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心理契约研究现状述评_伍定国

国内心理契约研究现状述评_伍定国
国内心理契约研究现状述评_伍定国

的方向走的。政府对出租汽车管制应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将管制的重心转移到质量管制、安全管制上来,要逐步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引导经营者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以质量求效益。当前,出租车行业的改革将围绕服务能力和质量两方面。一方面,从车辆入手,提升出租车出行服务体验,改善乘车环境,提升服务品质,为出租汽车提供综合性服务区,广泛普及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使乘客在出行过程中感受更为舒适、便捷。而另外一方面,从人入手,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乘客的乘坐体验,不仅要尽可能保障驾驶员与乘客双向安全,也要对驾驶人的技能进行一定的培训,实现乘客安全出行。

3结语

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改革正从初步走到深入,既是人民生活出行的更高要求,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这不仅需要国家

层面的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人们理解配合。不管如何,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规范整个行业,在立法允许的范围内为乘客提供最舒适、便捷、安全的服务,实现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元竹.出租汽车改革的根本问题和路径研究[J ].汽车工业研究,

2016(5):30-34.

[2]范程程.交通运输部就《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和《网络

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5(11):97.

[3]张凤林,王利.我国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2(10):99-104.

国内心理契约研究现状述评

伍定国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550001)

[摘

要]本文基于已发表的心理契约文献,对心理契约研究状况与趋势、内容维度、理论基础、类型与特征及相关研究做了

阐述,总结当前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心理契约:破裂;离职倾向;述评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5.052[中图分类号]G912.6;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5-0100-04[收稿日期]2016-12-16

!!!!!!!!!!!!!!!!!!!!!!!!!!!!!!!!!!!!!!!!!!!

0引言技术的发展,推动高科技产品如机器人在组织中的应用,使企业裁员成为常事。企业裁员造成心理契约的破裂或违背,严重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职业观、择业观发生了变化,长时间待在一个职位的现象越来越少,而更倾向于临时性的雇佣关系。因此,员工心理契约日益成为管理研究的主题。企业怎样才能吸引员工、留住员工,组建具有高凝聚力、创新力的团队,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是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检索CNKI 收录的国内心理契约文献,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基础、内容维度、类型与特征等角度进行总结,以分析以往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

究趋势做出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心理契约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是在社会交换和公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

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是心理契约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交换活动的支配,交换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组织员工感觉到自己对组织的付出与从组织中所得到的回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就会觉得与组织之间的雇佣关系是不公平的,从而破坏了与组织之间所形成的心理契约。社会交换对员工心理契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企业给员工提供了恩惠或使其享受到了实际的利益,员工感知到企业已经履行了自己的心理契约,就倾向于对企业做更多贡献;反之,当员工感知自己的心理契约未被企业履行,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心理与行为。第二,社会

中国管理信息化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7年3月第20卷第5期

Mar.,2017Vol .20,No .5

企业管理

交换关系中的“个人”是情感复杂和丰富的行为主体,个人的性格特征会影响员工对于个人-组织交换行为的期望,导致员工会产生不同强弱程度的交换意识。

公平理论来源于亚当斯的《对于公平的理解》,他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和相对报酬的影响。当员工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这是合理的、公平的;如果报酬不合理,会产生不公平感或心理不平衡的现象。

2心理契约内容及维度

2.1心理契约的内容

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

对心理契约内容的真正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知识经济来临背景下雇佣关系的性质发生改变之后。Rousseau对心理契约的研究表明,存在着交易责任和关系责任两种类型的责任。Herriot将心理契约的内容划分为组织责任、员工责任两个类型。组织责任包括培训、公正、需要满足、协商、自由、人性化、理解、环境、公平、福利、安全、薪资十二个方面。员工责任包括忠诚、灵活、敬业、诚实、守时、爱护资产、团结互助七个方面。Rousseau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的内容有至少在单位工作两年,不再到其他单位另找工作,不帮助单位的竞争对手,接受内部的工作调整,接受单位的职位变换,愿意为单位出差,愿意到异地工作,达到所要求的工作要求等十三个方面。

对心理契约内容的探讨,有的学者着重对组织责任的研究,而有的则偏重于员工责任的研究,也有的从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虽然结果各不相同,但这为心理契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2心理契约的维度

心理契约内容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学者分析出来的结果的不一致性。为了对心理契约有个更为概括性的了解,学者进一步对心理契约的维度进行了探讨。对于心理契约的维度,当今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二维、三维及多维结构说。2.2.1二维结构说

Rousseau认为存在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两个维度。Millward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的存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心理契约的潜在因子结构,Kickul利用因素分析对其进行探索和验证,从数据中提取了外在契约和内在契约两个因素。陈加洲运用主成分法分别对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对因子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并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均含有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的结论。2.2.2三维结构说

Rousseau和Tijorimala的实证研究显示,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后两个维度是从二维结构中的关系维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指向事业和工作方面。一个指向人际交往和人际关怀方面。Coyle-Shapiro以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抽取了交易责任、培训责任和关系责任3个因素。李原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心理契约的结构进行了探索,认为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更符合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分别是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发展型责任。

此外,心理契约还存在多维结构说,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多,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基本都采用二维度结构和三维度结构说。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受到地区文化背景、调查对象的影响。

3心理契约类型与特征

Rousseau根据雇员与雇主契期限的长短及绩效要求是否明确,把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型,关系型、平衡型和过渡型4种类。表1列出了四种心理契约类型及其特征。

表1心理契约类型

要求

期限

长久短暂

明确平衡型:高团队承诺、高整合或认同、正进行开发活动、

相互支持、有动力

交易型:明确和确定的契约条款、高流动性、低成员承诺、自

由达成新契约、完全用不着学习、高整合或认同

不明确关系型:高团队承诺、高情感承诺、高整合或认同、稳定变动型:模糊的和不确定的契约条款、高流动性、不稳定

除了对心理契约的类型进行探讨外,学者还深入研究了心理契约的特点。何聪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对民办高职院青年教师管理进行探讨,认为民办高职院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相互性、内隐性、时代性和动态性五个特征。白帅指出,心理

4心理契约的相关研究

4.1心理契约破裂及后果

Rousseau认为,组织有违约、无力兑现和契约双方对承诺或责任的理解不一致是造成心理契约破坏的三大主要原因。至于心理契约的破裂、违背与行为间的联系,学者们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有影响的是Turnley与Feldman的模型。按照Turnley与Feldman的观点,在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后,员工的反应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类:一是离职;二是降低职务内绩效;三是降低职务外绩效;四是出现反社会行为。张太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破裂三个维度均对员工绩效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对管理欺凌的正向影响显著。

理契约破裂及其行为后果的研究,为管理学、心理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理论基础,拓宽了心理契约的研究范围,加深了研究深度,为组织改善与员工关系提供了依据。

4.2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兼并、重组、裁员等现象不断增多,这些做法打破了员工与组织已形成的心理契约,使员工对组织丧失信心,降低了组织的竞争力,这些问题促使学者们从变化了的心理契约入手,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而心理契约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也为我们解决企业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丁瑞的研究发现,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对离职倾向均有负向影响,心理契约履行得越好,则员工离职倾向越低。

心理契约是影响离职倾向的要素之一,探讨心理契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对组织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当前心理契约的研究仍是各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纵观以往对心理契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受到各种条件(诸如被试、方法、地域)的限制,导致心理契约的研究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现列举如下:(1)被试基本来自同一行业的员工和组织,要么金融,要么园林,要么高科技企业,其研究结论不具有推广性。心理契约存在于任何组织的每一位员工,将各类组织的员工作为心理契约调查对象将会大大增加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及推广性。

(2)心理契约存在于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中,以往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大多以盈利性的企业员工为被试,应加大力度对非盈利组织如学校和政府等的研究。

(3)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的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契约的研究及其发展将呈现多学科融合的趋势。

(4)当前的心理契约研究大多停留于表面,没有实地进行调研,实用性较低。员工心理契约对组织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结合组织现状开展心理契约调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是后续研究的必然走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爱芬.心理契约的综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z1):10-

12.

[2]孙计红.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教育与管理[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3.

[3]张媚迪,李富田.心理契约与社会交换、公平理论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9(4):334-335.

[4]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魏峰,李焱,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5):82-89.

[6]陈加州,凌文辁.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437-445.

[7]Denise M Rousseau.New H ire P erceptions of T heir O wn and T heir E m-ployer’s O bligations:A S tudy of P sychological C ontracts[J].Journal of

契约具有主观性、双向性、内隐性、动态性、效能性及时代的特

点。虽然学者对心理契约的特点的表征不同,但其实质内容相

同。详细特征见表2。

表2心理契约的特征

主观性双向性内隐性动态性效能性时代性

心理契约的内容是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

事实本身心理契约是企业和

员工之间形成的双

向交互式关系,它

将员工与企业连接

在一起,它本质上是

员工与组织之间形

成的一种隐性交易

关系

人们不能明确地将

心理契约的内容用

文字进行表述

心理契约没有固定

的模式,它处在一个

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当组织或者员工违

背心理契约时,双

方需要付出承重的

代价

心理契约的内容

因时代不同而有

所不同

企业管理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0,11(5):389-400.

[8]Peter Herriot.The Cont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8(2):151-162.

[9]Rousseau D M ,Tijoriwala S A.What ’s a G ood R eason to C hange ?

Motivated R easoning and S ocial A ccounts in P romoting O rganizational C hange [J ].Journal of A pplied P sychology ,1999,84(4):514-528.[10]Lynnej Millward and Lee J Hopkin.Psychological Contracts ,Organiza-

tional and Job Cmmitment [J ].Journal o 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8,28(16):1530-1556.

[11]Jill Kickul.Broken Promises :Equity Sensitivity as a Moderator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Employe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01,16(2).

[12]陈加州,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J ].心理

学报,2003,35(3):404-410.

[13]何婧.心理契约的研究述评[J ].社会心理科学,2013,28(3);30-

33.

[14]Jackie Coyle-Shapiro.Consequences o 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or

t he E mployment Relationship :A L arge S cale S urvey [J ].Journal o f Management Studies ,2000,37(7):903-930.

[15]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

[16]Rousseau D M.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

ing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s [M ].london :Sage ,1995.[17]何聪.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管理研究——

—以武汉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18]白帅.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河南省A 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问

题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9]沈伊默,袁登华.心理契约破坏研究现状与展望[J ].心理科学进

展,2006(6):912-917.

[20]杨杰,凌文辁,方俐洛.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刍议[J ].暨南学报,

2003,25(2):58-64.

[21]张生太,杨蕊.心理契约破裂:组织承诺与员工绩效[J ].科研管理,

2011,32(12):134-142.

[22]魏峰.心理契约破裂———管理欺凌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研究[J ].管理

科学学报,2015,18(3);52-63.

[23]孙峰.心理契约对私营企业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D ].青岛:中国海

洋大学,2010.

[24]丁瑞.心理契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基于成都四

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25]曹斌.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实证研究———以浙

江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为例[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0.

经济责任制的意义浅谈

王秀兰

(山西中条山集团篦子沟矿业有限公司,山西垣曲043700)

[摘

要]经济责任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只有对其予以全面认识,对其意义予以深入研究,才能够为其更好地发展铺就

道路,才能够让其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够不断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推动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基于此,本文就经济责任制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责任制;经济建设;意义;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5.053[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5-0103-02

[收稿日期]2016-12-16

!!!!!!!!!!!!!!!!!!!!!!!!!!!!!!!!!!!!!!!!!!!

0引言经济责任制是指在国家的指导之下,以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权责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是将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相结合的有效制度。其对于公有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建设有着制度基础性的意义。经济责任制对于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克服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对于全社会的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的实现,对于建立市场经济的有序秩序,对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的发挥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一样,都属于企业的内在

属性。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的输入,更加需要社会责任的担当,只有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够让其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都得到人们和社会的认可。而且,企业能够获得持续性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能够为人们提供重要的生活需要,而这也正是企业责任性的一种表现,是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履行责任本身就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保障。没有社会责任性的企业其发展难以进行,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招来灭顶之灾。就比如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正是因为其社会责任的缺失,才会让其生产存在重要的质量问题,不仅无法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还会成为儿童健康安全的威胁,而也正是因为此,其品牌瞬间崩塌,利润更是无从谈起。第三,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多方面、可持续发展。企业

中国管理信息化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7年3月第20卷第5期

Mar.,2017Vol .20,No .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其中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因此,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各种叛逆个意志控制策略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20世纪90年代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955994.html,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张孝利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要: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对彼此权利和义务的未公开的信念组合。目前关于心理契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的组织责任方面,并发现其内容具有依赖于对象和时代的动态变化。心理契约可从时间和绩效要求两个维度分为四种类型。当前已存在的两个心理契约违背的假设模型,可以从理论上对员工的心理契契约违背过程做出解释。目前,心理契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36-0043-02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最先出自于社会心理学,1960年Argyris将心理契约概念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引入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领域。心理契约是当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进行意思表达,而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现在的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 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书面的、口头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惯例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 心理契约不同于具有文字形式的雇用契约,它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隐含性、主观性、动态性、双向性等。 二、心理契约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资本调查研究

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报告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研究 成员:___ 院系名称:__教育科学学院_________ 专业:__教育学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2012级教育学班________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研究 付余英吴梦雪曾可 摘要:在海南师范大学随机抽取250名学生为被试,运用周丽霞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测量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心理资本各维度与性别、生源地、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在性别和生源地两个变量上并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4个变量上存在差异显著;并且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总体较为积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应对措施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1.1学术方面,心理资本研究日益增多

心理资本的研究源自西方国家,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从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搜索,以“心理资本”为提名或关键词,年限限定为" 2002-2009 ",共搜索到45篇文献,其中涉及学生群体的仅有7篇,2009年的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出现了近10篇关于“心理资本”的论文摘要, 2009年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心理资本的研究热潮,从研究文献的数量上也体现出这一点,2010年共出现123条关于心理资本的文献记录,2011年为109条,可见,心理资本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但是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还有待丰富。 1.2大学生压力加剧,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富足其心理资本势在必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新生力量,其心理素质和潜能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研究必定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3社会要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倍受考验,提升其心理资本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然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途径,比如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非治本之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只有培养大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2.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拓展了心理资本的研究领域。从文献查阅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大多以各类组织的员工为被试,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大学生,大学生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具有其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2.2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而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为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现在的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如何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运用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农业提速发展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著名学者李宏畅与袁娟率先提出来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相结合的发展的几种模式。(一)农业智能模式 当前在很多先进农场里,奶牛的耳朵上都会有一颗非常精致、特别的“耳钉”,即奶牛的电子耳标,这个“耳钉”里蕴藏着这头奶牛区别于其他奶牛的信息。散养在农场里的奶牛,当它悠闲的进入挤奶大厅时,它身上的所有信息就会被感应器所感应,然后被计算机扫描,进入电脑,信息包括它的所有信息:出生日期、最后一次挤奶日期、交配时间等等,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这些都突出体现出了农业智能模式的优越性。 (二)电商模式 淘宝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站在了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顾客所需要的东西当作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将市场划分到最小化,将产品包装减到最轻,而且注重产品特色、模式和内容,把简单的“B2C”模式转化为“B2C2B”,并不断改进产品品质,逐渐实现了电商模式。目前,农村电商逐渐成为巨头们布局的重点。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市场的电商需求远远未被满足,是一个典型的蓝海市场,含金量十足。然而,农村电商市场要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也与农村市场的特性紧密相关,农民购物的便利性与网购信任度是农村市场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产业链模式 一方面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改变了以往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采用一对一模式,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平台,采用批量作业、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的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2009年5月22日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员工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间关系的内在力量。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心理契约是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管理心理契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文献资料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维度,并对其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综述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契约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使企业裁员、组织合并、重组、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成了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的明显降低,心理契约的研究通过探寻组织动力,给许多尚不清楚的组织现象,例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组织与员工关系等问题以强有力的解释。同时,心理契约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在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 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作者:许学梅嵇东海许方维 摘要:回顾了关于激励的定义,不仅包括国内外对激励的一些典型定义,还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激励的看法。在激励定义的基础之上,叙述了国内外的激励研究,不仅包含了激励的理论研究,还囊括了近几年来国内对激励的实证应用研究。并对激励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激励理论;应用研究;研究展望 一、激励的定义 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源于需要,始于动机,引起行为和指向目标这几个程序,具体来说就是员工个体因为自身内在或者外在的需要和动机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需求,随后又由动机支配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个体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活动,借此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一行为刺激和行为强化了其原来的动机,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二、激励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激励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工作丰富化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Hackman和Oldham的工作特性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理论以及亚当斯(1963)的公平理论等。 西方的一些学者在对上述的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Lawel(1970)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金钱只有在具备下列三种条件下才可以激励员工:第一,金钱的数目本身具有诱惑性;第二,员工完成工作后能够得到期望的金钱;第三,员工经过努力提高了工作绩效。Bandura(1977)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后来经过修改成为社会认知理论(1986)。Latham(1986)认为,将实验室里的目标设置与工作中的目标设置结合起来,对员工激励更有效果。Greenberg(1986)提出了组织公平原则,回答了关于如何运用公平理论的问题。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同时,西方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激励的实践应用也一直处于不停的探索之中。经过整理,对激励的实践应用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员工特质与激励的关系应用研究。Tett(2003)研究表明,员工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工作和任务。Dweck(1999)认为,目标倾向是反应员工个体差异的稳定变量,与激励方式显著相关。Wiggins(1996)发现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工作的丰富化,神经质的人对他人及工作环境比较敏感,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喜欢自由度比较大的工作。Day,Schleicher等(2002)认为,具有自我控制人格的人适宜做领导的位子,他们解释认为,因为自我控制者们对他人的期望比较敏感,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可接受性。应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给予其不同的任务,符合各自不同的角色期待是一种很不错的激励措施。第二是关于工作本身特性与激励的研究。西方的学者认为,单调的工作使我们沮丧和委靡不振,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相反丰富化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有利于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国内的激励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励机制得以强化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应用各种激励理论进行广泛地分析与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包括激励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两大部分。 1.激励理论研究。在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上,主要是对国外已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借鉴以及加以改进,以期适合中国的文化情境。张维迎认为,由于激励机制主要取决于产权和所有制结构,因此企业需要给予经理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肖耀国,赵飞(2007)对激励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目前在理论界和实践中较为流行的几种激励理论,分析了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以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建民,王霞(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一、心理契约概念的建立及其发展 自人类社会开始劳动分工起,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对于劳动关系便产生了心理上的约定,这种心理上的约定便是现代心理契约的雏形。在组织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管理者发现仅仅用形式上的契约已不能完全表明雇佣双方的关系:一方面,有些关系是难于用文字或口头准确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形式契约固有的稳定性在面对变化时显得不够灵活。因此现代管理学者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以进一步描述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研究时关注的主体和层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对心理契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关于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概念引入阶段、概念分化阶段、概念拓展阶段。 (一)概念引入阶段(19 世纪60 年代初—80 年代末)。 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最早使用“工作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但他对这一术语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定义。最早给出明确定义的是施恩(E.H..Shein)(1965,1978,1980),他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根据他的定义可将心理契约理解为:心理契约主要包括组织责任(如公平的工资、晋升机会、培训、福利等)以及员工的责任(如忠诚、遵守制度、尽心工资等)。它的这种划分使心理契约的研究更为具体和明确。 之后“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便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对此术语的解释也开始具体和丰富起来。见表1。 以上观点都代表了心理契约定义的早期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位研究者的共同点在于将心理契约看作是雇员与雇主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共同感知,是雇员和组织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主观理解,他们把心理契约界定在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上,这种观点曾长期左右了该领域的研究。 (二)概念分化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中期)。 根据心理契约的早期定义,心理契约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两个主体之间。但是,两个主体经常会产生理解的不一致,这样必然造成心理契约内容的非唯一性,给心理契约的后续研究带来很多的困难,所以到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概念理解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Rousseau学派和“古典学派”之间的学派之争。 Rousseau 学派以Rousseau 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心理契约存在主体是雇员一方,这后来被人们称为狭义的心理契约。古典学派以Herriot 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即理论的存在主体是组织和雇员双方,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这后来被人们称为广义的心理契约。“到目前为止,两种视角的研究同时进行,但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远多于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而且很多属于应用性和实证性的研究”。 (三)概念拓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至今)。 尽管学派之争仍在继续,但在现代研究阶段,不同于这两派观点的研究也开始大量涌现,特别是国内近期出现了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新研究。他们通过对心理契约存在背景和条件的开拓性研究,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并对心理契约的本质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界定,为心理契约自身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见表2。 二、心理契约的结构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在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本质进行争论的同时,也对其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二维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

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 28-3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955994.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955994.html,/10.12677/ap.2016.61004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s and Variable Factors Cross-Layer Zhong Yang1, Yu Zhao1, Yingkui Chen1,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28th, 2015; accepted: Jan. 17th, 2016; published: Jan. 2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95599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urrently, as propell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 systematic study for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the key point for an enterprise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control enterprise of human resource 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concludes and organizes the definition, di-mension and measuring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is paper discusses separately the an-tecedent and the function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from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thods, Variable Factors, Research Review, Prospect 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方法与变量跨层的视角 杨忠1,赵宇1,陈英葵1,2* *通讯作者。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是指人关于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他所期望的某种主观推测或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推测,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作用。从理论分析,任何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上受学生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的双重制 约和调节。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此理论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 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 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 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 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 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 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 略介绍发展趋势。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 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 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 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 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 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 代初。1993 年,国际地图学协会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 立可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 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 同时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

个性化契约研究述评与展望

个性化契约研究述评与展望 杨柳1,贾自欣2 (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2·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干部处,天津300046) 1、摘要 目前,个性化契约已成为雇佣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个性化契约是能够满足现代组织中员工和雇主双方利益的工作安排。本文从概念、测量以及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述评了个性化契约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主要理论 Rousseau(2001)明确指出个性化契约与心理契约既存在本质区别又有所联系。[8]个性化契约指的是员工通过与雇主协商而获得的有别于同事的雇佣安排。它和心理契约的本质区别在于,心理契约反映的是员工对个体和组织之间相互责任和义务的信念,[9]而个性化契约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实际变化,而不是员工的感知。而且,个性化契约是通过员工和雇主的协商而达成的,心理契约则不具有这样的性质。两者的联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个性化契约的内容能构成个体心理契约的一部分。例如,如果在工作群体内做出特殊贡献的员工通过个性化工作安排获得更高的职位,则其他员工可能据此改变对自身和组织之间责任和义务关系的期望或承诺,这些变化构成心理契约的新内容。[4] (2)个性化契约成为员工和组织双方弥补心理契约违背的重要手段。当员工意识到组织未履行义务时,他们可以通过寻求特殊的工作安排来减少心理矛盾,这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对于管理者而言,虽然不能通过正式的奖励制度和发展机制来履行对下属的某些义务,但他们愿意采用个性化契约来进行弥补,以形成对下属的激励。最近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3)心理契约被违背或者个性化契约没有得到合理实施,即契约偏离公平和动态平衡水平,会使组织中的个体主观感觉到契约不公平,从而可能造成相似的负面影响。Rousseau(2005)认为个性化契约会使没有得到它的员工产生不公平感,进而影响这些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工作动机;以往的实证研究则证明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增加员工的退出、呼吁和忽视行为,降低员工的组织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10]。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

你好,同学,你的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方面开题报告老师让你往 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 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 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 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 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 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 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 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 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设计论证

---活页1---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走进葫芦文化 ---------莪山畲族乡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葫芦文化与畲乡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近邻近乡镇在开庙会,庙会上的物品虽说不上昂贵却也应有尽有。路过庙会,一种叫葫芦丝的乐器吸引了我,买一个回家练练,没想到这小小的乐器也被我们学生们瞄上了,很快葫芦丝就走进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天早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见吹练葫芦丝的同学,三五成群,欢歌笑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同学还在想:这样的葫芦丝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呀!我们不是有许多自己种植的葫芦吗? 是呀,说起种植葫芦同学们早就有很深的体会了。近两年少先队一直在组织学生自己回家种植葫芦,出了不少的成果。其中学生制作的葫芦器在校园艺术周上得到了展示,县电视台少儿栏目对此还特别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历史背景:葫芦文化是灿烂畲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葫芦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畲族历史演变过程中早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曾经用它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水瓢、茶壶、竹筒等,也曾经用它制作了许多极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葫芦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显而易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尽情领略祖国灿烂的葫芦文化。 (三)时代背景:把葫芦文化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美不胜收的葫芦世界就是一座民间艺术宝库,21世纪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弘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艺术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浓浓的艺术韵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丰富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畲乡地处山村,这里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每次不是钓鱼跳绳就是打球走棋,葫芦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能在活动中寻找童年的快乐、体验动手的乐趣,享受合作的愉悦。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逐渐地把课程的生态系统直接指向于学生,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2、教师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挖掘葫芦文化课程资源,构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就让我校一线教师有了更大的课程开放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视野都产生变化。他们将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变为一个实践者,一个研究者;他们将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脚步。 3、学校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要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中外大量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一条基于学校特色的道路。葫芦文化是我校自身的一个优势项目,以此为生长点和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 4、社区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为社区不断发展作好准备 小小葫芦为我们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艺术品加工厂应蕴而生,精美的葫芦工艺品给畲乡人民带来了财富,带来了希望。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亲身实践,与葫芦有了不解之缘,长大要把家乡人民的这份共同事业发扬光大是不少学生心中的愿望,学生们的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