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儒家的仁爱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体现着一种博爱的胸襟、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
《论语 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韩愈《原道》言 :“博爱之谓仁。”韩愈一生以承载道统为己任,而以博爱为基点的 仁正是道统的思想内核。张载《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又说:“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 者也。”这种民胞物与的情怀便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仁的自然流露 。仁意味着达至对自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照与觉知,由此而能“ 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种“成于中,形于外”的“博爱” 情怀恰如日光一般永久的普照大地、泽被万物。
复礼:“礼”一般意味着在社会的、道德的甚至是宗教脉络中的正当 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复礼”是要使人们与“礼”完全相符,它不是 消极的顺应而是积极的参与。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通过对天、地 、人的思考体悟而达至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命体验。在中国几千年的 悠久历史中,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室权贵,无不受其影响。仁的思 想在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形成国人的风俗伦理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 述而》篇载: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 颜渊》)仁的实现是 主体自我的自觉、自为,是出于本心的自由。“所以谓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者,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 处同上)仁的展现具有无目的性,而是恻隐之心的本然所为。周 敦颐《太极图说》言:“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 焉。”无欲即是静,也就是说仁义之举是自我本心的自然展现, 而并不包含世俗目的。
谢谢
Thanks!
仁是礼的道德基石,同时又必须以礼为其行动落实的 规范和准则。
”美玉只有通过切磋琢磨,符合美的标准,才能具有无尽的价值;仁 义之心也只有在其表现形式上加以约定,才能做到完满无暇。仁wk.baidu.com礼 为其框架,乃是基于身心一元的身体观。也唯有如此,才不至于由于 巧言令色、行为放荡而走向自我消解。
二、仁的思想特征
仁,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和生命境界领悟,和墨家的兼爱、基督 教的博爱是有差异的。那么,仁具有哪些思想特质呢? 仁,并不是一种知识性的阐释,而是生命的体验。仁是内化为人的生 命本质的,其行为不具有任何目的性。 仁,基于民胞物与的一体感,而又具有等差性和层次性。
仁,并不是一种知识性的阐释,而是生命的体验。仁是 内化为人的生命本质的,其行为不具有任何目的性。
仁,基于民胞物与的一体感,而又具有 等差性和层次性。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可知,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推及到他人的仁爱源泉。“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仁爱思想 的展开是以亲疏关系为尺度的。
仁是对灵动、澄明、清净、良善的自我本心 的守护与向往。
在如此纷纷攘攘、嘈杂躁动的现实社会中,“众人熙熙,皆 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何以得到真实无妄的幸福 与和悦,何以保持内在的灵性,归守一份闲暇、一份洒脱? 或许,这种以中和为其果效的仁爱思想将为我们带来宜人的 曙光。
在西方文明所支配的现代社会,我们或 许会有这样的疑惑与不安:西方文化最 终将把人类引向何方?是文明,还是毁 灭?出于这种担忧,我们更不能主张文 化一元,而应倡导多元文化共存、互补 。相信,以仁爱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文化 将会在现代文明中为人类提供不竭的精 神食粮!
仁包涵着对义的守护和对知(知,通“智”)的参悟 。
《论语 学而》篇载:“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应着自我灵动本性 和良知的召唤而作出的举动既是发端于仁,又是符合于义的。然社会 百态,无所不包美善与丑恶共存,仁爱与邪佞同在。个人,无论出身 望族,还是生来低微,在社会群体的洪流中,不过只是微弱浮萍,可 谓“余兹藐焉,乃浑然中处”。因此,在践行仁的过程中,就必须讲 求“知”。唯此,既能蹈道而行,又能安身而乐,达到真谛与俗谛、 理想与现实的结合,获得外圆内方的完美人格。
三、仁爱思想的价值意义
仁爱思想促使我们反观自我本心的恻隐之端,进而生发向善的冲动, 激发自我对生命自身的尊重和爱恋。
仁是对灵动、澄明、清净、良善的自我本心的守护与向往。
仁爱思想促使我们反观自我本心的恻隐之端,进而生 发向善的冲动,激发自我对生命自身的尊重和爱恋。
我们当今所处的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文明大有进步, 然而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蹂躏着人性的善良和纯真。 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强制拆迁而导致的悲剧接连 不断。这难道不该令我们深思吗?这难道不该引起我 们对仁爱思想的反思和回归吗?
“仁”的出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在英文中被译为“to conquer oneself”,意为控制自己,但 这一概念不是意指人应竭力消除自己的物欲,反之,它意味着人应在 伦理道德的范围内使欲望获得满足。
儒家的仁爱思想
第四组:李嘉欣、胡姚、文悦妍、刘一兰、 李映灿、王晨
主讲:王晨
儒家思想中的“仁”
《论语》作为儒家著作的主要代表,出现最多的字眼即是 “仁”,可见“仁”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一、“仁”的思想内涵
程颢《识仁篇》中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由 此而知,仁是一种至诚无妄、与物无对的修养境界,是最高的道德范 畴,统摄着义、礼、知、信等诸多思想要素。
仁体现了一种博爱的胸、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 仁包含了对义的守护和对智的参悟 仁是礼的道德基石,同时又必须以礼为其行动落实的规范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