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时空的艺术魅力——评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部分舞剧杂技获奖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特别策划 ]

9

2013年 第4期

一位资深文化人曾经说过,何谓文艺经典之作?就是那些具有“异时、异地”仍然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说,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设立,具有深刻意义。面对着许多年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烈场面,面对着繁花似锦、熙熙攘攘的新作频出,我们的确有必要寻找那些真正能够沉淀下来,被时过境迁之后的历史所充分肯定的东西——或许,其中我们能够发现真正的文化价值。

获得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舞剧,并不多,但是也给我们不少启示。因为当前杂技剧创作中包含了很多的舞蹈元素,我们不妨也把杂技剧作为一并考察的对象,探讨其中的一些成果“因子”。

一、东方之美的经典杰作

舞剧《丝路花雨》,一直是中国舞剧发展历史的奇迹!以历史的眼光,没有任何人能够有任何理由忽略《丝路花雨》的横空出世!

我们当然记得,1979年由甘肃省歌舞剧院首演的《丝路花雨》进京时,所带给人们的惊喜是如此巨大,在那文艺作品尚不多见的年代里,在刚刚结束了“文革”动荡、躯体僵直、思想僵硬的“早春二月”,《丝路花雨》用她温润的“三道弯”征服了所有的观众。舞剧《丝路花雨》在青海甘肃首演,为文革之后大西北的舞蹈舞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丝》剧来到了北京,当即红透都城,好评如潮。很多人面对舞者做出的柔美端庄舞姿,看到那瑰丽的、富于女性美的“S ”型的身体曲线时,内心里竟然装满了深深的感动。那一年,英娘,《丝》剧的女主角,在北京成为街头巷尾的偶像,其热度,绝对不亚于今天的任何大牌明星!

——评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部分舞剧杂技获奖作品

穿越历史时空的艺术魅力

冯双白

该剧在将近三十五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减魅力,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生动故事蕴含博大历史文化主题。该剧的原创者们,刘少雄、张强、朱江、许琪、晏建中等等,一开始就定下了该剧的总基调,即以唐代古丝绸之路上的善恶故事为背景,歌颂那些早已经被世人遗忘的敦煌壁画普通画工,赞美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舞剧的生动故事,是其成功的最基本法宝。尽管今天看上去有些老套,却并不妨碍故事本身的吸引人:唐代的丝绸之路上,画工神笔张救起了困倒在沙漠里的古波斯商人伊努斯,却又被强人抢走了幼女英娘。数年之后,在敦煌市场上,神笔张终于找到自己的爱女,但英娘已经沦为百戏班子的歌舞伎。伊努斯

为感谢神笔张救命之恩,仗义疏财,为英娘赎身,父女得以团聚。在二十七国交易会上,英娘巧妙揭发了欺行霸市的市令之罪行,正义终于得到伸张。毋庸讳言,大漠古道上的恩怨情仇、父女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故事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而故事背后的一些重大文化主题,如敦煌壁画之精品“反弹琵琶伎乐天”,就被安排为英娘在莫高窟中起舞,为其父排解忧闷,而神笔张从女儿的舞姿中得到启发,从而画出了这幅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再如剧中反映的“二十七国交易会”,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被恰当地放置在了戏剧冲突的最高潮。事实证明,一部文艺经典之作,生动的故事、所折射出的人性力量,以及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力量,都是让经典穿越历史时空的重要元素。

其次,舞蹈编排凸显典型文化图像。该剧的成功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其舞剧故事情节曲折复杂,人物形象塑造有一定深度,场面宏大,服装精美而风

[艺术评论]

10

NO.4 of 2013

格鲜明,舞台美术设计气魄宏大,音乐动听富于感染力量,等等。但是,从舞蹈角度说,其最大的贡献是在深入研究敦煌壁画乐舞的基础上,开创了后来被称作“敦煌舞派”的舞种,并由此创作出一种在当时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样式,凸显出一种典型的历史图像。

该剧的编导回忆说,他们反复深入敦煌石窟,反复揣摩当年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吴曼英所精心摹写的120多幅敦煌舞姿白描,终于达到了艺术创新的目标。“我们创作演出了《丝路花雨》,现在来看,《丝路花雨》的舞蹈风格之所以‘新’,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借助于真实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敦煌壁画;二是寻找了敦煌壁画舞姿特有的运动规律S 曲线,……在形成和运用这些舞姿时,手臂,腰胯,大都要经过近似于S 形运动过程。实践说明只有充分运用这一S 曲线的运动过程达到S 曲线的造型时,动作才显得顺畅,风格才显得统一”[1]。《丝》剧在塑造舞剧艺术形象时,特别是描摹那些动人的女性形象时,试验性地运用了这种被称为“敦煌舞蹈”的新舞蹈形式。其主要依据,来自对敦煌石窟壁画、塑像、经卷、绘画的多年观察和研究。鲜明而又突出的“S”形的动作体态,端庄华美的舞姿造型,中国古典女性含蓄而又温婉之美,让中国舞蹈创作和表演者感到十分振奋。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观众在体验过了文革时期的枯燥无味之后,《丝路花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视觉经验;直至今天,这样的优美体态,仍然是中国女性乃至世界各国女性都会尊重的特别之美。

《丝路花雨》在中国当代舞剧史上,有意识地大量运用女性舞蹈形式刻画舞蹈人物形象。主人公英娘在全剧里的独舞多达十段。其中“反弹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不仅有开创性的意义,更是把这种婉转流连、畅动不息之女性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上述女性体态之美,其背后更有一种典型的文化图像含义。当人们使用“优美”、“典雅”、“古朴”、“精致而博大”、“动人而深邃”等等词句形容这出舞剧时,甚至在北京的外国使团也纷纷观看演出并发表赞赏之词时,均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这种文化图像。要知道,这样的情形,

这样高度的评价,有其深刻的背景性的含义,即,在中国舞蹈历史上,它代表着中国舞蹈界对于十年浩劫中舞蹈文化受到禁锢而衰微的强有力抗议!它使中国西部的舞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舞蹈历史上的异域文化当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引人注目,但在文革之后,它显得格外醒目。或许我们可以说,正是端庄雅丽的女性体态之美,及其背后的典型文化图像的极致之美,让《丝》剧获得了穿越时空的巨大历史能量!

其三,不断创新重排积累穿越时代能量。由于受到前苏联舞剧创作的影响,中国当代舞剧曾经长期不能摆脱中国古典舞的结构模式,舞剧的情节进展主要依靠哑剧式的形体动作和手势,舞剧中男性的舞蹈还没有脱离京剧行当的风格。《丝路花雨》也未能在这一点上超越其上。但是,从艺术的角度说,《丝路花雨》在七十年代末就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果。它是在人们经过了大约十几年沉寂后出现的第一部舞剧,给舞剧在中华大地上的复苏显现了第一抹春天的绿色。

《丝路花雨》不仅造成了20世纪80年代人人争说《丝路花雨》的轰动局面,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记录。据不完全统计,该剧至今演出将近2000场,经过了2004年重排和2008年修排两次大的修改研磨,其间小的加工修改更是不计其数。一个已经获得成功的经典作品,还要经过反复的重新排练演出,这是一条独特而具有示范意义的艺术创作道路:成功——再修改——再成功——再加工——新成功!《丝路花雨》不仅仅是新中国舞蹈巨大变迁历史的一个启示,不仅仅是一部带来整个古代乐舞文化复兴的好舞剧,更是一部对于新中国舞剧艺术做出杰出贡献的经典舞剧。

二、人性力量的时代呼唤

兰州歌舞剧院舞剧《大梦敦煌》2000年4月24日首演于北京中国剧院,截止到2012年,演出已经整整12年。从甘肃方面获悉,自首演至今,《大梦敦煌》已在全国40多个城市和6个国家精彩上演,累计演出近1000场,票房收入超过一亿元!该剧被公认为中国舞剧“多演出、多产出”的成功之作,由此入选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剧目,有趣的是,它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