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火灸疗法治疗80例高原尿失禁临床疗效评价

藏医火灸疗法治疗80例高原尿失禁临床疗效评价

雷火炙的作用与禁忌【医学养生常识】

雷火炙的作用与禁忌 文章导读 雷火灸是以经络学为主要原理,通过现代医学的一些方法,配以纯中药制剂, 进行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主要采用一些穴位治疗,通过热效应来来激发疏通经络,使 药物能够达到相应的一些身体的穴位,从而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利窍,疏通经络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 雷火灸的9大功效作用 1.雀啄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对灸处,采用像鸡啄米、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的方法。多 用于泄邪气时,在患部和腧穴上使用。 2.小回旋法: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小回旋转,此种方法可采用顺时针 方向旋转,多用于泻法;若采用反时针方法,多用于补法。 3.螺旋形灸法: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逐渐由小而大,可旋至碗口大,反复使用由 小而大的操作方法,按顺时针螺旋形方法旋转,多用于泻法;若按反时针方向进行螺旋形 反复旋转,多用于补法。 4.横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移动方向,左右摆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5.纵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上下移动火头,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 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6.斜向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条火头斜形移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 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在治疗鼻炎多种疾病时常用。例如:印堂穴移至鼻翼的两侧 迎香穴,必须采用斜向灸法。 7.拉辣式灸法:医者用左手三指平压躯干软组织,向中心线外侧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 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在躯干部医者平压肢体软组织向远端 移动,也必须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每个方 位每次拉动距离不少于10cm,拉动次数为3-5遍为佳。是雷火灸自创新的手法。

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数字标号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50例患者,对实验组患者应用雷火灸治疗和盐酸氢考酮治疗两种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应用盐酸氢考酮治疗方式,并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實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实验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火灸治疗和盐酸氢考酮治疗两种方式在中重度癌性疼痛中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两种方式的联合应用效果更加显著,由此可见,雷火灸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标签: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治疗效果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并且中期患者和晚期患者的疼痛感要相对强烈,这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现阶段临床医学中治疗癌性疼痛的常见方式是药物治疗,而盐酸氢考酮属于药效强度较大的镇痛片,尽管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但是长期服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恶心、头晕、便秘等[1]。为此,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0例,分析了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数字标号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5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患者和女患者的比例为25:25,肺癌患者有15例,乳腺癌患者有5例,胃癌患者有10例,肝癌患者有10例,肠癌患者有10例;对照组男患者和女患者的比例为26:24,肺癌患者有16例,乳腺癌患者有4例,胃癌患者有9例,肝癌患者有9例,肠癌患者有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 1.2 实验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应用雷火灸治疗和盐酸氢考酮治疗两种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应用盐酸氢考酮治疗方式,具体如下。 1.2.1 雷火灸治疗方式 雷火灸治疗方式的应用需要准备以下医学设备和用具:雷火灸药条、恒温炙具、毛巾、酒精灯、打火设备、点火架。医护人员在进行雷火灸治疗时,需要现将药条点燃并放置在点火架上,随后以雷火灸治疗的摆阵规则为准,将药条放置在恒温炙具中准备应用,并将毛巾覆盖在在恒温炙具上,避免药条药效的发挥。

雷火灸课程教材

雷火灸课程教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雷火灸疗法 雷火灸疗法是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本疗法始于《本草纲目》。《针灸大成》认为此法“治闪挫骨间痹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雷火针”灸疗法与“太乙针”灸疗法一样,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作引经药,使其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的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温经通络,流畅气血,祛寒除湿的目的。 第一节概述赵氏雷火灸发展史 一、灸的起源 “灸”就是烧灼的意思。灸疗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进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我国人民在远古的时候,掌握了用火的方法,人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中,可能偶尔不慎被火烧灼,而减轻了某些病痛;或烤灼腹部,缓解了腹部的寒痛及胀满等症状,于是大家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疾病,这样就产生了灸疗。《灵枢·官能》中有“针所不及,灸之所宜”,就说明了灸的疗效作用。最初的用灸材料当然是很简单,比如用树枝等等。 二、灸的发展 在中国的古代,由于灸在治疗疾病中的显着作用,以及用灸材料的方便易寻,灸疗在当时是非常的盛行,用灸的材料以及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用灸的材料发展到一是用某些刺激性中草药物,二是专用燃烧的艾叶或使用了其它的一些药物作为燃烧的材料。从治疗技术的发展来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灸法,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灸疗的专着《曹氏灸方》(已佚),宋代庄绰有《膏肓腧穴灸法》、闻人耆有《备急灸方》、西方子有《明堂灸经》,在明代叶广祚有《采艾编》,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等历史上有影响的灸疗专着。此外,其它的中医文献中有关灸疗的记载是多不胜数。在宋代还出现了专门施灸的医师。从灸的种类来看,分为了火热灸与非火热灸;我们这里只谈火热灸。火热灸中又有悬灸与实按灸,在明代出现的“雷火神针”就是实按灸。它多用于治疗风湿寒痹、闪挫肿痛疾病。它的治疗方法是点燃后用绵纸垫着进行熨灸。这种治疗方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当然,太乙神针也是其中之一)。可见在历史上灸疗是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赵氏雷火灸的创新

16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 一、定义: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雷火灸的药物组成: 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 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 壮,如大火炮形状,外有灸具。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

辐射力很强,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

雷火灸的主要手法

雷火灸的手法 一、主要手法 1.雀啄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对灸处,采用像鸡啄米、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的方法。 多用于泄邪气时,在患部和腧穴上使用。 2.小回旋法: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小回旋转,此种方法可采用顺时针方向旋转,多用于泻法;若采用反时针方法,多用于补法。 3.螺旋形灸法: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逐渐由小而大,可旋至碗口大,反复使用由小而大的操作方法,按顺时针螺旋形方法旋转,多用于泻法;若按反时针方向进行螺旋形反复旋转,多用于补法。 4.横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移动方向,左右摆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5.纵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上下移动火头,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 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6.斜向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条火头斜形移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 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在治疗鼻炎多种疾病时常用。例如:印堂穴移至鼻翼的两侧迎香穴,必须采用斜向灸法。 7.拉辣式灸法:医者用左手三指平压躯干软组织,向中心线外侧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在躯干部医者平压肢体软组织向远端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每个方位每次拉动距离不少于10cm,拉动次数为3-5遍为佳。是雷火灸自创新的手法。 8.泻法:以上的补法超过了半小时,药量增大,渗透加深,就会起到泻法的作用,尤其是超过1小时的温灸法就会变成泻法。 9.摆阵法:用温灸斗:一孔式、两孔式等,根据病情可以摆横阵、竖阵、斜阵、平行阵、丁字阵等。 二、雷火灸的得气、补法与泻法 雷火灸的得气、补泻手法的操作与灸感程度、施灸时间、用药量与距离体表的程度、肌体呈现的红晕来区分。 1.得气:分补法的得气与泻法的得气。 (1)补法得气:距离皮肤3-5cm,施灸时间在5-10分钟,皮肤慢慢地呈现淡红色红晕或肌肉软组织呈现柔软,皮肤温度增加,此为补法得气。 (2)泻法得气:距离皮肤1-2cm,悬灸时间在0.5-1分钟,皮肤再现红晕皮温急剧增加,患者有刺痛感呈现,此为泻法得气。得气后为一壮,必须用手触摸被灸处皮肤,降低皮温后再从新反复施灸。 2.补法:距离皮肤3-5cm,施灸时间在20分钟左右,皮肤始终感觉能承受的温热度,热度又渐向学问组织渗透,缓吹灰,自然地燃烧,为补法。 3.泻法: (1)距离皮肤1cm: A.用雀啄法:固定小旋转法施灸(顺时针),速吹灰,保持火头火红;有雀啄法5、7、 9、11次为一壮(分年龄与患者承受能力决定用几次数业壮),速吹灰,保持火头 红火。 B.固定小旋转灸法:用旋转7、9、11次为一壮(分年龄与承受力决定用几次为一壮, 以降低皮肤的温度,便于再次施灸,反复各灸5、7、9、壮),灸至皮肤发红,学问组织发热为度。

妇产科常见病症的雷火灸技法

妇产科常见病症的雷火灸技法 一、盆腔炎 【适宜症型】:1.血瘀:症见小腹胀痛,两少腹胀满,腰酸背痛,带下赤白相兼,月经紊乱,经色暗血块多,舌紫黯,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2.湿热:有低温,头重目眩,身体困倦,胸闷腹胀,小腹坠胀,带下量多,色黄带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邪毒伤阴:高热低温起伏不定,五心烦热,入夜盗汗,小腹疼痛,腰骶关节酸胀,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操作步骤】: 1、血瘀致病: 1个双孔灸盒纵向摆在小腹(竖阵)或者2个双孔灸盒分别放两边少腹部(斜阵,根据疼痛部位和具体部位摆放),温灸20分钟→骶髂关节部横摆1个双孔灸盒,温灸20分钟→小回旋灸阿是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距离皮肤2-3cm,9次/壮,7壮/穴) ?疗程:1次/天,10天/疗程,每月经周期间灸一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后85%的患者均可治愈或明显好转,根据病情可增加治疗周期。 ?灸语:温灸胞宫前后,可使盆腔内的经脉疏通,温化盆腔内脏器各组织内的血瘀气阻,气行则血行。灸阿是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促进局部脏腑气血调和,气血充足,能促进盆腔内各种脏器经脉充盈,气血流通,催化淤血,瘀散则痛止 2、湿热及邪毒致病 2个双孔灸盒置于带脉(小腹部斜阵),温灸25分钟→小回旋灸法灸关元、气海、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八髎、足十趾冲(距离皮肤1-2cm,9次/壮,7壮/穴位)。 (距离皮肤2cm,9次/壮,7壮/穴位)。 疗程:1次/天,每月经周期之间灸10天/疗程,一般灸1~2月经周期,病情明显好转,愈后停灸。 治疗期间可结合西医消炎针药的应用。 灸语:温灸带脉,泻脏腑邪热,调和脏腑阳阳,使气血调和,下济盆腔,抗击盆腔内的热邪湿毒。 灸关元、气海:疏通任脉湿困,任脉通畅,有助于盆腔内脏器的湿毒排出。灸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八髎、足十趾冲:增强脏腑气血疏通,促使盆腔内邪热排出,进而达到清热解毒、脏腑气血阳阳调和、盆腔内邪热尽出的目标。 二、痛经 【适宜症型】:1.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 2.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 面色青白,舌暗,有瘀斑,苔白或腻,脉沉紧。 3.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 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4.湿热蕴结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经血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 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操作步骤】: ?1.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 小腹横摆一个双孔灸盒(橫阵),温灸20分钟→骶髂关节部横摆1个双孔灸盒(橫阵),温灸10分钟→雀啄法灸关元、气海、曲骨、三阴交(距离皮肤2cm,8次/壮、8壮/穴)。 疗程:月经疼痛期灸,1次/天,灸1~3天。月经后一周再灸10天,为下次月经不痛作治疗,共治疗两个月经周期。 ?灸语:温通胞络,祛寒除湿。灸关元、气海、曲骨、三阴交,加强活血化瘀,胞络气血疏通,通则不痛。

最新 雷火灸治疗盆腔炎的护理体会-精品

雷火灸治疗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配合护理,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盆腔炎性疾病在全球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发展中国家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可高达40%[2]。因长期炎症刺激造成周围组织粘连,西医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往往疗效欠佳。近年来由于中医在治疗和康复慢性疾病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不少学者相继开展了PIDS的护理研究,包括赵氏雷火灸、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在内的综合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于2013年3月~2014年7月,运用赵氏雷火灸治疗PIDS30例,疗效显著。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年龄26~52岁,平均(38.93±7.45)岁,均已婚,其中病程最长20年,最短1周。本组患者均有小腹坠胀隐痛、腰骶酸痛,时有低热,易感疲劳,白带增多,月经异常等相关临床症状,以月经前后或劳累后症状加剧为多。通过询问病史、自诉症状、妇科检查和其他检查符合PIDS的诊断标准[3,4]。 1.2方法 首先对所灸部位进行评估,确定局部皮肤清洁,无皮肤破损、伤口等情况时,方可进行雷火灸。患者至中医治疗室进行治疗,取仰卧位,清洁肚脐,选用双孔雷火灸阵盒摆阵,首先选取神阙、关元、气海穴,竖摆阵盒,上孔对准神阙穴,灸疗20min,随后移动阵盒至阿是穴继续灸疗20min,1次/d,连续7d 为1个疗程。灸疗时双层毛巾覆盖阵盒,以一缕烟雾冒出为宜,患者自觉温热不烫。辨证为虚寒证型者补法温和灸疗,血瘀证型者泄法(适当提高温度)灸疗。治疗后清洁皮肤,并更换衣服,稍作休息,护送患者回病房。嘱患者多饮温开水,防止感冒。 1.3疗效标准 治愈: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B超示宫腔内无积液,包块减小2/3;好转:主要症状减轻,B超示宫腔内积液减少2/3以上,腹部无压痛;无效:主要症状、体征及相应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结果

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操作流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雷火灸 一、定义: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雷火灸的药物组成: 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 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壮,如大火炮形 状,外有灸具。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与一 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 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雷火灸的物理作

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五、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六、操作过程: 雷火灸(悬浮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考核日期:考核组成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