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的省际迁移模式_集疏格局与市民化路径_徐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格局
2.1 中国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与演化趋势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成果来看,农民依然
是中国流动人口的组成主体,流动人口规模多达 1.53 亿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 63%。其中,由农村 迁至城市、城镇的人口规模分别占流动人口总量的 37%和 15%,也就是说迁入城市的人口是迁入城镇 的 2.5 倍,这充分表明了农民迁移的地域指向。另 外,农村之间迁移规模的份额占到了 10%。城镇居 民的流动规模相对较小,其中由城镇迁至城市的人 口份额最大为 7%,城镇之间的人口迁移份额仅为 3%,而由城镇反向迁入农村的份额低至 1%。与城
11 期
徐珊等:中国流动人口的省际迁移模式、集疏格局与市民化路径
1639
表 1 中国省际流动人口的划分标准与模式
Table 1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and model of inter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镇化;市民化;省际迁移;中国
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6)11-1637-06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革释放了巨量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1],带来了空前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 [2]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流动 人 口 规 模 升 至 2.21 亿 人(不 含 城 市 人 户 分 离 人 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16.42%,已整体上成为人口 流动性社会[3]。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和 浙江省依次为净迁人人口比例最高的 5 个省市,而 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 河南省和湖北省依次排在净迁出人口比例的前 8 位,流动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向东部沿海地区聚 集的空间地理特点,迁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 人口大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流动人口已形成 省内迁移为主、省际迁移为辅的分布特征[4];中国 人口依然将向东部沿海集聚,但增长幅度有所放 缓[5];中西部人口密度较低,土地、空间及其他自然 资源较为丰富,加上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逐步实施,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将逐渐缩小, 人口在中西部部分区域的回归正在加速 。 [6] 流动
科学
36 卷
镇居民流动性相比较,城市居民的人口流动规模 显著较强,且主要是城市之间的居民流动,流动人 口规模高达 5 450 万人,其规模占流动人口总量的 22%,仅次于农民直接迁至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
从流动人口是否跨省迁移角度来看,中国已经 进入省内迁移为主导的模式,农民省内流动占农民 流动总规模的 58%,城镇居民以及城市居民的流动 人口省内份额分别占流动总规模的 77%和 87%,而 且这个比例正在不断增加。以北京为例,2000 年和 2010 年北京市与其他省市区的流动人口省际净迁 移流量关系,2000 年北京市内的人口迁移总量为 161.93 万人,至 2010 年,人口流动量倍增到 320.30 万人。作为直辖市的市内迁移规模都如此迅猛增 长,其他省区的省内迁移主导模式将更为显著。 2.2 基于迁出地和迁入地属性的省际流动人口模式
人口的空间流动与分布格局对中国人口的总体格 局与城镇化进程产生根本性影响[7]。
流动人口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分的劳动 力并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由于长期以来户 籍制度等配套改革的总体设计缺位和实施延滞, 使得中国流动人口仍然面临着就业、就医、定居、 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困难,根本上导致了流动 人口“回流”和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经济社会连锁 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 。 [8,9] 因此,为了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必须加快户 籍制度改革、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10]。流动人口市 民化即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旨在流动人 口与城镇居民均等地享用政府提供的教育、公共 卫生、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 公共服务[11]。保障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各项需求,不 仅需要城镇建设基金,还需要提高城市的支撑和 服务能力,而由此引发的资源消耗与环境问题引 发对流动人口市民化最优空间模式的诉求 。 [12,13]
与模式 III 中的广东、福建相似,是中国流动人口迁 入大省,只是由于小城镇流动人口吸纳能力的差 异导致了模式差异。西藏和新疆一直以来是中国 人力、物力、财力对口支援的重点区域,省际农民 为主导的模式源于政策倾向。模式 VI 由贵州和云 南组成,省内农民迁移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 2.3 基于城市规模的流动人口分布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省际迁移模式、 集疏格局与市民化路径
徐姗 1,2,邓羽 2,3,王开泳 2,3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 100048;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3.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系统回顾了中国流动人口的省际变动与集疏格局,包括总体特征与演化趋势,基于迁出地和迁入地属性差
模式 I 包括了中国沿海三大直辖市以及江苏 省,流动人口的主体由跨省农民工以及省市内部 的城市居民迁移组成。模式 II 的省份是东北的辽 宁和吉林,东部的山东与海南,以及中西部的湖北 和 重 庆 ,流 动 人 口 的 迁 出 迁 入 地 均 在 本 省 市 内 。 模式 III 由广东和福建组成,省际农民迁入规模占 总流动人口的 60%以上,是典型的省际劳务输入 目的地。模式 IV 由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组成,是中 国主要的人口迁出地,故省区内部的流动人口均 源于本省。模式 V 包括了浙江、西藏和新疆,浙江
异的省际流动人口模式以及基于城市规模的流动人口分布特征,采用趋势分析和马尔科夫链方法预测了中国省
Leabharlann Baidu
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趋势,由此提出了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路径与建议如下:① 人口的跨区域流动重塑着
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应审慎而稳妥地推进市民化;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重点
推进省内流动人口的就近市民化;③ 不同地区要制定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地推进市民化进程。
1638
地理
目前,有两亿多流动人口在城镇生活生产。按照 2030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 70%计算,还将有接近 3 亿“增量”流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在流动人口 市民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如何让“存量”流 动人口均等享用基本公共服务,推进符合条件农业 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 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全面梳理中国流动人口 的空间集疏格局和省际模式差异,准确认识中国流 动人口的省际迁移格局与变动态势,从而提出分类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市民化的的政策措施,是推 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2015-12-23;修订日期:2016-03-25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DXB-ZKQN-2016-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78, 71433008)、中国博士后 科学基金(148162)资助。[Foundation: Innovative Think-tank Foundation for Young Scientists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XB-ZKQN-2016-011),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433008, 41371178),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148162) .] 作者简介:徐姗(1987-),江苏常州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景观规划研究。E-mail: xushan@chinasus.org 通讯作者:王开泳,博士,副研究员。E-mail: Wangky@igsnrr.ac.cn
农民、尤其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是中国 流 动 人 口 的 主 体 ,其 次 是 城 际 之 间 的 人 口 流 动 。 但是,由于中国省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 承载力以及政策差异较大,根据各省迁入人口的 城乡属性和迁移范畴,出现了不同的流动人口模式 (表 1)。以城市为主的流动人口模式中,流动人口 常住地为城市的比例高达 65%,而城镇的比例却低 于 20%。其中,结合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城乡属 性与区域范畴,又可将其划分为省际农民和省内城 际并重的流动模式(份额均在 30%~60% 之间),省 内农民和省内城际并重的流动模式(份额均在 30% ~60% 之间)以及省际农民流动模式(份额超过 60%)。在以城市为主、城镇为辅的流动人口模式 中,流动人口常住地为城市的比例则小于 65%,而 城镇的比例就高于 20%,同理可将其细分为省内 农民和省内城际并重的流动模式(份额均在 30%~ 60% 之间),省际农民流动模式(份额超过 60%)以 及省内农民流动模式(份额超过 60%)。
从流动人口的迁入目的地来看,具有显著的 大城市指向(图 1)。根据中国新近颁布的《新型城 镇化》规划中的城镇分类标准,可将城镇分为 500 万以上特大城市、300~500 万大城市、100~300 万大 城市、50~100 万中城市、50 万以下小城市和县城。
图 2 所示,展示了分省各类城镇数量及其流入人口 规模示意图。中国特大城市分别是广东省的广州 市、深圳市、佛山市和东莞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 庆 4 个直辖城市,以及武汉、南京、杭州、沈阳、成都 和西安,共 14 座,数量极少,但迁入人口规模占本省 份额极大。300~500 万大城市(A 类大城市)和 100~ 300 万大城市(B 类大城市)分别有 12 座和 55 座,主 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且有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入 围。与特大城市相似,也存在城市数量少、流动人 口过度集中的问题。中等城市虽有 135 座,但流动 人口吸纳规模有限。数量众多的小城市(417 座) 和县城(1 633 座)的流动人口集聚能力显著不足。
第36卷第 11期 2016 年 11 月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Vol. 36 No. 11 Nov ., 2016
徐姗,邓羽,王开泳.中国流动人口的省际迁移模式、集疏格局与市民化路径[J].地理科学,2016,36(11):1637-1642.[Xu Shan, Deng Yu, Wang Kaiyong.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Model, Spatial pattern and Citizenization Path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11):1637-1642.] doi: 10.13249/j. cnki.sgs.2016.11.005
1 人口空间迁移的数据来源与预测
方法
全国人口第五次和第六次普查数据分别提供 了 2000 年和 2010 年的人口流动情况。全国尺度的 城镇人口与城镇化率的预测来源于联合国人口司 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的预测成果。六普数据中显示 2000~2010 年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人口总数占城 镇人口增加总数的 35%。根据发达国家城镇化的 基本经验,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总数将经历先 增后减的过程。当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时,从农村 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将持续增加;当进入城市化的后 期,即城镇化率达到 80%左右,农业人口和城镇人 口相对稳定,此类流动人口将趋近为零。因此,根 据中国城镇化率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农 村流动人口规模的影响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马 尔科夫链预测省际人口的流动[14],得到对应年份的 省际净流动人口矩阵 。本 [15] 文的研究对象涵盖全 国省级政区,并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V VI
省份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 山东、湖北、海南、重庆、辽宁、吉林 广东、福建 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南、 广西、四川、陕西、甘肃、黑龙江、青海、宁夏 浙江、西藏、新疆 a 贵州、云南
注:a新疆户籍所在地为乡村的比例为 55%,但考虑到其巨量的省际占比(72%),将其归为以省际农民为主导的类别。
区域类型
划分标准
常住地为市的 常住地为镇的 户籍所在地
比例(%)
比例(%) 比例(%)
模式类型
以市为主导
>65
<20
30~60 省际农民、省内城际
30~60 省内农民、省内城际
>60
省际农民
以市为主、
<65
以镇为辅
>20
30~60 省内农民、省内城际
>60
省际农民
>60
省内农民
模式
I II III I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