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新发展模式

为什么把中国的发展模式要加一个"新"呢?那是中国与其它国家相比,它极为大胆地引进市场力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大胆地吸引外资。1993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吸入国。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外资吸入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吸引了5600多亿美元的外资。仅2003年一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就已经与日本在整个战后期间吸引的外资相差无几。

第二,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日本。我们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大进口国,而日本只是第六大进口国。

第三,中国经济中没有像日本那样多的非市场治理形式。虽然计划经济的惯性导致的行政手段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但是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机制。

第四,中国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大规模的国际生产分工。直到去年为止,建立自主创新机制不是政府政策的着重点。

第五,中国经济中过度竞争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之间经常进行不惜代价的竞争。与此同时,在个别产业,垄断现象又十分严重。

第六,中国在企业治理的层面上与日本有相似之处。尽管各自的制度性安排不同,但是在重视协调轻视监控这一点上很相像。

第七,中国模式为了追求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经常不惜承担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比较

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大胆地引进市场的力量,而不像日本那样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稳定性。为了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不惜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像大规模的职工下岗这种事在日本是很难实现的。

经济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的企业始终没有大量解雇工人,它宁可在经济升级换代方面十分缓慢。中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大不一样的另外一点是参加国际分工的基础。中国参加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全球分工,积极进行加工贸易。200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加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53%左右,这就是说,中国国际贸易的一半以上是在给外国企业加工做零部件,或者进口他们生产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中国在这样一种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承担劳动力密集部分的任务。这与日本模式注重依靠内生的创新机制,发展独立的品牌,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在企业治理的问题上,中国与日本倒是有相似的地方。尤其在国有企业里监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结果是三角债发展得很厉害。中国和日本一样也有所谓“过度竞争”的问题。过度竞争在日本的根本原因是银行和企业的关系特别紧密,在中国则既涉及产权的问题,也涉及政府的政策问题,比方说在90年代初期我们有所谓的“安定团结贷款”,为了预防国有企业出事儿,经常提供贷款以保证这些企业能够继续生存而不管这些企业的财政是否健全。中国新发展主义模式的结果是一个世界工厂的出现。

在对待国际市场的态度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上,日本模式坚决发展本国的品牌,而中国模式则完全是为全球价值链服务,承担劳动密集部分的生产。

在发展新技术的方面,中国更多地依靠引进外资带来的生产技术,而日本注重的则是以独立的知识产权为主的研发发明的技术。

在贸易和GDP 的比例方面,日本在最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30%,中国在2004年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几,由此可见中国模式中GDP 的增长严重地依赖对外贸易。

在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上,中国与日本都是高低并存。日本作为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对外部的资源依赖性很大。但是与此同时日本对资源的利用却十分有效。在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节省能源的政策,日本今天在能源利用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据统计,2004年,中国大概创造了相当于世界GDP 总值的6%,却使用了当年世界钢铁与水泥的1/3.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在重大外部条件变化下的存活率会很不相同。

日本的存活率很高,原因在于它有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即使在80年代中期日元升值以后,外部条件对日本的出口形成了一个特别大的挑战,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日本仍然能靠自己的品牌,在世界上占据着第二出口大国的地位。虽然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经历了十数载的低迷,在21世纪初日本已经依靠制造超薄的大屏幕高分辨率电视、电气混合汽车、再加上数码相机,彻底战胜了这一次发达工业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

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比较

与西方主导的模式相比,中国模式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首先,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连续近30年一个长时期、大跨度的发展,为中国走向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20多年来,世界上70%的脱贫是在中国实现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的业绩,整个世界的扶贫工作将黯然失色。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美国人所说的恐怖主义,而是消除贫困,因为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仍然生活在极其贫困的状态之中,其中8亿人(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在挨饿。就此一点,中国的经验就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第三、不断地试验、不断地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这使中国避免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盲目采用西方模式而带来的困境,也使中国成功地抵御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实际上,仅抵御金融危机这一项,中国模式就值得充分肯定。2005年我曾访问印度尼西亚,危机造成的影响犹在,当地学者告诉我这场危机使印尼过去20年的发展成果付之东流。很难想象如果中国未能抵御住这场危机,将是什么后果。

第四、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这种做法比较接近英国历史上的经验主义传统,英国人相信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判断的相对稳定性,提倡埃德蒙·伯克所说

的“有保留的改革”,并坚持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如果要有生命力,就应该主要从自己的传统中逐渐衍生而来,而不是通过追求某种纯而又纯的理想模式而来。

第五、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中国改革开放大致展现了一个清晰的格局:改革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第一阶段的改革为第二阶段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对中国的政治改革也有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