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雕塑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课时结构:1课时
教学目的:
1、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对宗教雕塑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语言表达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介绍我国四大石窟和晋祠,其中重点介绍敦煌石窟艺术。
2、我们对石窟艺术的看法。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宗教的不了解,对宗教雕塑的认识不够。
2、如何分析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请C同学提问。
(一)、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有同学了解佛、菩萨、罗汉吗?
B学生:介绍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在佛教中的形象。
教师:评价、补充B同学的介绍,引入课题。
(二)、请A同学介绍四大石窟开凿的年代及各自的特点。
■敦煌石窟:
教师:引入敦煌石窟艺术。
多媒体:介绍敦煌石窟艺术风光片。
敦煌石窟的形成:
时间:前秦建元二年(366)[形成故事]----元代一千多年
规模: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
是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中原文化的汇合地,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
师生欣赏:彩塑图片欣赏
学生:谈谈感受
彩塑特点:规模大,魏至宋彩塑2415余身,影壁千余身。
唐代彩塑670尊,将佛的慈祥大度,菩萨的温静端庄,弟子的聪慧虔诚,天王的威武雄壮,表现生动。
■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简介:
北魏兴安二年(453),多完成于北魏太和18年(494年)迁都洛阳以前。
山西大同武周山北崖
洞窟53个,石雕51000多身。
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形体硕大,气势雄伟。
相貌按北魏帝王雕刻,是神权与皇权相结合的产物。
20窟大佛,形体洗练、概括,仍带有印度的影响。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494)
河南洛阳南伊水两岸
窟龛2120个,雕像10万余身,碑刻题记3600多品,以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的奉先寺最为突出。
北魏造像,面孔清瘦,身材瘦小衣纹飘逸,颇具文士之风。
卢舍那佛是佛慧光芒普照四方之意。
十六国后秦(384—417)
甘肃天水秦岭西麦积山
洞窟194个,壁画1300平方米雕塑7200余身,被誉为“中国彩塑博物馆”
北魏、西魏“瘦骨清相”优美风格。
佛、菩萨温柔亲切、秀丽婉约、宁静淳朴。
■请C同学有关宗教雕塑内容提问。
■(机动)晋祠彩塑欣赏:
请学生谈谈感受。
下节课安排:
A、古代希腊雕塑的艺术成就。
B、古代罗马雕塑的艺术成就。
C、提问3-5个问题。
D、把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与我国秦始皇兵马俑作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关资料:
菩薩:
佛的弟子,梵音"站提薩埵",簡稱菩薩,意譯"覺有情" 、"道眾生"等。
是"以智上求菩提(覺),以悲下化有情(眾生)"是用佛的法旨和教義,解救苦難中的芸芸眾生,把他們渡到極樂世界。
佛教的菩薩行是十分誘人而又十分難以達到的目標,其修行途徑是,"依止三心而修六度萬行"。
三心者,即至誠心、深願心和迴向發願心,為具備了般若空慧。
這是修菩薩行的基礎。
修六度是菩薩修行法門的總攝,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和智慧,梵語稱"六波羅密多",就是六種到達彼岸的方法。
藏密供奉的菩薩,多是四大菩薩或八大菩薩忿怒身,有的作本尊,有的作護法,這是菩薩類法門修持的主體尊神。
在寺院顯宗學院的大經堂裡,也普遍供奉八大菩薩的慈悲像,其意義更多是如實宣講和展示佛國人物的原貌,使僧俗了解菩薩聖尊的來源,煥起崇敬至誠之情。
本部類裡編入的菩薩,是慈悲像和半忿怒像,其變化身的忿怒像則編入本尊部和護法部了。
十六罗汉
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据经典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关于十六罗汉的雕刻方面,最早的有杭州烟霞洞吴越国吴延爽造十六罗汉,计右璧内部二尊、前部四尊。
左壁十尊。
从以上所述来看,十六罗汉的尊崇是从五代时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地区,并且由十六罗汉而演变成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
由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造成的。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轼得之于儋耳,题了十八首赞(见《东坡文集》后集二○),但未标出罗汉名称。
西藏所传的十八罗汉,是于十六罗汉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这些传说也都是从汉地传去的。
综合以上各说先后发展来看,十八罗汉传说的兴起,并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只是由于画家们在十六罗汉之外加绘了两人而成为习惯,于是引起后人的种种推测和考定。
最初的传说,十八罗汉中第十七既是《法住记》作者庆友尊者,第十八便应是《法住记》译者玄奘法师。
但是后人以未能推定为玄奘而推定为宾头卢,以致重复,结果造成众说不一,难以考定。
由此,十八罗汉的传说因而普遍,自元朝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罗汉像,十六罗汉的传说则不甚通行了。
五百罗汉
由于十六罗汉住世护法的传说,引起汉地佛教徒对于罗汉的深厚崇敬,于是又有五百罗汉的传说。
佛: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
1.三身佛
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
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
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婆娑”为“堪忍”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
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迎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
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
在有的寺院中,过去佛为(释迎牟尼前一任佛)迎叶佛。
右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
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故称未来世佛。
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
“大肚弥勒”名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委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
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口念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这时人们才醒悟其为弥勒的化身。
常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
相传其道场在宁波雪窦山(雪窦寺)。
4.华严三圣华严宗经典《华严经》特别推崇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它又包含多层次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体。
毗卢遮那佛无所不在,整个华藏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伟的显现,一切佛菩萨也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
毗卢遮那佛有两个最亲密助手,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称“华严三圣”。
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对他佛的崇拜。
故有的寺院专门供奉“华严三圣”。
(二)菩萨
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
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
他们又分别组合为“三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四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又称“四大菩萨”)和“五大主”(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
大势至)。
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
手持宝剑(或宝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即佛法)。
手持如意律,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称大行菩萨。
相传其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观世音菩萨——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称观音。
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
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
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还有干手千眼观音,有两种:一种为四十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眼睛,每只手和眼睛有二十五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眼;一种为一面二百五十只手,四面则一千只手,每只手上一只眼睛,为实际的千手千脆。
常见的还有海岛观音,又名渡海观音,此观音普度众生解脱苦海,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菩萨,其右胁侍为龙女菩萨。
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十轮经》),所以称地藏王菩萨。
又因其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
他手持锡杖,或手捧如意球。
相传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大势至菩萨——《观无量寿经》载,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
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
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全称为阿罗汉。
即自觉者。
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
他们永远进入涅梁不再生死轮回,并弘扬佛法。
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还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
1.十六罗汉
据玄奖译《法住记》,释迎牟尼令十六罗汉常住人间普济众生。
2.十八罗汉
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
唐五代时张玄、贯休二和尚,在十六罗汉后加画两个罗汉,而后苏城又作《赞十八罗汉》、《十八罗汉颂》,故宋以后寺院大多供奉十八罗汉。
其中前十六罗汉与“十六罗汉”同;另外两名,说法不一:一说是宾度罗跋罗度图和《法住记》作者庆友;一说是迦叶、军屠钵叹;一说是庆友和《法住记》的译者玄奘,一说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一说是降龙和伏虎;一说是摩耶夫人和弥勒。
3.五百罗汉
一说释迎牟尼涅梁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系第一次结集;后由沙腻色沙王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召集五百罗汉,以世友为
上座,论释经、律、论三藏,这是第四次结集。
一说,释迎牟尼为五百罗汉传道(见《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
一说,《法苑珠林》,《奢弥跋谤佛缘》称:“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重子,今五百罗汉是。
”
(四)护法天神
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
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现代佛教界也有人认为指四个星球),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即我们所居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
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他原为印度乐神,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他原为“天龙八部”中群龙的领袖,“龙”为梵文“蛇”的汉译),或持绳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一手持宝珠(取龙戏珠之意);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他原为印度财神),有时左手握神鼠(传说称,唐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著兵围困,北方天王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大放光明,同时有数百神兵击鼓,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蕃兵大惧,望风而逃)。
明清以来,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将四大天王的兵器作了汉语“双关”式的改造:南方增长天王掌青光宝剑,职风(与“锋”谐音);西方广目天王掌碧玉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掌混元珠伞,职雨;东方持国天王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龙蛇可捋顺)。
至此,四大天王汉化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天王。
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
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佛经称,北俱卢洲人不信佛教)。
相传释迎牟尼涅磐后,帝释天手持七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后乘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舍利,韦驮奋不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
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胃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金刚作,或双手合十将杵摘于肘间(表该寺为十万丛林,接待寺),或以杵柱地(表该寺为非接待寺)。
通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脸朝大雄宝殿。
哼哈二将——在印度原为密迹金刚,是释迎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符)卫队的卫队长。
在中国因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成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即世俗所称“哼哈二将”。
伽蓝神关羽——在古印度伽蓝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
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
传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了伽蓝神(寺院守护神)。
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既是宗教的宣传品,也是帝王权贵的意念所在。
它通过雕刻家之手把犍陀罗和摩揭陀两个地方的造像艺术中国化,虽
然这些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毕竟处于主导地位。
南北朝经历了370余年的动乱和分裂,直至隋代才又完成了重新统一的局面,接着唐王朝又在此基础上把封建社会推向繁荣昌盛的时代。
佛教伴随着370余年的分裂和动乱,作为当时一些人们的精神信仰也逐渐根深蒂固下来。
佛教造像艺术在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速度迅猛发展起来。
不论是铜铸的造像,石制的雕像,泥质的塑像,都把佛的崇高慈祥,菩萨的和善端丽,罗汉的温顺诚恳,天王的威严孔武,力士的强横暴戾刻划得神灵活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之概括,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本质与功能的形象化的表现。
宋代,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的雕塑领域里虽然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禅宗的影响,佛教雕塑的那种神圣性和理想性减弱了,总之被称为“世俗化”的现实性成份则大大增加了。
唐代盛行的“释迦佛”、“菩萨”、“力士”等雕像,已逐步为更加世俗化的罗汉造像所代替,这种更为接近当代人情味的佛教雕塑,对于佛教的传播起着积极作用。
元代的佛教造像有其特定仪轨,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同其它时代的佛教造像,但也明显地显现着不同之处。
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到背光、莲座乃至龛形,无一处不显露着不同的样式与特点,从而显现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
明清时期,伴随着大规模石窟开凿的日渐衰败,寺庙内供奉的佛教造像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更加世俗化,甚至有的完全因袭着前代的样式,或曲意求其真实。
同时由于明清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所以佛教造像在技法处理上,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因此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在面相气韵上表现不出多少特性,但以全体的比例与轮廓的构图,都能达到恰如其份,衣饰与衣纹的表现也运用了很现实的手法,成为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