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一.
人物简介:
他在初涉人世的时候见证了太多的杀戮和纷争,他在正当好的年纪爱上了执手一生的女人,他在喧嚣的城市中魂牵梦萦于故乡的山水,他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他在苦难的拉锯战中用沉默对抗粗暴,他就是沈从文,一个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写作者和思想者。他在86岁高龄,人生旅程即将走到尽头时自言:“我最不需要出名,也最怕出名。我现在尽量做到不为外人所知,而达到忘我境界。”然而,他可以忘我,世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他,他一生写过很多本耐人寻味的书,其实,他的一生何尝不耐人寻味呢?
百科简介:
沈从文,1923年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沈从文从上世纪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徐志摩、周作人、鲁迅齐名,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他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片空白。
二.人物经历
跌跌撞撞: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
○1角度:抓住机遇、自助者人助之、耕耘与收获、追求与信念
沈从文6岁入私塾读书,因受不了夫子的呆板与严厉,他时常逃学,父亲无奈将他送入另一家私塾,谁知他在那里变本加厉继续逃学,还想出种种办法“对付”老师和家长,堪称逃学大师。
1917年,刚满15岁的沈从文到一支部队当兵,后来这支被收编,他被遣回家乡。日渐成年,生计却无着落,沈从文不得不前往芷江投奔舅父黄巨川,在舅父掌管的警察所里做办事员,又在姨夫熊捷三的引导下读书和写小楷。熊捷三的胞兄是民国首任总理熊希龄,因这种关系,沈从文得以进入熊希龄的“现代相府”,阅读“相府”里收藏的林纾翻译的西方文艺著作,从中获得不少写小说的灵感。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因只有高小文凭,面试时得了0分,他只好去北大当旁听生。他决意做一名“文学青年”,便租了一间由储煤室改成的小屋——“窄而霉小斋”,他每日便于此笔耕不辍。他向报社投稿,没人愿意发表。他给在北大任教的郁达夫写信求助,郁达夫在他介绍给《晨报副刊》主编之后,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辫散文、诗歌。1925年3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遥夜》,诉说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书林宰平的注意。林教书撰文赞沈从文是“天才少年”,主动约见,并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从1926起,沈从文的散文、小说及戏剧作品被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店、光华书局出版,他在三年之内成为了京沪两地文坛的新星。
评价:从小天地走向大世界,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沈从文创造了传奇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多方有益的帮助,但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他自己的坚守和追求。古语说“吉人自有天相”,首先你得是“吉人”,“天”才会助你,天相“吉人”,而不相懦夫。
两次大哭:苦辣心酸都是泪
○2角度:逆境中的坚强、困境中的坚守
沈从文一生坎坷,令人羡忧交集,但最令人感慨于难忘的是他的两次大哭。1922年,一贫如洗的沈从文栖居北京贫民区,平时不是奔走于各大学旁听文学历史艺术课程,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写作、投稿。走投无路之时,他斗胆给当时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写信,诉说自己的困境。一天,郁达夫亲自来到他居住的陋室。看到眼前套着几件夹衣、裹着棉被,正在没有火炉的严寒中写作的青年,郁达夫伤感不已,立即摘下自己的围巾系在沈从文的脖子上,并带他出去吃饭。付了1元7角饭菜钱后,月薪只有30余元的郁达夫把零钱3元3角都塞进了沈从文的口袋。第二天,郁达夫便写了著名文章《给一位文学青年的现状》,还和徐志摩等友人以各种方式推介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后来回忆,那天他回到住处,伏在桌子上大哭了一场。
1985年,某杂志社采访沈从文,当时一起去采访的,除了摄影记者,还有一个外文版专稿编辑,是个女孩。被问起“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情况时,老人说:“说起来,那时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听了这句话,沈从文一点预兆都没有地抱着女孩的胳膊,号啕大哭!这下子所有人都惊呆了,女孩也守住无措起来!最后还是张兆和出来圆场,她像哄小孩一样又是摩挲又是安慰,老人才慢慢平静下来。
评价:今天,我们可以下结论说,沈从文是出色的小说家。那些“文化大革命”后还活着的作家,没有人写过那么好的小说,恐怕也没有人留过那么多的泪水。在他的墓碑背面,是其妻妹张充和的撰书:“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退出文坛:宠辱不惊,坦然前行
○3角度:时代、金子、坦然
1948年。解放军兵临北平,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一大批文化名流接到国民党通知,限期南下。沈从文也在名单之中,但饱经离乱的他毅然决定留下。就在这时,香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登载了郭沫若的文章《斥反动文艺》,指责沈从文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将他定性为“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的反动文人,认定他“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1949年初,北京大学校园内打出了“打到沈从文”的标语。内忧外患之下,沈从文两度自杀,最后,他的肉体性命捡了回来,但他下决心远离给他带来荣誉又遭来是非的文坛。
退出文坛后,沈从文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工作,开始徜徉于他的文物世界。蛰伏一段时间后,从1957年到1963年,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并撰写出版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等学术专著。1978年,受胡乔木的关怀,沈从文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他呕心沥血写就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精印出版。胡乔木致函祝贺:“以一人之力,历时十余载,几经艰阻,数易其稿,幸获此鸿篇巨制,实为我国学术界一重大贡献,极为可贺。”该著作曾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送外国元首的礼物,它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空白,奠定了沈从文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代服饰家的地位。
评价:以史为鉴,勿让时代悲剧重演。一个在中国文坛大放异彩的作家被迫搁笔,这是沈从文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一种思潮的出现时有历史原因的,我们不必去追究个人责任,只能总结教训,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宠辱不惊,坦然前行,自得真味。湘西凤凰的宁山静水,养成了沈从文“诗意”的生命。一夕之间,从文学大师的位置跌落,被侮辱被损害,他惊惶过,但也只是刹那。知道无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