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与史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理学与史学的关系三例
一、宋代以理论史的典范之作——《唐鉴》
范祖禹之所以能够写出《唐鉴》这样的史学名著,与他的家庭氛围与师友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伯祖父范镇(1008~1089)曾参与《新唐书》的编修,并与《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关系密切;缘此之故,长期受到范镇“抚育教诲”1的范祖禹对唐史也甚感兴趣并相当熟悉,从而得以被司马光选入《资治通鉴》局,编修《唐纪》部分。而正是在编修《资治通鉴·唐纪》的基础上,范祖禹又深受当时新兴的理学思想的影响,“折以义理”,著成义理史学的名篇《唐鉴》。因此,在论述范祖禹《唐鉴》之前,这里先对范镇参修《新唐书》和范祖禹与修《资治通鉴·唐纪》的情况略做叙述。
(一)范镇对《新唐书》、范祖禹对《资治通鉴·唐纪》编修的贡献
《新唐书》的修撰,始于庆历五年(1045年)五月,宋仁宗诏命宋祁、王尧臣、张方平、余靖为同刊修官。同年闰五月,又诏命“大理寺丞、馆阁校勘范镇”与曾公亮、赵师民、何中立、宋敏求、邵泌“并为编修《唐书》官”,《新唐书》书局正式成立。皇祐元年(1049年),宋祁被任命为“刊修官”,当时编修官有王畴、范镇、吕夏卿、宋次道四人。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欧阳修也被任命为“刊修官”。后来,又加刘羲叟、梅圣俞为编修官。嘉祐五年(1060年),设局编修历时17年的《新唐书》完成。
《新唐书》虽以“刊修官”欧阳修、宋祁署名,但实际上编修官范镇、王畴、吕夏卿、宋次道、刘羲叟、梅圣俞6位做了大量工作和重要贡献。先是协助宋祁完成列传,继后又协助欧阳修完成志、纪、表。在编修过程中,“宋祁、范镇到局各及十七年,王畴十五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并各十年以上”。而宋祁在这17年中,曾出京为官,离开书局(但仍为刊修官);欧阳修则是至和元年到局,故自始至终参加《新唐书》修撰的编修官只有范镇一人。范镇在编修《新唐书》中的具体分工不甚清楚,但他长期在局,勤恳修纂,贡献卓著。范镇自称:
1[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十七《祭蜀公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景彝(畴)与予同在《唐书》局,十余年如一日……”2欧阳修对此做过充分肯定,他写道:“范镇、王畴、吕夏卿、刘羲叟并从初置局便编纂故事,分成卷草,用功最多。”3
可见,《新唐书》编修历时绵长,过程曲折,其间人员出入较大,而华阳范镇则是始终在局的编修官,又是“用功最多”的编修官之一。所以,范镇对《新唐书》成书的贡献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范镇对唐史的兴趣和热情直接影响了他的侄孙范祖禹(1041~1098)。范祖禹自幼丧父,寄居其叔祖范镇家,范镇“抚育如己子”4,范祖禹因此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尤其跟随范镇打下了坚实的唐史基础。范镇与司马光关系友善,对范祖禹的史学功底尤其是唐史水平自然比较了解,所以在修撰《资治通鉴》时,把范祖禹辟为“同修”,参加唐史部分的编修工作。
在《资治通鉴》成书过程中,司马光的三位助手贡献卓著。司马光之子、任“检阅文字”的司马康曾对三人的分工情况及作用有简要说明:“《资治通鉴》之成书,盖得人焉。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甫(攽),自三国历七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迄五代则范纯甫。”5即是说,在《资治通鉴》的编修过程中,刘攽(字贡甫、贡父)、刘恕(字道原)和范祖禹(字纯甫、淳夫,一字梦得)是得力助手,他们分别负责《通鉴》的两汉、魏晋至隋和唐五代部分的编写。此说出自司马光门人晁说之后来的追记,未必完全可信,但范祖禹负责有唐一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则自来无有异辞。
按照司马光的说法,《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是所谓的“长编法”,即先搜集归类各种材料,以年月日为丛目;接着按编年体的形式纂成长编,“宁失于繁,毋失于略”;后在考其异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形成定稿。前两项工作由司马光指导,主要由助手完成;末一项工作一般由司马光亲自进行。唐史部分,范祖禹就是在司马光的指导下,完成了丛目和长编的工作。其工作量之大,有司马光《与宋次道书》为证:
某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于今八年,仅了得晋、宋、2[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三,汝沛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页。
3[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九十一《辞转礼部侍郎札子》,四部丛刊初编本。
4[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三七《范祖禹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0794页。
5[宋]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七《送王性之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齐、梁、陈、隋六代以来奏御。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丈截为一卷,自课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废则追补。自前秋始删,到今已二百余卷,至大历末年耳。向后卷数又须倍此,共计不减六七百卷,更须三年方可粗成编,又须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而已。6
由此可知,范祖禹仅唐朝部分的长编就编有“六七百卷”之多(最后成书仅81卷),而丛目部分当有更大的份量,足见其劳苦功高。
进一步从编修时间上来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有志于纂修一部编年通史的司马光奏进《通志》8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尽秦二世三年”,得到朝廷的重视和肯定。不久司马光受诏设局,接续编修《通志》,意欲将“上自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贯通(次年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最初以刘恕、刘攽入局同修。熙宁三年(1070年),朝廷发生政治变动,刘攽在四月被贬泰州通判,司马光遂推荐范祖禹入局接替。《长编》对此有载:“攽在局五年,通判泰州,知资州龙水县范祖禹代之。”7次年夏天,刘攽离京赴任。不久,刘恕又出知南康军。书局仅有范祖禹一人同修。熙宁五年(1072年)初,司马光将书局西迁洛阳,仍然只有范祖禹一人同修。虽然刘攽、刘恕仍在修史,但已不在书局了,刘恕后来曾有“数月”的时间到洛阳参加书局修史,并在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去世。《资治通鉴》是在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彻底完成的。
可以看出,刘攽在局6年,刘恕在局7年,范祖禹则在局15年,范虽然入局最晚,却在局时间最长。范祖禹15年都在司马光身边,其中有整整6年的时间书局只有范祖禹一个“同修”(司马康仅是充编修资治通鉴所检阅文字而已),全力协助司马光,其贡献之大,恐怕不宜仅仅以他编修有唐朝丛目和长编可以言尽。或许他对司马光的考证异同、删削定稿,都参与了一定量的工作。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范祖禹不仅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最终成书贡献卓著,而且还把司马光传授的长编修史方法在巴蜀地区继续传播,直接影响了南宋史家“二李”即李焘、李心传的史学创作,他们分别编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是长编修史方法的直接产物。
6[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三《经籍考二十》引高似孙《纬略》,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602页。
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O,元丰七年十二月戊辰条,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3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