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程_特点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程、特点与启示Course,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 of Socialist Morality Construction
彭东琳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积累宝贵经验,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从群体主义走向个体主义、从一元价值到多元融合、从伦理本位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从自发的认知到观念与现实的“虚实”结合。它给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启示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实现道德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互动融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社会道德建设体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强调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不断吸收人类优秀的道德文明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特点基本经验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Peng Donglin
Abstract: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party and the countr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actively explored the effective way,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underwent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socialist morality construction are:from collectivism to individualism,from unitary value to multi-element integration,from ethics standards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from voluntary cogni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ncept and reality.The implication to contemporary socialist morality construc-tion is:stick to Marxist ideology to realiz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of economics,politics,and culture;stick to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o build a government-dominated social morality construction system with society,family,and school co-work-ing;stick to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emphasiz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stick to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to absorb outstanding moral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morality construction,fundamental feature,basic experience
社会的巨大变迁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环境、文化制度等的转变,更是人的
自身主体性存在和价值世界的确认与整合。道德是人之为人的社会性本质,是
人的精神理念和生存价值状态的标尺。检视社会主体的道德观念流变历程和道
德建设基本经验规律,寻找中国现代化道德建设的实践脉动与应然理路,有利
于实现与传统伦理价值精神转变相对接的道德文明建设现代化的目标与使命。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历程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其特征是政治化。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
兴,国际形势严峻,为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中共中央开展宣传“延安精
神”、“树立标兵”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这段历史时期的道德建设与思
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涵括道德
建设。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多种政治运动为主要形式,
以郝建秀、草原小姐妹等先进典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树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提
高社会道德风尚,为新中国的复兴之路铺垫坚实的思想价值基础。
第二个阶段,1966~1976年,其特征是形式化。“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遭受重创。社会道德要求和判断偏颇,道德教育“一刀切”、公式化、形式化,道德秩序混乱,我国道德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个阶段,1977~1986年,其特征是经济化。1976年以后,我们党吸取历史教训,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道德建设上,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命题,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群众性的道德创建活动。国家和社会对道德建设有了新的全面共识,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内涵道德的必然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市场经济的利益化倾向使经济工作成为其他工作的强项标杆。利益意识渗透到道德评判的价值环境中,道德建设表现为经济化的特征。
第四个阶段,1986年至今,其特征是体制化。相对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不容乐观。为此,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提出并使用了“道德建设”的命题,表明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道德建设。在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体系,全面论述了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2001年1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德”已正式纳入国家治理方略。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办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群体主义走向个体主义
道德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问题。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群己”、“义利”关系的辩难。个体道德、群体道德无非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关系的互动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和基本原则占据道德领域的主导地位。集体主义道德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精神力量和道德目标。群体主义(主要指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主张集体利益先于个体利益,在义利选择和道德判断时,集体利益至上,映照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质,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伦理道德存在着与现今社会发展的某些不适性,如集体利益至上、强调群体忽视个体(自主性、能动性)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和思维价值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国家和社会尊重和维护个体合理利益,提倡公正平等。如何实现个体道德与群体(集体)道德的“柔性密合”;如何在正当集体利益前提下,彰显个体自主性、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探讨现代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归依所在。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和思想,如何消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在道德建设任务上作出诸多有力的部署安排。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围绕道德建设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党和政府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标志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被提升到新基点——
—道德建设被赋予合理化、规范化的演进平台。公民道德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方针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道德体系重构的理论和实践,全面推进了道德建设的进程。
(二)从一元价值到多元融合
当前,各国各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个体、他人的需求多样化,物质利益多元化,价值标准多元化。中国传统道德范型和伦理精神沉淀了现代异质性社会的共同的文化价值机制。在传统文化主体的现代价值转换中,一方面,应从经济、社会、历史等多层面全面深刻地探究中国文化的价值基础和运作逻辑。另一方面,应发扬民族传统,保留民族文化内在同一性,公正对待不同的文化思维、制度,与外来文化之间实现相互沟通与对话。建构现代意义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