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宋代史学以其深刻的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在中 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史学思想的角度看,宋代史学表现出义理化史学和考据性史学两个 发展趋势。 这两大趋势之间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 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以及理学思想逐步成为宋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 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一些史家不恰当地夸大了儒家义理思 想的作用,突出史学的伦理道德性质,过分强调史学惩劝资治功能,而对 于史实考证不求其详,不重其实,致使宋代史学呈现义理化发展趋势。 宋代义理派史学具有如下特征。 ——荣经陋史。 义理派史家欲藉儒家《春秋》学的义理思想褒贬世道风俗,宣称史学 的本质在于明道。 北宋程颢与程颐曾经告诉弟子谢良佐说学者不用儒家义理思想指导 读史,就会令人心粗;而读史不知阐明儒家义理思想,就是玩物丧志!南
宋胡寅撰《读史管见》,极力宣扬圣人明理以为经、纪事以为史的思想, 认为史学的价值在于用经义以断往事。 朱熹更明确地说史家治史如果不用儒家义理思想作指导,即使饱读史 书,考古今治乱,研究典章制度,也会胸无尺度,无益而有害。 他们把儒家经学的义理思想凌驾于史学之上,认为研究历史无须从历 史事实中得出理论认识,而是强调依据儒家义理标准评判历史,然后才能 看出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的价值;如果不用儒家义理观念规范历史研究, 那么历史上各朝代的治乱兴衰只不过是一幕幕相互争夺的闹剧而已,看不 出有什么意义!——笔削褒贬。 义理派史家把儒家义理思想奉为圭臬,撰史强调文法,使历史事实屈 从其笔削义例。 欧阳修撰《新唐书· 宰相表》,效法《春秋》书法,记载历史人物薨、 诛、杀、死科条既殊,纪事难免不齐。 吕夏卿撰《唐书直笔》,记载内禅、立皇太子、立皇后、命将征伐等 事件义例繁琐,肆意褒贬,予夺之际,更加混乱。 朱熹撰《通鉴纲目》,更是特别强调书法义例的重要性。 《通鉴纲目》记载历史人物或去其官,或削其爵,或夺其谥,以此寓 含褒贬之意。 然而设例愈繁,褒贬愈无定论。 这类著作完全贯彻儒家义理思想,而对具体历史事实则不甚措意,甚 至为突出现实政治不惜歪曲历史,严重背离了史学求真的性质,在历史观 上是一种倒退,在历史编纂思想上没有价值,给史学发展造成极大混乱和
危害。 ——驰骋议论。 义理派史家无视客观历史发展的社会形势,也不考察历史人物所处的 具体环境,仅仅对历史作出道德评价,治史驰骋议论之风大盛,不少史家 逐渐脱离历史事实而主观褒贬历史。 欧阳修从儒家义理观念出发,认为冯道历事四代有亏臣节,置冯道于 周世宗显德元年二月丁卯出任周太祖山陵使、而三月乙酉周世宗亲征北汉 的事实于不顾,在《新五代史· 冯道传》中出现周世宗厌恶冯道谏阻攻打北 汉而任命他为山陵使的记载。 苏轼评价战国时期燕将乐毅伐齐之事,把乐毅连续征战数年攻下齐国 70 余城说成破齐 70 余城后在莒和即墨城下屯兵数年不攻,得出乐毅以仁 义感化齐人而造成失利的结论。 这类议论褒贬的性质根本不是历史评价,因为离开历史事实而主观臆 度发表评论, 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发挥, 纵横驰骋, 没有客观评价标准, 当然就不再属于历史评价的范畴。 ——感悟认知。 义理派史家根据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儒家的义理思想视为永恒的 真理,以为可以适应于任何历史时代。 他们按照这种指导思想研究历史,只是根据抽象原则评论历史人物和 社会现象,而对各个历史时代的不同特点和历史问题缺乏具体研究。 程颢和程颐认为,万物都只是一个天理,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过是天理 的自然体现。
历史发展既然由永恒天理决定,那么史家的职责就是阐明贯穿其中的 儒家义理思想。 朱熹继承二程思想,进一步指出历史演变存在天理,古今社会历史虽 然发生变化,然而天理却亘古不变。 他们的认知方法是注重整体与感悟,笼统而抽象地考察历史,而不是 运用分析和实证的治史方法,结果导致史学研究流于浮泛空疏的弊端。 二 在宋代,义理派史学虽盛极一时,影响巨大,但历史考据学在这个时 期也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 宋代史学考据的领域相当广泛,特别到南宋时期成就更加突出,标志 着宋代考据性史学的形成。 宋代考据派史学具有如下特征。 ——考异纠谬。 宋代不论官修史书还是私人修史,多采用在史书正文之下附录注文以 明材料取舍的方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考异著作就是北宋史家司马光所作的《资治通鉴考 异》和南宋史家范冲所作的《神宗皇帝实录考异》。 纠谬方面的代表作是北宋史家吴缜的《新唐书纠谬》和《五代史记纂 误》。 吴缜把《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纪、表、志、传对比考证,揭出《新 唐书》20 类谬误和 8 条致误原因,胪列《新五代史》谬误 200 余事,考证 虽有未尽合理之处,但纠正史书记载谬误的成绩是主要的。
除此之外,宋代还出现考据史学的专门著作。 南宋史家李心传所撰 《旧闻证误》 、 王应麟所撰 《汉书艺文志考证》 、 宇文绍奕所撰《石林燕语考异》等,都是考史成就较高的专门考史著作。 ——刊误辨伪。 宋代史家校勘前代史书, 集中在宋仁宗和宋英宗两朝, 主要围绕两 《汉 书》和唐修八史。 北宋史家曾巩受诏校勘皇室藏书,撰有《战国策目录序》、《南齐书 目录序》、《梁书目录序》、《陈书目录序》等刊误之篇。 宋仁宗景 二年,诏余靖校勘《汉书》,逾年撰成《汉书刊误》。 奉诏校勘《后汉书》,撰有《东汉刊误》,又
宋英宗治平年间,刘
与刘敞、刘奉世合撰《三刘汉书标注》,成为宋代考据史学名著。 南宋时期,吴仁杰又对三刘之书补遗,对两《汉书》进一步校勘,撰 成《两汉刊误补遗》。 宋代史家在辨伪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 欧阳修撰《易童子问》、《毛诗本义》,不仅攻驳传注,而且对《六 经》本身提出怀疑和驳难。 吴 想。 朱熹对《六经》以及《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等 史书均有考辨,成为宋代最具辨伪眼光和辨伪成就最高的史家。 他们对古代传说和古代史籍重新加以审视和清理,澄清了许多史书的 谬误。 撰《书稗传》,率先对《古文尚书》予以驳辨,启发了后人的思
——辑佚补缺。 宋代辑佚学成就最大的当属郑樵和王应麟。 郑樵提出散亡之书可据现存书中称引辑录成帙的思想,而王应麟则创 辑佚之成法,标志着传统辑佚学的形成。 宋人始有补表、补志之作。 补表始于宋人熊方所撰《补后汉书年表》,补断代史志始于宋人钱文 人所撰《补汉兵志》。 ——金石证史。 北宋最先研究金石器物的史家是刘敞,认为金石文字对于校补古代文 献具有重要价值。 收集商周铜器详加考证,撰成《先秦古器图》。 欧阳修阐明收集金石碑刻的目的在于校补史传缺误, 积 10 余年之功, 集录 1000 卷金石铭文,撰成《集古录》。 赵明诚认为历代正史记载的年代、 地理、 官爵、 世系, 出于后人之手, 不能无失,而金石刻词为当时所作,可信无疑,对考史价值极大,搜罗金 石铭文 2000 种,撰成《金石录》。 南宋洪适撰《隶释》和《隶释续》,也是比较重要的金石著作,历来 为考古学者所重视。 宋人开创以金石刻词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考据路径,为史学研究引 入了新的材料和方法,不仅在历史考据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