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变得生活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学习变得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要培养这种学生整体素质,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怎样做才能让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大课堂,使学生不在感觉枯燥,而是认识到语文就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呢?还要从文本出发,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做起。

一、实现语文“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生活在语文课文的产生的时代,体验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首先,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要善于激疑,在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有限的情况下,能品味出文章源于现实生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你现在觉得幸福吗?你认为什么是兴奋?对小女孩来说,她的幸福是什么,这么简单的幸福它是以什么方式得到的?小女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学生在经过一连串的思考后,结合文章产生的社会背景,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确真实的存在过,而且不止一个,这篇童话只是千千

万万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缩影。

其次,让学生亲自体验。例如《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怎样让学生明白安静使用心灵在感受春天呢?最好的方法是请学生自己蒙住眼睛,在没有光明的条件下完成平日自然而且习惯性的简单动作,学生在亲身感受后,就会明白盲童用心感受美好生活。

最后,缩短时空距离。有的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又如,中国的孩子对战争的概念只是简单地理解成打仗,并不会明白战争中的人们心理感受,此时,教师在教有关战争课文时,应事先让学生搜集战争资料,课下交流,对战争现有感性认识,接着,教师再把现代战争对世界的破坏和人们所遭受的灾难通过新闻短片的方式播放,学生内心定是久久不能平静,更加憎恨战争。这样,教师在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学生对文章理解会更深入。而教师

不用过多强调文章中心,学生自己就会体验到和平的珍贵。

二、实现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要想让学生意识到“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建立这样的意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春天来了,学生在作文中会写到:柳树发芽了,桃树开花了等等。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冬天,有很多动物冬眠,就像人睡觉一样。春天一到,他们睡醒了,柳树呢,在冬天停止生长,叫休眠,春天一来,他们也会苏醒,我们睡醒了会睁开眼,柳树也会睁眼,什么是他们的眼?——新生的柳芽,所以我们该怎么写柳树,好像它们也在欢迎春天?学生会把柳芽比喻成柳树的眼睛。以此类推,学生就会领悟到“麦浪”“火烧云”等类似的词语,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经历人们千锤百炼或是妙手偶得后,我们就会触景生情,知识储备就会自然生发。

人们在生活中创造语文很常见。比如,在教综合性学习“歇后语”时,教师可以先讲一讲这种表达方式特点: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

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此时,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歇后语,学生在列举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尝试分类,学生有可能出现困难,教师顺势引导,歇后语的分类,包括谐音,喻事,喻物几种,学生学习兴致会更高。

三、在教学中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是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出示大榕树的视频,再讲清大榕树相当于学校面积的多少,给学生直观的想象,学生就能更加理解榕树到底有多大。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再比如,综合性学习,纠正错别字单元,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某某牌自行车——骑乐无穷”“某某牌糖浆——咳不容缓”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而且也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文字是需要我们尊重的,尊重语言文字,也是尊重我们自己,调动好语言文字,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