、共有成分: 是一般高等植物普遍共有的成
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色素、树脂及无
机盐等。 2、特殊成分:存在于某些植物的某些器官中。 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强心苷、蒽醌类、 挥发油等(大多具有显著生理活性)。
(三)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分类
1、有效成分: 指一种混合物中对生物体代谢
量仅3ppm)
3、无效成分:是相对有效成分而言,或者说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它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 化学成分.
(1) 中药共有成分属于无效成分
例如:氨基酸、蛋白质与多糖类物质
在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无效成分。
(2) 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是相对的!
鹧鸪菜氨基酸
天花粉蛋白 — 起引产作用
猪苓多糖 —
,故分离后反而导致活性的减弱或消失。
重复临床试验。 (1)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到临床。 (2)特点:临床基础好,且以复方为主。
四、从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新药的六种形式
1、经过研究文献资料或调研民间用药或通过 现代药理学的筛选研究(含体内、体外等研究) ,发现某种动物、植物、矿物或微生物中具有
药用价值的物质,将其开发成新药。
2、已知某种成分或某类成分具有药用价值或
第一讲
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谢 扬(教授)
一、天然药物
(一)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微生物及 矿物质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 1、天然产物:指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 和积累的物质。 2、植物代谢产物 (1)植物初生代谢产物 :植物在获取能量过程 中产生,有糖、蛋白质、脂类、核酸和激素等.
可能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
(2)如果某个组分活性显著增强,则表明在 分离过程中可能除掉了某种具有拮抗作用 的物质; (3)如果所得各组分活性明显减弱,即使将 各组分合并,其活性与母体相比也大大 减弱,则提示在分离过程中活性成分
可能发生分解、破坏或产生不可逆吸附。
(4)如果所得各组分活性虽然明显降低,但将 其合并后其活性与母体相当,则提示在 分离过程中活性成分被分散或该药中的 成分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相加或相乘)
3、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对有效部位进行分离
(1)每次分离所得组分均做活性测试,弃去 无效组分,只研究有效或有活性的组分,直至 追踪到活性成分。 (2)因所得各组分样品量较少,有关活性测试 常采用体外实验法进行。
例如,分离组分体外抗炎活性筛选模型 ※ 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生成的影响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GE2的影响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的影响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1β生成影响 ※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6 生成影响
已经成为新药,根据动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 含有这种或这类成分的动植物,进而将其开发 成新药。 例如,黄连/黄柏具抗菌消炎作用 — 黄连素 ※ 黄连/黄柏为贵重药材,资源有限。 ※ 三颗针内含黄连素,将三颗针开发成 新药。
3、在不明确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将临床疗效
明确的经方、验方或经药效学研究具有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