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外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为了与明朝的贸易能够顺利进行,捣毁了对马、 壱岐等岛屿上的倭寇老巢,把抓获的倭寇匪首献与明 朝,每次遣使也会把俘获的倭寇带来以表诚意。对此, 明王朝大为赞赏。中日间的往来十分频繁。
后期堪合贸易的特点
日方片面追求在勘合贸易中获得巨利, 违反了《宣德条约》中有关人数和船只 数量的限制 。
日本方面没有像第一期勘合贸易时讨伐 倭寇送交明朝,使明朝借日抑倭的政策 难以奏效。
倭寇对明代海外政策和海外贸易的影响
倭寇使明朝的对外政策几度发生了变化,总的趋势是 走向封闭。也导致了中国从海洋的退缩,使中国在此 之前相对开放的海洋观出现倒退。
倭寇使明朝的对外贸易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局面。 表现为民间贸易的衰落和走私贸易的猖獗。
明代的海外贸易还出现了官方贸易(表现为堪合贸易 和朝贡贸易)的兴盛。
明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与东亚国家的交流—勘合贸易 中国与美洲国家的交流—大帆船贸易 倭寇以及抗倭斗争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明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明清中外文化交流概述
基调----由“输出”为主渐渐变为“输入” 为 主。
对外政策走向封闭,并导致了中国在海洋上的 退缩。
明中叶以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东来, 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嘉靖四十一年(1562)福建成为倭患的中心,戚继光 被调入闽,又获全胜,班师回浙。后倭患再起,明廷 急调俞大猷往剿,任命俞大猷为镇守福建总兵官,以 戚继光为副,领兵剿倭,福建倭患被平定。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广东总兵俞大猷与其他将领先 后击败倭寇于海丰等地,广东倭患也得到解除。东南 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倭寇是中国人和朝鲜人对十三世纪 到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由 日本武士、浪人和奸商组成的、得到日 本封建统治者支持和怂恿的海盗集团的 称谓。
《中国历史大词典》对“倭寇”的解释:
“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十四世纪初,日 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 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 建主组织武士、 浪人到明朝沿海一带走私抢掠,进行 海盗活动。从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永乐 十七年(1419)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 后海防较为平静。嘉靖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 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 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 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但因朝政 腐败而难有成效。嘉靖后期爱国将领戚继光,俞大猷 等在广大军民支持下,先后平定江浙、福建、广东倭 寇海盗,倭患始平。”
16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朱熹注的《四书》以后, “中国热”随之再度兴起,“中国学”也正式登堂入 室成为欧洲的显学。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著作
利玛窦的历史地位---1
利玛窦入华,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西学东渐”使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风气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士大夫中出现了 议、学、传、用西学之风;在西学的影响下, 学术界出现了一股以讲求实行、实证、实用、 实效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一些中国学者开 始整理、发掘湮没已久的中国古代科技遗产, 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输入,出现了协议 “洋务”的端倪。这些正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 耶稣会士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
中国文化影响到墨西哥、秘鲁等地的社 会各阶层。如上层社会的服饰(西属美 洲的一些贵族常以穿中国丝绸的衣服为 荣耀)
中国的工艺品及其制作技艺也流传到美 洲
明清中外文化交流
----明代的倭寇以及抗倭斗争
倭寇以及抗倭斗争
倭一般是指古代对日本的称谓,倭 人就是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日本人。
十九世纪初,墨西哥爆发了独立战争, 阿卡普尔科被焚毁。1813年10月西班牙 国王正式宣布废止马尼拉帆船贸易; 1815年“麦哲伦号”从墨西哥驶回马尼 拉,标志着贸易的结束。
美洲作物传入中国
玉米、番薯、马铃薯、木薯、花生、向 日葵、辣椒、南瓜、番茄、菜豆、菠萝、 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 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 种
“争贡事件”与勘合贸易的终结
嘉靖二年(1523)的“争贡事件”使明政府 彻底断绝了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争贡事 件即为取得商业利益,日本贡使之间发 生内讧。大内氏贡使与细川氏贡使在浙 江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发生了争执,进 而引发了武斗,使许多无辜的中国军民 被杀或被掳,引起朝野震惊。嘉靖皇帝 以此事件为由,断绝了双方的朝贡关系。
有的学者提出,不能因为日本人在其中的人数少而断 定其地位无足轻重。
王直
王直原本是商人,在中日之间奔波贸易。在不 允许进行正常贸易的情况下,违禁下海走私货 物。他们船上往往配有良好的武器,一旦有事 可保护货物人身安全;有时他们也参与杀人越 货。但是,他们也一直在谋求政府谅解,寻求 与之合作,请求政府开放海禁(如1549~1552 年王直曾几次与地方军事长官合作,至少捕获 了两个真正的海盗头子。后被明政府骗捕后处 死。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利玛窦生平
利玛窦(Matthaeus Ricci),号西泰,又号 清泰、西江,被尊称为“泰西儒士”。1552年 10月16日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1577 年参加耶稣会派往印度传教的教团。1578年3 月24日从里斯本乘船往东方,同年9月到达葡 萄牙在东方殖民活动的重要据点印度的果阿, 居留4年。1582年8月抵达澳门,从此在中国传 教、工作、生活。1610年5月11日死于北京, 葬于北京阜成门外二里沟。
一、明代与东亚国家的交流
------海禁与“勘合贸易”
1. 明初的海禁政策
为什么要海禁?-----倭寇
明政府在建立之初,日本正处于南北朝的 分裂内乱时期。大批因失去军职而流亡的南 朝武士,不断侵扰中国辽东和山东一带,对 中国的沿海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 对明朝的统治秩序造成了威胁。
为什么要海禁?-----朝贡贸易不规范
据明史书记载,到明朝朝贡的日本使者许 多是假借朝贡之名,以获得巨利,因此多次被 明朝拒绝,两国之间的贸易并不稳定。倭寇的 骚扰却日益猖獗。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元中四年)胡 惟庸与宁波卫所指挥林贤勾结要借日本势力篡 国谋反事件败露,太祖下令彻底断绝了与日本 的联系,并厉行海禁。
为什么要海禁?-----防范反明余党
这是利玛窦在华传教取得全面收获的时期。
来自百度文库
利玛窦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西学东传
宗教方面,是最早来中国从事传播基督教活动的人 语言方面,用拉丁字典拼音法,编纂一部葡汉字典
《西字奇迹》,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数学方面,最早将近代西方数学传入中国。 天文方面,最先在中国制作西方天文仪器 。 地理学方面,向中国传授有关世界全貌的近代地理知
识。 艺术方面,利玛窦来华还带来了西方的音乐、绘画等
方面的成果,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中学西传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 传的媒介。西方有关中国的知识就是由他们首先传过 去的,这是西方汉学的起源,也是中国学术文化西渐 的开端。
利玛窦是第一个向西方介绍孔子的西洋人,对中国文 化的评价为西方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及时的、适用的、 崭新的素材,被尊为“中学西渐”第一人。
隆庆以后的倭患
隆庆到万历,沿海地区也有倭寇侵扰,但危害 较轻。 明隆庆、万历前期倭寇衰弱的主要是由于嘉靖 年间的抗倭胜利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日本和明 朝两国的情况决定的。江户幕府逐渐推行锁国 政策。到万历末年,倭寇入侵也十分微弱。
“真倭”与“假倭”问题
很多文献中有类似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 (《明 史·日本传》), “然其间倭人不过一二而本国民假著 倭服成党作乱” (朝鲜《世宗实录》。可见所谓的倭寇, 多数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朝鲜人或中国人等冒名 或混杂其间作乱。
(银元大量流入中国一方面满足了明清两代对 白银的需求 ,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商品 货币关系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中国由使用银两 到使用银元的币制改革,对商品经济的扩大和 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推进了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大帆船贸易的衰落
十八世纪末,由于欧美各种政治和经济 因素的作用,贸易进入了衰微阶段
《永乐勘合贸易条约》关于勘合符的规定:
日本十年一贡,每次百人,船只二艘。同时立日字勘 合一百道,底簿二册,本字勘合一百道,底簿二册。 将日字勘合一百道及日、本二字底簿各一册收于礼部, 将本字勘合及日字底簿一册交于日本,将本字底簿一 册交福建布政司收存。凡是从日本开往明朝的贸易船, 每艘都要带勘合一道,由福建布政司核对底册后,护 送到北京,再与礼部存档的勘合及底簿进行核对,如 无勘合,或比对不同,即系伪诈,将受处罚。
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益衰落,尤其到了嘉靖 时期,海防废坏,导致倭患日益严重。
“争贡事件”发生之后,撤消了市舶司,海禁 更加严厉,这也是倭患严重的原因。
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 兼行劫掠。
嘉靖时期的抗倭斗争
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 金华、严州三郡,负责抗倭事宜。浙东的倭患遂告平 息。
明朝前期的倭寇
洪武年间(1368—1398) 明朝国力强盛,防御有方,倭寇并未酿成大祸。
建文至永乐年间(1399—1424) 倭寇劫掠加剧。
宣德元年至正德末年(1426—1521) 日本政府支持商人们大批的以中国沿海为主要 目标进行走私和掠夺 ,倭寇更为激烈 。
嘉靖时的倭寇
----倭寇侵扰中国大陆的高峰时期 倭寇猖獗的原因:
堪合贸易的发展
第一期堪合贸易: 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允许日本以朝贡 形式同明贸易,采取了勘合贸易的形式,订立 了《永乐勘合贸易条约》。永乐九年(1411年) 后,中日勘合贸易中断,直至宣德八年(1433) 才又重新恢复。
第二期堪合贸易: 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 ,中日双方订立了
《宣德条约》,开始了中日间的第二期勘合贸 易。
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
殖民利益的驱动是大帆船贸易兴起和发 展的根本原因
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社会、经济膻变以及 他们与世界的融合,为中国和拉美之间 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与美洲国家交流的主要特点: 间接、分散和以贸易为先导
大帆船贸易的影响:
满足了美洲人民的生活需要 推动了拉美丝绸纺织业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由使用银两到使用银元的币制改革
王直集团(明嘉靖年间最大的倭寇集团之一)雇佣的 “真倭”,实质上等于日本佣兵”
中国海盗冒充倭人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①害怕事 败连累在中国的亲属。②真正的倭人武器锋利,作战 勇敢,私商冒充达到威慑效果。③私商有意制造混乱, 以假乱真,保护自己。④由于当时一些地方官员和抗 倭将领为了冒领战功,虚张声势。
明政府确立了海禁政策,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 防范清剿残余的反明势力。 但初期的海禁并不非常严厉。
禁海令主要是禁止民间贸易,对由官方控 制的海外贸易,即朝贡贸易并没有停止。
中日之间官方的朝贡贸易依然在进行。
2. 永乐---宣德年间的勘合贸易
实行堪合贸易的原因:
日本方面: 1394 年,日本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以武力统一了日
中国与美洲国家文化交流 -----以“大帆船贸易”为中心
太平洋航路的开辟与联系的建立
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殖民扩张,使原本隔 绝的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并通过贸易形式进行文化交流。
大帆船贸易的航路及商品
西班牙(马尼拉为中转站): 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棉 布、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由 西班牙商人用其大帆船把货物运销到墨 西哥的西海岸港口阿卡普尔科;大帆船 在归程时装载美洲的白银回到马尼拉, 西班牙人又以这些白银采购中国商品。 葡萄牙(澳门为中转站)
本,建立幕府政治。义满看到明日贸易极易获得巨利, 为了借助明朝的势力巩固其地位,并通过与明朝的贸 易解决其财政困难,决心恢复对明朝的邦交,愿意应 明政府的要求,奉其正朔,希望以此维持自己政治上 和经济上的优势。
明朝方面:
明成祖认为,断绝与日本的关系并不能有 效杜绝倭患,通过中日间的贸易使日本政府获 得利益,日本政府就会主动抑制倭寇对我边境 的侵扰。
利玛窦主要传教活动的分期
第一时期起于1577年5月利玛窦离开罗马,止于1595年 4月首次北上之前。 这是利玛窦入华创建传教基地时期。
第二时期起于1595年4月利玛窦首次北上,止于1600年 5月第二次北上之前。 这是在华传教产生广泛影响的时期。
第三时期自利玛窦1600年5月第二次进京始,直至1610 年5月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