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勇—抗震规范修订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cm/s2)
地震影响 6度 7度 8度 9度
多遇地震
18
35 (55)
70 (110)
140
设防地震
55
100(150)
200(300)
400
罕遇地震
125
220 (310)
400 (510)
620
地震作用-地震影响系数的调整
统计平均反应谱(ATC-63远震)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1 2 3 4 5 6
US36 S755 CQC US05 平均值
55 50 45 40 35 层 数 30 25 20 15 10 5 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Y向剪力
US36 S755 CQC US05 平均值
X向剪力
大跨屋盖建筑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
• 补充了8度(0.30g)的最大适用高度规定; • 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由30m改为 24m,《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62 • 大跨度框架定义为>18m。
表6.1.2
结构类型 高度(m) 框架 结构 框架抗震墙 结构 抗震墙 结构 框架 大跨度框架 高度(m) 框架 抗震墙 高度(m) 剪力墙 高度(m) 部分框 支抗震 墙结构 抗 震 墙 一般部位 加强部位 框支层框架 框架-核 心筒 筒中筒 板柱-抗 震墙结 构 框架 核心筒 外筒 内筒 高度(m)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35 三 二 ≤80 四 ≤80 四 三 二 三 二 三 三 ≤60 四 三 ≤24 四 三 6
0.05 − ζ η2 = 1 + 0.06 + 1.7ζ
0.05 − ζ η2 = 1 + 0.08 + 1.6ζ
GB50011-2001反应谱 阻尼比:0.02 0.035 0.05 0.10 0.20 0.30
2009修订反应谱 2010修订反应谱 阻尼比:0.02 0.035 0.05 0.10 0.20 0.30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罕遇地震特征周期增加0.05s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 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6度 0.04 0.12 0.28 7度 0.08(0.12) 0.23(0.34) 0.50(0.72) 8度 0.16(0.24) 0.45(0.67) 0.90(1.20) 9度 0.32 0.90 1.40
框架结构
1. 2. 3. 除6度外,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甲、乙类建筑不得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提高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调整系数; ───────────────────────────── ─ 强柱弱梁 柱嵌固端弯矩 柱强剪 节点核芯 一级 1.7 (1.4) 1.7 (1.5) 1.5 (1.4) 1.5 (1.35) 二级 1.5 (1.2) 1.5 (1.2) 1.3 (1.2) 1.3 (1.2) 三级 1.3 (1.1) 1.3 (1.1) 1.2 (1.1) 1.2 (1.0) 四级 1.2 (1.0) 1.2 (1.0) 1.1 (1.0) ────────────────────────────── 注:括号内为2001规范的内力调整数据 4. 楼梯间梯段梁、板设计要求; 5. 构造要求:柱最小截面尺寸增加100mm;柱子纵向受力钢筋最小 配筋率增加0.1%;最大轴压比从严0.05;计算体积配箍率时,不 要求扣除箍筋重叠部分。
算例
0.06 0.05 0.04 Sa (g ) 0.03 0.02 0.01 0 0 US223 US232 US361 Mean Value Code
1
2
3 T (sec)
4
5
6
楼层剪力分布
55 50 45 40 35 层 数 30 25 20 15 10 5 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依据我国国情,适当调整提高抗 震设防标准”的原则,加强山区房 屋的抗震设计、补充了钢筋混凝 土、砌体和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措 施、楼梯间计算与构造措施,改 进了隔震和减震设计规定。
修订过程概述
1、2007年1月第一次工作会议,开始全面修订; 2、2008年4月“修订初稿”; 3、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局部修订(2008版):31 条,调整建抗震设防分类、灾区的地震动参数、加强山区 场地、楼梯间等要求,增加强制性条文; 4、2008年8月继续修订工作; 5、2009年5月 “征求意见稿”; 6、2009年8月试设计; 7、2009年11月12~14日“送审稿”,审查会; 8、2010年2月“报批稿”,报批; 9、2010年5月31日发布 编制组成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设计、勘察、研究和 大学共29个单位,51人,
• 适用范围:拱、平面桁架、立体桁架、网 架、网壳、张弦梁和弦支穹顶; • 专门研究:跨度 > 120m, 单元长度 > 300m, 悬挑长度 > 40m; • 地震动输入:多点、多向地震输入; • 竖向地震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作用基本组合; • 结构布置:支座可靠传力、避免内力集中和 扭转效应、整体性、轻型屋盖;
0.006
0.040
关于“地震安评”和规范反应谱
• 适用范围: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 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 规范和“安评”参数差别:αmax,Tg,γ,
η1,η2 ;
• 反应谱应用:小震取规范和“安评”反应谱 计 算,结构底部剪力较大者的楼层水平地震 力进行结构抗震验算;中震、大震的结构 变形(性能)验算,按规范反应谱; • 最小剪力系数:按所采用的反应谱0.2αmax
选波实例
0.14 0.12 0.1 Sa(g) 0.08 0.06 0.04 0.02 0 0 2 4 T (sec) 6 8 10 US184 US185 US186 Mean Value Code
Sa(g) 0.14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0 2 4 T (sec) 6 8 10 US2569(UP) US2570 US2571 Mean Value Code
关于结构时程分析
适用范围:不变 6度区:加速度时程最大值; 数量:3组,取包络值;7组,取平均值; 选波原则:统计意义相符 地震波检验:结构主向,结构底部剪力, 单组65~130 %,平均80~120 % ; • 有效持续时间:Td=结构基本周期的5倍左 右, 起始峰值到结束峰值取记录最大峰值的 10%~15%; • • • • •
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年会 上海 2010.9.11-1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修编内容介绍
王亚勇(yayongwang@sina.com)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北京 10001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沿革
1. 2. 3. 4. 5. 6. 7. 8. 1959年,《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未颁发。 1964年,《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未颁发。 1974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4 (试行) 1978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78 规范》 1989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89规范》 2001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01规 范》 2008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08版》 2010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规 范》
试设计
(1)小开间、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和多孔砖砌 体房屋; (2)多、高层钢结构房屋; (3)大跨屋盖结构:网壳、弦支穹顶、张弦梁; (4)框架结构楼梯间; (5)大底盘顶隔震的双塔塔楼; (6)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
延续89和01规范的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三水准两阶段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地震分区:0.15g和0.30g 设计反应谱:周期延长到6s,不同阻尼比 楼层最小剪力系数强制性要求 概念设计:规则性定义具体化 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要求 砌体结构延性和整体性要求 隔震和消能减震 非结构
Sa(gal)
T(s)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
0.05 − ζ γ = 0.9 + 0.5 + 5ζ 0.05 − ζ γ = 0.9 + 0.3 + 6ζ
直线下降段的斜率调整系数η1:
0.05 − ζ η1 = 0.02 + 8
0.05 − ζ η1 = 0.02 + 4 + 32ζ
阻尼调整系数η2:
β
10
0
1
2
3 T (sec)
4
5
6
β
0
10
0
0
1
2Hale Waihona Puke Baidu
3 T (sec)
4
5
6
Tg=0.65s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类 别 扭转效应明显 或基本周期小 于3.5s 的结构 基本周期大于 5s 的结构 6度 0.008 7度 0.016 (0.024) 0.012 (0.018) 8度 0.032 (0.048) 0.024 (0.032) 9度 0.064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设防烈度 7 >24 三 >60 三 >80 三 >80 三 二 ≤24 三 二 <24 四 三 ≤24 四 ≤24 四 三 二 二 二 二 二 >35 二 二 ≤35 二 二 >35 二 一 二 ≤35 一 一 三 24~80 三 二 24~60 三 二 24~80 >80 二 >80 二 一 一 >60 二 <24 三 二 <24 三 ≤24 三 二 一 一 一 一 一 >35 —— 一 一 一 一 二 24~80 二 一 —— —— >24 二 ≤24 二 一 24~60 二 一 24~80 >80 一 ≤24 二 >60 一 ≤24 二 一 24~60 一 8 >24 一 9 ≤24 一 一 24~50 一
场地类别划分
岩石的剪切波速 或土的等效剪切 波速(m/s) Vs>800 800≥Vs>500 500≥Vse>250 250≥Vse>150 Vse≤150 场地类别
I0
0
I1
II
III
IV
0 <5 <3 <3 ≥5 3~50 3~15 >50 15~80 >80
特征周期 Tg(s)
场地类别 设计地震 分组 I0 0.20 0.25 0.30 I1 0.25 0.30 0.35 II 0.35 0.40 0.45 III 0.45 0.55 0.65 IV 0.65 0.75 0.90
β
10
0
0
1
2
3 T (sec)
4
5
6
β
10
0
0
1
2
3 T (sec)
4
5
6
Tg=0.35s
GB50011-2001反应谱 阻尼比:0.02 0.035 0.05 0.10 0.20 0.30
2009修订反应谱 2010修订反应谱 阻尼比:0.02 0.035 0.05 0.10 0.20 0.30
新增:多层工业厂房、混凝土结 构和钢支撑、钢框架组成的混合 结构、大跨度屋盖建筑、地下建 筑抗震设计及抗震性能化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共14章、59节、12 附录,计630条(含56条强制性)
场地分类和液化判别
• 场地分类:I 类场地分为I0(硬基岩)和I1(软基 岩和坚硬土)两个亚类 • 液化判别:标贯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50011 - 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2010-05-31发布
2010-12-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2010规范的修订
N cr = N 0 [0.9 + 0.1(d s − d w )] 3 ρ c
N cr = N 0 β [ln(1.5 + 0.6d s ) − 0.1d w ] 3 ρ c
• 发震断裂:缩小避让距离(100-400m),在断裂 范围内只允许建造1-2层分散的单体 • 8度(0.30g)和9度时按液性指数判别
抗震墙结构
• • • • 墙肢厚度可按无支长度1/20控制(出平面稳定); 最小分布钢筋直径不小于10; 要求在小震下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 约束边缘构件:扩大到三级抗震墙;按轴压比适当减小配 箍特征值,当轴压比为上限时,仍取0.20,当轴压比为下 限时,取0.12;体积配箍率可计入分布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