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六个为什么——第五章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威海一中杜鸣尹言
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才是合适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私有制是必然要被消灭的。按照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最适合我国的经济制度。
一.为什么要重视经济制度
详细的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等等的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是本国政治、文化等一切上层建筑的根基。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社会制度的演替无不以经济基础适应物质生产力的变化所做的变化为幕后推手。例如,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商鞅推行变法,加速了直至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化,这些私有的土地流转到了一些人手中,形成了当时的地主阶级,他们开始把自己拥有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使之前奴隶和奴隶主的对立转化为农民和地主的对立,即由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转变为封建生产关系。这种转变能够在春秋时期实现的原因,是由于铁犁牛耕和先进的耕作方法传播而引起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所以引起了直观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即生产物质产品的速度、质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做个假设:100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流落到了一个荒岛上,这里没有拖拉机、耕牛甚至铁农具,只能打磨石头或者劈削木头,制作最原始的农耕用具,而且没有化肥,也没有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一切都表明该岛上这个由100个人组成的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低。在这种条件下,耕地作为一种简单的劳动,谁都可以做,而且又需要很多人去做,共同开发岛上的荒地,因此说这100个人在进行共同生产。生产资料所有制为这100个人的公有制,可以在这个群体内部自由地调配,自然能够组织起共同生产,这样便确保了这个社会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姿态进行生产活动。同时,由于生产资料是共有的,没人占有更多的一份,而在社会成员的制约之下,所有人付出的劳动量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这个群体的产品的分配,可以平均化。综上所述,这种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既可以适应在荒岛上生产力极端落后、需要社会成员共同生产的事实,又能让付出了具有相近的“量”(注:由劳动的二重性可知,劳动可视为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即劳动的“质”和“量”。具体劳动,即劳动的“质”,指劳动的具体种类,如拖地、缝衣服、纺纱等等,而抽象劳动,即劳动的“量”,指抛开劳动具体形式后,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力的消耗量,劳动的持续时间。在存在商品交换的情况下,抽象劳动对应着劳动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的劳动者个个心理平衡,不会因多占或少拿而闹别扭。
如果在这种生产力条件下,大规模地引入私有制这种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所有制会怎样?我们假想,B凭自己一个人做了一把锄头,这把锄头并不是共有的,而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这样,B用自己生产的生产工具劳动完后,
再与其他人分到等量的粮食,心里就会不平衡——他用的那把锄头是他自己的,而别人用的工具却都是公家的;B用的是自己的东西,别人用的不是自己的东西,这使得B认为自己与其他人的付出显着地不同。如此一来,B就会产生对这种“不公平”的抵触情绪,导致生产积极性的下降。B要求多占有一份产品,使当前的分配制度被打破。人们或丧失生产积极性,或继而相仿,导致私有制成规模地出现。既然生产工具大量地转入了私人名下,生产的共同性势必受到影响。然而,生产条件、技术的落后又是既定的,在这种条件下打破了共同生产的格局,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必将极大地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使生产力发生衰退。
通过这个荒岛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大致地理解“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这一原理。由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地理解“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这一原理。现在,把相似的道理应用到其他社会环境中去,所能分析得出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将这一原理与中国现状相结合,我们将了解到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之处。
二.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实践中得出的认识。实践证明,只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而言还不发达,具有多层次性,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所有制关系的多样性。以下是决定中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现状:
1、经济总量巨大,人均不足
2009年中国GDP总量居美国、日本之后,2010年有望赶超日本,达到世界第二位。2008年,中国GDP成功保八。然而,在巨大GDP总量的背后,却是处于世界低水平的人均GDP数值。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定数据,2009年,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第98,处于落后水平。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与组合。对于市场调节的功能,已是家喻户晓。但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中国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一旦缺乏调控,必将引发混乱。为了避免由此引发的混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将以发挥其经济控制力的途径总揽全局,保持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公有制由国家引导,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民众的创业创造有利条件,使人人都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增强市场活力,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并有利于人均经济水平的提高。
2、地区发展不均衡
中国经济在空间上的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地区间经济总量不平衡。例如,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
二是地区经济结构相差甚远。例如,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国中西部则以农牧业为主。这与先天的地理因素存在关联,但也受政策、社会等因素影响。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定量地衡量生活水平,我们可以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