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绒

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叶制成。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简介

艾炷: 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供灸治用。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

艾炷是用手工制成的圆锥形艾绒小团或机器制作的艾炷商品。

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所燃烧的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古代的艾灸,以艾炷灸法为最盛行。关于艾炷的形式古代又分圆锥形艾炷、牛角形艾炷和纺锤形艾炷。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为圆锥形艾炷。

手工制作方法

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左手食指指腹上,用左手及右手的拇、食四指边捏边旋转,令其紧实,捏成上尖下平的三棱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手工制作艾绒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

艾炷器制作方法

艾炷器由艾炷模、压棒、探针3部分组成。艾炷模上铸有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适量的艾绒放入艾炷模的空洞中,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形压棒,直插孔内按压紧实,即成为圆锥形小体,然后用探针从背面的小孔将艾炷捅出来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如无艾炷模子,也可用白铁片或厚纸做成一个圆锥形筒来代替,放入艾团后,可以铅笔头按实,倒出来就可成为很好的艾炷。总之,艾炷越结实越好,这样,在燃烧时火力逐渐加强,透达深部,效果也较大。如果松散,则燃烧不均匀。

藏医火灸法

藏医火灸,帝玛·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诲明示·白晶鉴》和居·米旁的《医学全集》中载:“火

灸种类二十三种之多。”可见藏医火灸种类较多。但粗分则为二大类,即艾灸法与非艾灸法。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是艾灸法,现将各种灸法,简介如下:

1.艾灸法艾灸是在一定的穴位或痛点上面置放艾炷,点燃,用以清除隆病和寒性疾病的一种峻治法。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的特点,是藏医火灸中最常用的一种灸法。

(1)艾叶种类:《晶珠本草》载:“艾草有野艾、草艾和小艾三种。其中野艾冠厚实,呈花形,茎短小;草艾生长于草甸沼泽地带,叶对生,花黄白”。野艾花叶茂盛,做艾炷较好。草艾分大小两种。其中小艾不适于艾灸,大艾生于田梗地头,或种植于家园,枝高叶大,也可用于做艾炷。

(2)艾叶采集时间:医学《后续》中载:“秋季三个月为采艾最佳时期”。每年七、八、九三月的初一至十五日时期艾叶和花朵生长茂盛,无籽,枝叶不宜断残,这时采集为最佳。

(3)艾绒制作方法:将采集的艾叶、花朵晒干后;用木棍槌成绒状(不槌断艾叶),清除杂质及土石等物,再用点燃的等题或后古特奖若枝条轻轻烧烧艾缴并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绒变成墨绿色。之后,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喷洒麝香水,晒干后槌成易燃艾绒,包入纸中搓卷成粗细不等的艾条。根据用处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头尖底圆、易于放置和燃烧的艾炷。

(4)艾炷大小:用于脊椎各穴,以食指尖大小为宜;头部和四肢及前身各穴,以小指尖大小为宜;失血需要封闭脉道者,以扁圆如羊粪粒大小为宜;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以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灸小儿的剑突穴位或其它穴位,以豌豆粒大小为宜。

(5)操作方法:有煮法、烧法、烤法和拟法四种。

煮法:适应于痈疖、痞瘤等症。首先灸痛疖、痞瘤的四周,以封闭脉道,防止肿块扩散。然后,灸肿瘤中央,以破坏肿瘤的巢穴。对于病情较重者,于最佳穴位连灸几壮,一般20次为最好,19次为次,17次为下。

烧法:适用于灰色培根病和黄水病,以及心风病等,灸15次为最佳,13次次之,9次为下。

烤法:适用于隆病、寒性虫症、大小便闭塞或尿频、洞泻不止等症。灸7次为最佳,5次为次,3次为下。

拟法:八岁以下小儿使用拟法,即灸豌豆粒大小一次,使小儿略感惊痛便可。

一般在施灸中,将灼烧成斑痕者称煮法;灼烧起细小水泡者称烧法;不伤及皮肤只灼红皮肤者称烤法;略灼而产生惊痛的称拟法。按火灸种类分类,汉地火灸属煮法;艾灸属烧法;霍尔火灸属烤法;天竺火灸属拟法。按灸位分类,四门穴宜用烤法;下体穴宜用烧法;上体穴宜用煮法;神经或筋腹部位宜用拟法。灸脊椎各穴,只用煮法不用烤法或烧法,以免伤及神经引起瘫痪或脊椎僵直难伸。

此外,产后大出血、泻后抑压风势及筋胆断裂复续等三种情况如果灸量过度则会造成筋胆拘挛、阻断风路、肌肉萎缩等弊端,务必谨慎。

具体操作。患者挺身端坐,在选中穴位上划点作好标记,然后用胶水或大蒜汁将艾炷粘于穴位上,点燃后适当吹气助燃,至艾烟消散、烬火烧及皮肤时用针头拨去火灰,但不要触及皮肤。如果多个穴位同时灸烧,第一灸炷燃至三分之二时点燃第二灸柱,依次循序,要做到前灸火力未散,后灸火力续之,使热力源源不断,这样效果更佳。灸时要求火势均匀、不偏不倚,灸痕四周略起细小水泡,无疼痛感,说明灸法得当。一般所谓烧熟的标志是胸腹部施灸则背部微感疼痛,同样背部施灸胸腹部微疼、恶心。此时,可停止灸烧。有人认为艾炷燃尽发出“杂”的声响,同时灰烬四散者,效果更优。如果患者出现欲吐、头晕等副作用,则要立即停止灸烧。

艾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 艾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艾绒

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叶制成。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简介

艾炷: 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供灸治用。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

艾炷是用手工制成的圆锥形艾绒小团或机器制作的艾炷商品。

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所燃烧的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古代的艾灸,以艾炷灸法为最盛行。关于艾炷的形式古代又分圆锥形艾炷、牛角形艾炷和纺锤形艾炷。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为圆锥形艾炷。

手工制作方法

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左手食指指腹上,用左手及右手的拇、食四指边捏边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