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课时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明确内容(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
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准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利用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主义。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用候课时间和课首3—5分钟,认真背诵下列内容,同桌间相互检查)
1.辨证否定的基本内涵?
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及其要求?
3.如何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菜单设置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如何全面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5.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如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6.改革的含义、根本目的?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对问题的思考)
在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为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比例由8∶1修改为4∶1。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适时修改《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灵活采用括号框架或者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课的知识以网络形式呈现)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独立完成,同位互批,发现问题,交流研讨)
1.既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意味着
A.同一时代的每个人的社会意识都是相同的B.人们的鬼神观念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2.12月4日是法制宣传日。
全国法制宣传日是为适应普法深入发展要求、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而确立的。
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的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这说明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全国道德模范和“双百”人物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境界,犹如钻石,亘古不变,熠熠生辉;犹如太阳,温暖、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双百”英模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
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B.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消极阻遏作用C.革命、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D.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5.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观颠倒,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颠倒的荣辱观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6.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8.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 30多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的改革
①是解放生产力②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就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A.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教学课题:《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习目标】——明确内容(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准确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用候课时间和课首3—5分钟,认真背诵下列内容,同桌间相互检查)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是什么?
3.改革的内涵和根本目的、地位?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菜单设置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
1.什么是人民群众?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对问题的思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
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 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要人民共同参与。
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灵活采用括号框架或者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课的知识以网络形式呈现)【过关窗口】——我来练习(独立完成,同位互批,发现问题,交流研讨)
1.下面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种商品不是人民生产……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3.人民群众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体,这表明人民群众
A.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B.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项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三项伟大创造说明
A.劳动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5.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
A.矛盾分析法 B.“三个代表”C.群众路线 D.民主集中制
6.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其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B.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D.个人利益的满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鲁迅先生说,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下列说法与鲁迅先生观点一致的有
A.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B.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C.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D.大人物心理之动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8.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创立和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林肯避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内部分裂。
因此,有人认为正是这些英雄推动了美国历史的发展。
这种观点错在
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9.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哲学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的中心任务
③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10.“镜子,是光亮的,世界上最亮的镜子,莫过于群众的眼睛。
”这告诉我们
A.客观与主观相符合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D.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第十一课第一课时答案
1.B 2.A 3.D 4.C 5.B 6.C 7.B 8.B 9.A 10.B 11.A
答案:(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比例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2)坚持发展的观点。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保证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
(如回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可)
第十一课第二课时答案
1.C 2.B 3.C 4.C 5.C 6.A 7.D 8.B 9.B 10.D
答案: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