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创作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创作模式
来源: 视频之家作者:JOJO 日期:2010-01-05 10:07:27 我要评论
伴随3G手机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大范围商用,手机电视逐步成为手机业务中的新宠儿。但是对手机电视内容和节目形态的何去何从,手机电视节目的创作模式如何定位,无疑将会是一个较长的讨论过程。本文从手机电视的发展现状和自身特征出发,探讨关于手机电视的节目形态和创作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 手机电视节目的现状
目前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类:
一是基于蜂窝移动网络以流媒体方式实现。从2004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就先后推出了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手机电视业务,但无论是GPRS还是CDMA都因传输速率太低,而导致帧刷新率低、图像质量差或下载等待时间过长,无法保证视频即时地、清晰地和流畅地播放。移动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双向传输,既有自发送端向客户端的下行信道,为用户提供数据下载,又有客户端返回的上行信道,提供数据上传和为用户发送请求,这是实现交互功能的必要条件。视频点播对用户而言是最理想的,可以“边下载边收看”以流媒体的方式按需收看,但当用户数迅速增加时,就会像在目前Internet的环境下一样产生拥塞,从而影响服务质量,表现为下载时的长时间缓冲等待,播放不流畅等等。因此,为尽量防止拥塞,视频点播业务能够分配给每个流的带宽会很小,图像质量相对较差,分辨率和清晰度得不到保证。
第二种是基于数字无线广播电视网络以广播方式实现的。广播电视网络是单向传输网络,以广播方式传送信号,很难实现互动的功能,手机媒体这一优势没有完全的得到展现。目前采用此方式的有欧洲的DVB-H标准,韩国的S-DMB(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和T-DMB(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以及由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等。基于数字无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手机电视的方式中,带宽的分配不受用户数的影响,每个电视频道分配一个带宽,用户数的增长不会影响收看质量,因此可以提供较高图像质量的、播放速率较稳定的电视信号。
目前,无论是基于移动网络还是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手机电视的技术,均有各自的优劣势。二者是互补的关系,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一个最适合用户需求的运营模式。
二. 手机电视的特点
1.手机屏幕相对较小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看,单位时间内信息量传达的多少是由画面大小决定的。例如电影,巨大的银幕,高分辨率,为展示大场面,大全景,较长的景深提供了良
好的舞台,尤其适合大型史诗题材或者战争题材。丰富的场景能够把画面内的多种运动方式统一调度起来。多角度,多景别,对环境的突出表现可使动作流畅完整而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而如此多的信息量,移植到狭小的手机屏幕上,显然是行不通的。手机狭小的空间不适合表现宏大场面和深远背景,它所能实现的视觉效果是相当有限的。为了保证画面信息能够有效的传递给观众而不被浪费忽略。手机电视节目应该有它独有的视听语言规则,如少用深镜头和全景,多用近景和特写等。
2.手机便携性决定手机电视复杂的收看环境
手机最大的一个优点即是它的便携性,这也就决定了手机电视的收看环境的多样性,收看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光线明暗的多样性。一部电影的长度大约在90分钟左右,电影的收看环境在黑暗、安静的影院内,可保证观众更好的沉浸感。而对于手机电视来说那么长的收看时间和如此苛刻的收看环境显然是不合适的,手机电视节目的形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首先手机电视节目必须短,手机电视的移动性决定了它的收看环境的复杂性—干扰因素多、收视时间支离破碎,凝视小屏幕时间过长眼睛易产生疲劳,再加上资费因素,因此手机电视单个节目内容不宜过长,每个节目最多保持一个到两个的兴奋点,不追求叙事空间的张力、不追求故事人物结构的庞大和精巧、不追求故情节的多层渲染和铺张,而以明快手法为主交代叙事目的。其次由于易受环境光线的影响手机电视节目应该以明亮为主,尽可能避免暗调画面,画面对比度要高。这样保证用户即使在户外明亮的环境下,也可以正常的观看手机电视节目。
3. 强大的交互能力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其强大的交互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它对比电视的一大优势,也正是因为这一区别,手机电视的内容创作也应该有别于通常的电视节目创作。强调更多的互动是弥补手机电视画面小,画质一般,收看环境嘈杂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吸引用户的一大法宝。另外手机电视还可以与网络之间实现跨媒体互动。
三. 手机电视节目的创作模式
既然手机电视有它自己鲜明的特点,那么手机电视节目的创作模式也应该与之相适应。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改编自传统电视节目的创作模式
这种创作模式的特点是:手机电视的节目内容基于传统的影视内容之上,通过重新的编排,剪辑以适合手机的播放,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节目资源丰富,影响力大,收看人群较为广泛。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把数字化列为重点工程项目,进一步推动有线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表明了我国数字平台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所有的数字资源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终端联网获取,而其中的数字视频节目会因接
用手机拍摄,也就应运而生了。这种方式的好处和优势在于:成本低廉、携带方便。手机摄像头比摄像机更能够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并捕捉到其最真实的一面。
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优势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手机拍摄的电影—《新爱的集会》,这是一部电影纪录片,由意大利导演芭芭拉·塞格赫茨执导创作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显示出战后意大利人的性观念。
导演用了两个月时间,怀揣摄像手机,穿梭于酒吧、市场、沙滩等公共场所,对各色人群进行随机采访。结果表明,手机拍摄是个明智的选择。手机俨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它作为拍摄工具,访谈变得容易得多。
在中国这种创作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之中,2005年时,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陈廖宇就向媒体宣布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手机电影诞生,并现场发布了利用索尼爱立信手机拍摄的电影短片《苹果》及其它六部作品。《苹果》长150秒,只有一个镜头,画面稳定,采用同期声,由200万像素手机拍摄、剪辑,没有借助手机以外的任何设备,但视听效果不错。与原来的手机电影几乎都是用常规手段拍摄,通过手机传播、观看不同。目前很多系列的手机都自带简单实用的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在手机上自由编辑采集视频素材。凭借其简单实用的视频编辑软件,实现了手机作为一个电影创作的工具,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全新拍摄电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尝试,人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比DV更容易普及,手机让‘电影创作的草根化’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技术限制,手机摄像存在许多不足,如对光照不足、颜色灰暗的画面表现不够清晰、麦克风的缺失大大降低了声音的传播距离等。这些缺陷导致的结果是,拍摄手法单一,往往以特写镜头为主,画面虽总体比较清晰,但常有一些摇晃。
总结
总而言之,手机电视作为一项发展中的新兴事物,必然有很多的方面有待我们去探索、总结。手机电视的创作模式也会随着数字电视技术、传输技术和手机终端的发展而变化,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有节目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手机电视的发展才可能持久,才可能成长为“主流媒体”,而不会由“新媒体”变为退出竞争舞台的“旧媒体”。B&P
参考资料:
1. David Amselem,《Mobile TV Production-Expectation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2007年
2. 陈强,《手机电视:媒介特性与内容产品设计》,《视听界》, 2006年04期
3. 马炬,《CMMB+TD体现三网融合新高度》,《中国电子报》,2008年7月
4. 童晓渝,《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 张成华,赵国庆.电视:艺术与技术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 胡兴军,向群.手机电视发展状况及障碍 [J] .广播电视信息,2005《中国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