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籍设计的探索与意义_吴绮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人们理解、感悟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书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了解知识上,书籍成为人们感官配合和情感联络的工具。如今,电子书籍凭借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点对纸质书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书籍设计者积极寻找改进方法,尝试改变纸质书籍设计以视觉要素为中心的原则,融入以触觉为主的多感官协调和情感沟通的想法。纸张书籍的即触感和纸张的亲近感是电子书籍无法具备的。人们需要电子读物的速度感,更需要纸质书籍的传承感和美感。纸质书籍的创新设计是其在人们心中保持地位的必胜法宝,书籍设计者的探索和坚持是对美和文化的追求。书籍设计者应在时代的发展中坚持对历史的敬仰,改进纸质书籍,让纸质书籍与时俱进。

一、纸张与书籍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早在东汉时期,蔡伦纸就取代了早期的竹简、锦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纸张。纸的出现是书籍得以推广、知识得以传播的基石。人们看到一本书,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设计,然后才会探索书本里的内容。

二、纸质书籍的发展历程

书籍是文字的载体,书籍起初是为了储存信息的需要而存在的。竹简是较早的书籍形式,它能将文字长久记录下来,在设计上只要大小一致就行,没有什么别的讲究。绢帛也是书籍的早期形式之一,它吸墨效果好。绢帛轻便,但因价格昂贵,未能大范围推广。纸张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它轻便、便宜、易携带,于是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

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提高,各种书籍设计开始涌现。为了满足读者的感官需求、迎合读者的情感需求,纸质书籍创新设计势在必行。

三、纸张对书籍的影响

1.纸张的强度

纸张表面强度高,打印时油墨或石墨粉就不会模糊或弄脏空白处,纸张之间也不会因静电起毛导致空白纸出现。此外,纸张强度高,长时间摩擦翻页就不会磨掉字。

2.纸张的吸墨性能

不论选择什么纸张,人们都希望纸张的吸墨性好。写字、画画、打印等对纸张的吸墨性和密度能要求虽然不一样,但呈现在纸张上不模糊、不影响美观是基本要求,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吸墨性能不一的纸张。

3.纸张的弹性

这里的弹性不是像橡胶那样的弹力,而是纸张的形变重塑性。人们会折叠、碾揉纸张,有的纸会变皱甚至破损,但有的不会变化太大,这与纸的软硬强度有关。人们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皱,否则其外貌就会不好看,但有时人们需要纸张发生大的形变,如绘画用的牛皮纸,要营造凹凸、纹理的视觉和手感,如果纸张怎么揉都没有多大的变化,那么就无法实现这种目的了。

4.纸张的平滑度

纸张表面越光滑,纸张质量越好,做工越精细。打印时对纸张的平滑度要求很高,纸张越平滑越容易接触版面,图片、文字才不会分散或不均匀,印刷效果越好。如果没有很平滑的纸张,可以加大印刷力度以获得较佳的印刷效果。

四、纸质书籍触觉设计的突破与意义

1.触觉设计的运用与探索

人们接触一本书,首先获得的是不同的触觉体验,触觉不同是因为纸张材料不同。纸张承载着书籍的内涵,合理的材料选择可使内容和触觉体验融为一体,这也是书籍美感和品位的提升点。触觉体验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它需要设计师在各个方面精心设计,如封面、封底、开本、内文、环衬等环节。为了表现书籍的主题思想,首先,纸张材料要有个性,厚重轻盈、细腻粗糙、刚硬柔美,要根据书籍想要表现的思想利用好纸张的特点;其次,材料之间的配合要和谐,书的风格要统一,不能突发奇想地在中途乱入一笔,破坏读者的阅读欲望,触觉的个性要有品位,而不是简单地求异。

纸质书籍设计的探索与意义

□吴绮虹

摘要:书籍是文字的载体,最开始作为记录文字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不断改变。从甲骨到竹简,从绢帛到纸卷,书籍变得越来越经济实用。封面和封底,环衬和内文,纸质书籍越来越精彩。但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纸质书籍受到电子书籍的冲击。电子读物集视听、玩乐于一身,在平面和立体间自由切换,这使一些设计师开始反思未来纸质书籍设计的发展。传统纸质书籍的文本、图案是通过视觉展现的,其设计侧重将书籍内容通过视觉传递给读者,但当下对书籍的要求是多感官协调。基于此,文章探讨纸质书籍设计的创新和意义。

关键词:纸质书籍材料设计触觉体验性能结构

52

视觉设计ART EDUCATION RESEARCH

在书籍设计中,材料的巧妙运用可以吸引人的眼球、彰显创意,更是展现整体美感的重要方式。要想合理运用材质的特点,设计师不仅要熟悉不同材料触觉的差异性,还要根据书籍内容进行选材上的创新。纸张的触感有很多,如细腻平滑、柔软粗糙、刚劲弹韧等都是纸张给人的原始触感,人们可以变化装帧手法,在封面、封底等各个方面营造人文的触觉体验。如,一些儿童读物的封面图片会有压制的凹凸感,里面会有通过折叠、剪裁形成的镂空立体感,这些设计可以增添更多的阅读性。在掌握纸质材料的特性后,书籍设计者再发挥创造性,书籍的触觉设计就会让人耳目一新。

2.触觉设计的特点与意义

(1)异形结构设计的触觉体验与意义

书籍设计中的触觉体验往往是通过纸张纹理变化实现的,但为了满足当下人们多样的阅读需求,书籍设计者可以打破陈规,对书籍内部和外部进行异形的触觉设计。人们常见的书是方形的,便于储藏和摆放,但现在人们的审美发生了改变,异形结构的书籍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能调节人们的情绪。

符合书籍主旨和内容的异形结构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但是即便创新也有一定的原则。其一,要精准分析读者的心理需求。异形结构存在的意义就是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的改变,书籍设计一定要满足读者的需求,赢得他们的认可和青睐。其二,避免书籍体量和结构的主次颠倒。不能一味地凸显异形,使书籍臃肿而不便携带,甚至不便于人们阅读,这样的设计反而弄巧成拙。其三,要考察、分析不同书籍的内容、风格设定。异形书籍的创新要找到同类无法满足的需求点,实现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2)互动性的触觉体验与意义

书籍最初的目的是记录信息,而如今的书籍是知识的传承者,传播知识,实现编著者与读者的沟通、交流是当下书籍的任务。沟通是双向互动的,互动设计理念的应用是当下书籍设计的趋势。互动离不开触觉的参与,当人们翻开书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与设计者和其他读者之间的互动。

触觉体验的互动性设计需要考虑到感官性、游戏性和操作性。感官性是指需要调动读者的多个感官,不再局限于眼和手,可以包括口、鼻等感官的配合,从而更贴切地理解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游戏性是指阅读过程中有一些游戏环节,这种设计多出现在一些指导性的书籍中。操作性是指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选择阅读方式。以往的书籍必须手动翻页,现在一些书籍通过折叠页码,展开后就不用继续翻转。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新颖的设计。

五、纸质书籍设计的意义

1.纸质书籍给人以感官美

纸质书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视觉、触觉、嗅觉上给予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和冲击。读者往往在被纸质书籍外表吸引的情况下,才产生探究书籍内容的欲望。从视觉上分析,纸张材质、装帧手法不同,书籍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同。有些书籍选用原始质感的纸张,不经剪裁,保留毛边设计,给人一种质朴、大方的视觉感受。即便是普通的印刷纸,若书籍设计者在封面编排、装帧手法等方面精心考虑,同样可以给人较佳的视觉享受。

纸质书籍对于现在盛行的电子书籍最大的优势就是实体触觉感受。雨后窗前,手捧瑶帙,指尖流连在字里行间,那是电子书籍无法比拟的美。对于盲人读者来说,他们对纸质书籍最大的要求就是触觉,那是他们感知的一种重要方式。

纸墨飘香是对纸质书籍的美誉,印刷版书籍可能感受不深,但是手绘的书法、绘画,高超的专业技能在纸墨浓香下更加出神入化。油墨书香给人的愉悦是很多文人墨客的追求。

2.纸质书籍给人以天然美

我们要节约纸张,使书本循环使用,因为纸张是由木材和一些粗纤维植物做成的,是大自然的馈赠。一些纸张上有植物的纤维和纹理,也能闻到木材的味道,无论是否能用肉眼看到,纸张的本质是木材,是天然的。当下,一些书籍设计者主张突出纸张的自然特征,选用纹理清晰的材质,并且装订时并不剪裁纸张,彰显纸张的自然特征,使读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3.纸质书籍给人以境韵美

纸质书籍能给读者营造一种情境,让人沉浸其中。人们将一本纸张偏黄、设计简单的古诗词书籍拿在手中,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能理解词句间的情感表达,能感受到诗人的抱负。当然,这也需要读者具有发现美的能力,加上精心设计的纸质书籍,悠远的古典文化意蕴就营造出来了。还有一些书籍质地厚重、装帧简洁,色调单一、暗淡,给人一种神圣感和庄重感。书籍设计者可通过纸质书籍营造某种意境,这是电子书籍无法实现的。

4.纸质书籍给人以形态美

纸张是由木材等制成的,在温度、湿度、压力等不同外力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一些书籍设计者抓住了纸张的这一特点,实现了纸质书籍形态的多样化。现在,人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很多镂空的、重叠的纸质书籍,它们以多变的外形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一些书卷、画卷利用纸张的延展性和柔韧性,将纸张卷起来,既方便携带,又有一种古朴的诗书气息。形态设计多变的纸质书籍让人爱不释手。

结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纸质书籍设计者要利用纸张的特色,设计出富有美感的纸张,赋予纸质书籍灵魂,让纸质书籍更美,让读者攀登知识殿堂的阶梯更坚不可摧。

参考文献:

[1]周玉基.纸本书籍设计中的纸张美感探究.艺术评论,2007(12).

[2]荣方超.书籍设计与纸本书的未来.新世纪图书馆,2010(4).

[3]周玉基.纸本书籍设计中的纸张美感探究.艺术评论,2007(12).

[4]高平平.“启”“承”“转”“合”——书籍形态的创新探索.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郑芃芃.新兴媒介对书籍设计的影响.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何璐.书籍情感化设计的探索.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与设计学院)

编辑倪昌立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