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摘要:用真诚的微笑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用激励的措施营造竞争的课堂气氛,用美好的情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用平等的态度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微笑;激励;乐趣;平等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要学好语文非下苦工夫不可,但是下苦工夫也并非意味着苦学。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变苦学为乐学。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对激发学生热情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大有好处。
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用真诚的微笑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微笑是人际关系中的一剂良药,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作为语文教师,微笑更是一种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表现。
真诚的微笑,自然清新、质朴无华,是师生情感融洽的粘合剂。
记得我刚从教的时候,担心自己在学生中没有威信,课堂上总是板着脸,同时也容不得学生半点嘻嘻哈哈。
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倒是挺“乖”的,可是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一点儿都不活跃,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终于有一天,在一次晨读课上,班上一个我并不看好的女生偷偷地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上课别老板着脸,我们可怕您了,笑一笑好吗?我们在课后都议论说您笑的样子一定很好看。
同时,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也告诫我:学生喜欢脸带亲切微笑,态度和蔼的老师,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
此后,
在教学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带着真诚的微笑一起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感染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觉得我是可亲可敬的老师和朋友。
我和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微笑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觉。
从此,学生消除了对我的疏远和戒备心理,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融洽起来,自然,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用激励的措施营造竞争的课堂气氛
激励可以有效促发动机,使正确、科学、合理的愿望心理得到强化、巩固,使人的行为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成功与满足。
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措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优化其情绪和效果。
在一次公开课中,我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赏析。
我设计教案时,主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我把本班的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组织组员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去讨论、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讨论后,各组派代表把讨论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然后,每组同学可对其他组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辩论。
这样,全班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都有出头露脸的机会,同时,各组成员也都想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理想地位,为自己的组里增光添彩,所以,大家在课堂下都充分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中,我经常开展各种活动,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如,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才……我班现已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班风。
三、用美好的情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精品。
语文老师如果能在教给学生思想知识的同时,又能带领他们在文艺海洋中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再现美,这必定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感觉到身心愉悦。
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和研讨课文中的美。
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我着重让学生体会感爱文中所描绘生机勃勃的秋景以及作者宽广搏大的胸怀、积极乐观的情绪;教学《故都的秋》,我让学生细细品味其中渲染的清、静、悲凉的意境;教学《山居秋瞑》,让学生欣赏诗中勾画的清新、宁静而又富于生气的雨后山村晚景图……对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师生一起步入美的天堂,其间所获得的美趣和思想感情的陶冶十分理想。
四、用平等的态度,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现在的素质教育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必须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自学结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开辟一块师生平等、民主的空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讲授外,每堂课都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或读后议,或议后读,或练后议,或议后练,学生可独立思考、可集体讨论、可举手发言。
在重、难点的探讨中,在质疑的辩论里,教师要始终注意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
法,以平等的态度同学生一起研讨,释疑解难,正所谓教学相长。
上述四点,就是笔者对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体会。
当然,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教研教改任务也将更加艰巨,如何让语文课活起来,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讨、不断摸索。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