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文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提出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文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提出策略

昌平区城关小学卢海燕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需要我们在二十分钟高效完成课文教学。那么,怎样提出课文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关键。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以课文题目、重点词句、线索、课后问题为抓手设计核心问题。其次,注重方法的迁移和运用,为学生学习铺路搭桥。另外,还要围绕着课文主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教为学服务。

主题词:核心问题切入点教学实效性

随着“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在昌平区的深入开展,跨越式的先进理念已经深入试验老师的心中,老师们能按照“学文-扩读-打写”三位一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的老师还能活用这一教学模式。一年来,我听了不少试验教师的课,发现老师们虽然掌握了这一教学模式,但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经常超时,挤占了宝贵的扩展阅读和打写的时间。原因是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没有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好核心问题,问题多而碎,面面俱到。因此造成课堂上老师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20分钟的课文学习是面面俱到,弄的师生是紧紧张张,走马观花。10分钟的拓展阅读是洋洋洒洒,漫无边际,也不知学生收获多少。10分钟的打写创作弄的学生连滚带爬,真正完成的寥寥无几。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在课文教学中能起到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创造,有利于理解课文主题的提问。它是“一问抵多问”的主打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找准切入点,设计课文的核心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呢?笔者认为,吃透教材,把握课标,找准重难点,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无定法,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对课文的教学就像行军打仗一样,如果谋划得当,巧妙突破,便势如破竹,轻松占据城池。在教学课文时,如果切入点设计得好,可以带动全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很容易达到,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那么,切入点怎样找,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设计核心问题,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抓题目

我们读任何一篇文章,首先接触到的是题目,题目不仅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常常是课文内容或中心的高度概括,是浓缩的精华。人们常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题目也可以说成是文章的“窗户”。我们往往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把握课文的中心,因此设计核心问题可以从题目入手。

课文题目有的以事件命名:如,《称象》、《小蝌蚪找妈妈》、《放小鸟》等;有的以

事件的结果命名:如,《我们赢了》,《小牛站起来了》等。有的以人名或事物名称命名:如,《王二小》、《小白兔和小灰兔》、《日月潭》、《赵州桥》等;有的以文章中心命名:如,《农业的变化真大》、《红领巾真好》等。不管怎样命名,我们都可通过课文题目透视文章的内容,因此,抓住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引发课文核心的东西。

从题目入手,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看题目,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老师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去找答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教为学服务。

北京版第二册的《放小鸟》是一个以事件为题目的课文。课题仅有三个字,但它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看到课题,可以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放?怎样放?为什么放?)前两个问题很简单,读课文就能知道。“为什么放小鸟?”是课文的重难点,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

人教版第四册的《画风》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质疑:“谁画?怎样画?为什么画?”但它和《放小鸟》不同,在这三个问题中,“怎样画风?”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教学中便可以按照“文中小朋友怎样画风(课文学习)?其他人是怎样画风的(扩展阅读)?你想怎样画风(打写创作)?”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主线清晰、重点突出,使学文、扩读、打写三个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

人教版第四册的《难忘的泼水节》则以“为什么难忘?”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从两点体会“难忘”:找人物表情、动作、心情的句子体会人的高兴、热情、兴奋;抓总理的表情、衣着体会总理的高兴。

二、抓重点词句

很多课文中都有重点句,重点句揭示了课文的中心。课文中还常有一些含蓄深刻,揭示主旨或蕴含丰富的关键句,这是作者思考的结晶,因此,这些重点词句完全可以统领全文,抓住了这样的句子,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点句从而理解课文是学习课文的一个重要抓手。

如:北京版第八册《春天的雨点》讲的是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动人故事。课文通过两件小事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⑴上课时,达丽玛走神了,老师发现后,没有当众批评她,而是课后给她耐心补课。老师沙哑着嗓子,把课重新讲了一遍,又冒雨把达丽玛送回家,而自己却被雨水淋湿。⑵第二天,达丽玛在绵绵细雨中等待老师、接老师一同去学校。教学中,抓住重点句“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也落在达丽玛的心里。”让学生理解,从而感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人教版第二册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让学生理解小白兔的话“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聪明、勤劳。

北京版第四册的《骆驼和羊》则抓住老牛的话:“高有高的长处,矮有矮的长处;高有高的短处,矮有矮的短处。你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在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中,抓重点词语也是我们教学中训练的重点,重点词语抓得准,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走了。”

如:人教版第二册《两只小狮子》一文中,懒狮子说:“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让学生结合上文理解“苦头”。还有狮子妈妈的话:“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活的本领”;“真正”是什么意思?

三、抓线索

线索贯穿整篇文章,它就像是穿糖葫芦的竹签。抓住了线索,也就串联了整篇文章。因此,抓课文线索也是课文教学的一个有力抓手。

(一)抓结构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有些文章的结构相似,我们可以设计整体问题,抓住文章的整体内容,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有明晰的认识,对全文结构有整体的把握,就能高屋建瓴,产生整体感知的意识。

如:北京版第二册的《小动物上体育》写了鸭子、螃蟹、小马和棕熊上体育课时走路的样子。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哪些小动物,它们走路什么样。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然后再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京市21世纪教材二年级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诗歌,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圆圈、喜马拉雅山巅的化石为例,告诉人们大自然也有语言,但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教学此文,想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这样,学生通过读文、看板书,掌握了课文的梗概,在脑子里形成课文的结构框架。再问学生,你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交流时处理每个小节的侧重点。

(二)抓写作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是怎么写的,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感悟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如:北京版第八册的《六个馒头》一文,记叙了家境贫寒的女孩在一次春游中,只买了六个馒头,后来六个馒头也被雨水浸泡。同学们为了不伤害女孩的自尊心,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使女孩快乐地融入到集体中,享受集体的快乐。全文有三条线索:时间的变化;女孩吃馒头的变化;同学们的变化;这三条线索并行,相互融合。教学中,可

四、抓课后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