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隔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概述
(3)混合控制(Hybrid Control)
被动控制器 外荷载 (风、地震等) 被动控制力 结构 主动控制力 主动控制器 图 1-3 混合控制的工作原理 检测元件 反应
混合控制是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同时施加在 同一结构上的结构振动控制形式。 从其元素所起作用的相对大小来看,有两种组 合方式: • 一种是主从组合方式,即以某一控制为主控制部件, 其他部件通过主要部件实现对结构的控制。 • 另一种是并列组合方式,即两种控制各自独立工作, 对结构实施校正作用。
§6.1 概述
结构控制的概念:
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如隔震垫 等)、或某种机构(如消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 节点、消能器等)、或某种子结构(如调频质量等)、 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输入)、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 性,使工程结构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其结构的 动力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得到合理的控制, 从而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仪器设备、装修等 的安全或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
(3)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传统抗震方法采用的是延性结构体系,允许结构部 件在强震时发生比较大的塑性变形,以消耗地震能量, 减轻地震反应,这种方法对于某些不容许在地震中出现 破坏的结构、或内部有贵重装饰、重要设备仪器的结构 是不适用的。
§6.1 概述
传统抗震方法存在的问题:
(4)施工难度大 结构构件和节点的钢筋配置过密,9度区甚至无法 排布。 (5)建筑物的高度受到限制等。 为克服传统抗震方法的缺陷,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简称“结构控制”)逐渐发展起来。 结构控制的概念:通过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 控制机构与结构共同承受振动作用,以调谐和减轻结 构的振动反应,使它在外界干扰作用下的各项反应值 被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隔震橡胶支座:普通型(无铅型GZP)、有铅型 (GZY)两种。
6.2.3 基础隔震装置 通常使用的橡胶支座,水平刚度是竖向刚度的 1%左右,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变形特征。 小变形时:其刚度很大,这对建筑结构的抗风性 能有利。 大变形时:橡胶的剪切刚度可下降至初始刚度的 1/5~1/4,这就会进一步降低结构频 率,减少结构反应。 当橡胶剪应变超过50%以后:刚度又逐渐有所回升, 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对防止建筑的过量 位移有好处。
6.2.3 基础隔震装置
隔震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在天然橡胶中加入石墨也可 以大幅增加阻尼。
钢板叠层 橡胶支座
钢板叠层橡胶支座由橡胶片和薄钢板叠合而成
6.2.3 基础隔震装置
隔震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橡胶隔震支座剖面
安装完成的橡胶隔震支座
1994年1月17日,美国圣菲尔南多发生洛杉矶地震,震级M=6.7,直下 型地震,死亡56人,伤7300人,损失很大。 震中附近有两座医院,一座为隔震结构,另一座为抗震结构。 南 加 州 大 学 医 院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eaching Hospital)是橡胶支座隔震系统,这栋八层医院基础加速度为 0.49g,而顶 层加速度只有0.21g, 加速度折减系数为1.8。而抗震结构橄榄景医院(The Olive View Hospital)的底层加速度为 0.82g,而顶层加速度为2.31g, 加速 度放大系数为2.8,由此可见橡胶支座隔震系统的优越性。
§6.1 概述
(3)混合控制(Hybrid Control)
目前,较为典型的几种混合控制装置有: AMD与TMD相组合, AMD与TLD相组合, 主动控制与基础隔震相组合, 主动控制与耗能减振相组合, HMS(液压-质量振动控制系统)与AMD相 组合等。
§6.1 概述
结构消能减震建筑的特点: 1. 消能减震装置可同时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 的地震作用,适用范围较广,结构类型和高 度均不受限制; 2. 消能减震装置应使结构具有足够的附加阻尼, 以满足罕遇地震下预期的结构位移要求; 3. 由于消能减震结构不改变结构的基本型式, 除消能部件和相关部件外,结构设计仍可按 照《规范》对相应结构类型的要求执行。
6.2.3 基础隔震装置
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天然夹层橡胶支座、铅芯橡 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等 。
天然夹层隔震橡胶支座 天然夹层橡胶支座具有较 大的竖向刚度,承受建筑物的 重量时竖向变形小,而水平刚 度较小,且线性性能好。 由于天然夹层橡胶支座的阻尼很小,不具备足够 的耗能能力,所以在结构使用中一般同其它阻尼器或 耗能设备联合使用。
§6.1 概述
消能减震技术的优越性: 1、安全性: 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在强震中能率先消耗的 地震能量,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并保护主体 结构和构件免遭破坏,确保结构的安全。 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比传统结构降低 40%—60%。 2、 经济性: 消能减震结构可以减少剪力墙的设置,减少 结构断面和配筋,可节约造价5%—10%。若用于 旧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则可节约造价10%—60%。 3、技术合理性: 结构越高、越柔,消能减震效果越显著

kp
ke
uy
位移
6.2.3 基础隔震装置 橡胶支座隔震装置的设计的关键是合理确定隔 震支座承受的应力。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隔震层各橡胶隔震 支座,考虑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组合的竖向平均压应 力设计值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不宜出现拉应力。
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 建筑类别 甲类建筑 乙类建筑 平均压应力 10 12 (Mpa) 丙类建筑 15
目前,结构隔震技术已基本进入实用阶段,但减震与制振 技术,尚处于研究、探索并部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时期。
源自文库
§6.1 概述
结构控制可分四类:
(1)被动控制(Passive Control) :不需要外 部提供能源。 上部减震:如调频质量阻尼器、耗能装置等; 基础减震:即基础隔震。 (2)主动控制(Active Control):需要外部提 供能源; (3)半主动控制(Semi—Active Control) :仅 需少量外部能源; (4)混合控制(Hybrid Control):以上几种控 制类型的组合。
6.2.3 基础隔震装置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由新西 兰的ROBINSON及其公司最早研 制开发,以后在中国、日本、 美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得到了 较大的发展与应用。
因为铅芯橡胶支座不但具有较理想的竖向 刚度,而且本身具有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故 铅芯橡胶支座在结构使用中受到广泛欢迎。
6.2.3 基础隔震装置
下图分别是世界上第一栋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 (The William Clayton Building, New Zealand )和世界上 使用铅芯橡胶支座中基底面积最大的建筑(日本)。
日本1997年度评定的隔震建筑中,采用铅芯橡胶支座 隔震房屋占总数的40%,美国在1985年以后兴建的隔震房 屋中,完全或部分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隔震房屋占总数的 60.7%,我国在已建成的隔震房屋中,完全或部分采用铅芯 橡胶支座的隔震房屋占总数的60%。
(2)建筑费用和成本大幅度增加 传统方法是在设计时提高材料强度、加大构件 (结构)刚度,其结果是断面越大,刚度越大,使用 面积减少,建筑物自重增大,地震作用亦随之增大。
§6.1 概述
传统抗震方法存在的问题:
(1)结构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传统抗震方法以既定的“设防烈度”作为设计依据,由于 地震的随机性,建筑结构的破损程度及倒塌的可能性难以控制, 当发生突发性超烈度地震时,房屋可能会严重破坏。 (2)建筑费用和成本大幅度增加 传统方法是在设计时提高材料强度、加大构件(结构)刚 度,其结果是断面越大,刚度越大,使用面积减少,建筑物自 重增大,地震作用亦随之增大。
§6.2 结构隔震设计 结构隔震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6.2.1 基底隔震概念 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设置隔震消能装置, 使之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顶面分开,限制地震动向 结构物传递。
6.2.2 基础隔震特性 为达到明显减 震效果,通常基础 隔震系统需具备以 下四种特性:
(1)承载特性:具有足 够的竖向强度和刚 度以支撑上部结构 的重量;
注:1. 对需验算倾覆的结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 应;2. 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应包括竖向 地震作用效应。
6.2.3 基础隔震装置 隔震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水平位移, 应符合下列要求:
u i u i
ui iu c
6.2.3 基础隔震装置
§6.1 概述
传统抗震方法存在的问题:
(1)结构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传统抗震方法以既定的“设防烈度”作为设 计依据,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建筑结构的破损程 度及倒塌的可能性难以控制,当发生突发性超烈 度地震时,房屋可能会严重破坏。
§6.1 概述
传统抗震方法存在的问题:
(1)结构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传统抗震方法以既定的“设防烈度”作为设计依据,由于 地震的随机性,建筑结构的破损程度及倒塌的可能性难以控制, 当发生突发性超烈度地震时,房屋可能会严重破坏。
§6.1 概述 (1)被动控制(Passive Control)
外荷载 (风、地震等) 结 构 被动控制装置 图1-1 被动控制的工作原理 反应
① 隔震:在建筑物适当部位设置隔震装置,切断或 削弱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并提供适当的 阻尼,从而使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大降低,耗 能能力加强。 如叠层橡胶垫支座、高阻尼橡胶 垫支座、滑移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装置等。
6.2.3 基础隔震装置 • 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器和复位装置组成。 • 隔震器的作用:支承上部结构全部质量,延长结构 自振周期,同时具有经历较大变形的能力。 • 阻尼器的作用:消耗地震能量,抑制结构可能发生 的过大位移。 • 复位装置的作用:提高隔震系统早期刚度,使结构 在微震或风载作用下,能够具有和普通结构相同的 安全性。 • 目前应用最多的隔震装置为隔震橡胶支座。此外: 滚珠隔震装置 、滑动支座隔震、摇摆隔震支座等, 应用少。
(2)隔震特性: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风载和小震 作用下,体系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的 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较小,结构为柔性 隔震结构体系;
6.2.2 基础隔震特性 为达到明显减 震效果,通常基础 隔震系统需具备以 下四种特性:
(3)复位特性:地震后 ,上部结构能回复 到初始状态,满足 正常的使用要求。
(4)耗能特性:隔震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阻尼,地震时 能耗散足够的能量,从而降低上部结构所吸收的地 震能量。
6.2.2 基础隔震特性 基底隔震的适用范 围: 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 分布比较均匀的多 层和中高层结构。 大量试验研究工作表明:合理的结构隔震设计一 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从 而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破坏,提高结构物的地 震安全性。
第六章 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
§6.1 概述
抗震设计: 依靠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御地震 作用,吸收地震能量。立足于“抗”,是 一种消极设计方法。
1)刚性结构体系 地震作用太大,结构像碉堡,材料浪费严重 2)柔性结构体系 可以避免共振,地震作用小,但结构水平位移过 大,影响正常使用。 3)延性结构 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前提下,具有足够的刚度、变 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6.1 概述
② 结构自控:通过在结构中优选耗能材料和 耗能杆件,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达到耗能减振 的目的。 常见的有: 竖向通缝SW(剪力墙)、周边缝SW、 双功能连梁、带抗震连梁的SW、 顶层为刚性连梁的SW、偏交支撑、 梁端设塑性铰的框架、悬挂式结构、 底层设消能缝的砖混结构。
§6.1 概述
③ 结构附加装置控制:在结构的适当位置安放耗能 减振装置,以达到耗能减振的目的。 主要有: 各种耗能支撑、预应力摩擦墙、 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 调频质量阻尼器(TMD)、 调频液体阻尼器(TLD)、 粘滞流体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等等。
§6.1 概述
(2)主动控制(Active Control) 指有外加能源的控制,其工作原理为:
外荷载 (风、地震等) 结 构 控制力 控制器 检测元件 反应
常见的类型有:图1-2 主动控制的工作原理 主动调频质量阻尼器(Active Tuned Mass Damper, 简称AMD); 主动支撑系统(Active Brace); 主动拉索控制器(Active Tendon); 主动空气挡风板控制器(Active Aerodynamic Appendayes)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