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经外奇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当阳
【功用】 疏风通络,清头明目。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2、目赤肿痛,鼻炎。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11
当阳
【临床运用】 鼻塞:配散笑穴(《奇穴治疗诀》)。 眩晕:配神聪穴、发际穴、鼻交穴、印堂穴、虎口
穴、拇趾聚毛(《奇穴治疗学》) 风目眶烂:配太阳穴(《针灸集成》)
大家好
1
经络腧穴各论
2
第十六章 奇 经 八 脉
---之经外奇穴
3
经外奇穴
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 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 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 厥阴俞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可见经外奇穴本 身又是经穴发展的来源。
4
经外奇穴
20
太阳
【功用】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
灸。
21
太阳
【临床运用】 1、高血压头痛:太阳、印堂;前额痛加攒竹,额顶
胀痛加百会、四神聪,项强加风池,眩晕欲仆加头维。 2、血管性头痛:太阳(患侧)、太冲(患侧)、合
12
印堂
【定位】 在前额部,当两眉头
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 【取法】
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13
印堂
【功用】 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前头痛
、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 目眩、眼部疾病等。 【刺灸法】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15
印堂
5、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针灸学》,上 海中医学院编)。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 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9、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 、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16
印堂
11、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 、合谷穴(《针灸便用》)。
12、角弓反张痧: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 、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13、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简易针 灸学》)。
17
鱼腰
【定位】 在额部,瞳孔直上
,眉毛中。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 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6
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
1寸处,共4个穴位。 【取法】
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 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 中点(百会穴),在其前后左右各1 寸处取穴。
7
四神聪
【功用】 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
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刺灸法】
18
鱼腰
【功用】镇惊安神,疏风通络。 【主治病症】
1、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 2、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19
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
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取穴】
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 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8、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外伤络破加膈俞、合谷 、太冲
9、青光眼:太阳、风池、印堂、鱼腰;肝火盛加内 关,肾虚加肾俞。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太阳、鱼腰 、球后、睛明、四白、合谷。
23
耳尖
【定位】 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
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
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 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 郭上方的尖端处。
谷(健侧);配穴:风池、率谷。 3、急性结膜炎:太阳、风池、合谷、睛明。 4、电光性眼炎:太阳、攒竹、内迎香。 5、青少年近视眼:太阳、四白、攒行、手三里;风
池、合谷、百会、承泣、球后、睛明。
22
太阳
6、麦粒肿:瞳子髎(双)、太阳(双)、印堂( 双)、合谷(健侧)。
7、眼底出血:太阳、承泣、鱼腰、风池;肝气郁 结加太冲、肝俞;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脾胃
2、麦粒肿:耳尖(点刺出血)、肝俞。 3、失眠:耳尖(点刺出血),根据兼症加耳穴压丸 :阴虚火旺加神门;心慌心跳加神门、心、十二指肠; 肝气不和加胆、肝、皮质下;脾胃失调加脾、胃、十二 指肠。
24
耳尖
【功用】 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病症】 1、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 2、偏正头痛。
【刺灸法】 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5
耳尖
【临床运用】 1、流行性腮腺炎:耳尖(点刺出血)、关冲(点刺
出血)、合谷、颊车、翳风;发热加大椎、曲池,腮腺 部疼痛加外关,咽痛咳嗽加列缺、少商,恶心呕吐加内 关,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加曲泉、三阴交、大敦。
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 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 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 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 疳积、太阳治目赤等。
5
经外奇穴 常用奇穴
四神聪 当阳 印堂 鱼腰 太阳 耳尖 球后 上迎香 内迎香 聚泉 海泉 金津 玉液 翳明 牵正 子宫 夹承浆 安眠 上廉泉 三角灸 定喘 夹脊 胃脘下俞 痞根 百劳 下极俞 巨阙俞 腰眼 十宣 四缝 八邪 大骨空 小骨空 腰痛点 外劳宫 二白 气端 独阴 里内庭 八风 内踝尖 膝眼 鹤顶 百虫窝 外踝尖 阑尾 胆囊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灸。
8
四神聪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
、神经衰弱、精神病、小儿多动症、血管性痴呆、大 脑发育不全等。
配神门、三阴交主治失眠; 配太冲、风池主治头痛、头昏。
9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际上1寸。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 上,入前发际1寸。
14
印堂
【临床运用】源自文库
1、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 (《简易针灸疗法》)。
2、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 《针灸学简编》)。
3、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 《类经图翼》)。
4、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 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针灸大成》)。
当阳
【功用】 疏风通络,清头明目。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2、目赤肿痛,鼻炎。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11
当阳
【临床运用】 鼻塞:配散笑穴(《奇穴治疗诀》)。 眩晕:配神聪穴、发际穴、鼻交穴、印堂穴、虎口
穴、拇趾聚毛(《奇穴治疗学》) 风目眶烂:配太阳穴(《针灸集成》)
大家好
1
经络腧穴各论
2
第十六章 奇 经 八 脉
---之经外奇穴
3
经外奇穴
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 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 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 厥阴俞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可见经外奇穴本 身又是经穴发展的来源。
4
经外奇穴
20
太阳
【功用】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
灸。
21
太阳
【临床运用】 1、高血压头痛:太阳、印堂;前额痛加攒竹,额顶
胀痛加百会、四神聪,项强加风池,眩晕欲仆加头维。 2、血管性头痛:太阳(患侧)、太冲(患侧)、合
12
印堂
【定位】 在前额部,当两眉头
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 【取法】
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13
印堂
【功用】 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前头痛
、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 目眩、眼部疾病等。 【刺灸法】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15
印堂
5、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针灸学》,上 海中医学院编)。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 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9、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 、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16
印堂
11、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 、合谷穴(《针灸便用》)。
12、角弓反张痧: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 、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13、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简易针 灸学》)。
17
鱼腰
【定位】 在额部,瞳孔直上
,眉毛中。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 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6
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
1寸处,共4个穴位。 【取法】
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 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 中点(百会穴),在其前后左右各1 寸处取穴。
7
四神聪
【功用】 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
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刺灸法】
18
鱼腰
【功用】镇惊安神,疏风通络。 【主治病症】
1、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 2、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19
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
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取穴】
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 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8、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外伤络破加膈俞、合谷 、太冲
9、青光眼:太阳、风池、印堂、鱼腰;肝火盛加内 关,肾虚加肾俞。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太阳、鱼腰 、球后、睛明、四白、合谷。
23
耳尖
【定位】 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
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
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 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 郭上方的尖端处。
谷(健侧);配穴:风池、率谷。 3、急性结膜炎:太阳、风池、合谷、睛明。 4、电光性眼炎:太阳、攒竹、内迎香。 5、青少年近视眼:太阳、四白、攒行、手三里;风
池、合谷、百会、承泣、球后、睛明。
22
太阳
6、麦粒肿:瞳子髎(双)、太阳(双)、印堂( 双)、合谷(健侧)。
7、眼底出血:太阳、承泣、鱼腰、风池;肝气郁 结加太冲、肝俞;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脾胃
2、麦粒肿:耳尖(点刺出血)、肝俞。 3、失眠:耳尖(点刺出血),根据兼症加耳穴压丸 :阴虚火旺加神门;心慌心跳加神门、心、十二指肠; 肝气不和加胆、肝、皮质下;脾胃失调加脾、胃、十二 指肠。
24
耳尖
【功用】 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病症】 1、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 2、偏正头痛。
【刺灸法】 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5
耳尖
【临床运用】 1、流行性腮腺炎:耳尖(点刺出血)、关冲(点刺
出血)、合谷、颊车、翳风;发热加大椎、曲池,腮腺 部疼痛加外关,咽痛咳嗽加列缺、少商,恶心呕吐加内 关,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加曲泉、三阴交、大敦。
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 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 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 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 疳积、太阳治目赤等。
5
经外奇穴 常用奇穴
四神聪 当阳 印堂 鱼腰 太阳 耳尖 球后 上迎香 内迎香 聚泉 海泉 金津 玉液 翳明 牵正 子宫 夹承浆 安眠 上廉泉 三角灸 定喘 夹脊 胃脘下俞 痞根 百劳 下极俞 巨阙俞 腰眼 十宣 四缝 八邪 大骨空 小骨空 腰痛点 外劳宫 二白 气端 独阴 里内庭 八风 内踝尖 膝眼 鹤顶 百虫窝 外踝尖 阑尾 胆囊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灸。
8
四神聪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
、神经衰弱、精神病、小儿多动症、血管性痴呆、大 脑发育不全等。
配神门、三阴交主治失眠; 配太冲、风池主治头痛、头昏。
9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际上1寸。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 上,入前发际1寸。
14
印堂
【临床运用】源自文库
1、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 (《简易针灸疗法》)。
2、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 《针灸学简编》)。
3、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 《类经图翼》)。
4、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 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针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