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金的荒岛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沃金的荒岛理论
在自由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直到1971年罗尔斯的《正义论》问世前,平等问题一直被悬置着。换言之,在罗尔斯作出开创性的研究前,人们只能等待。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始终认为平等与自由是两个相互竞争的政治价值,就像德沃金所评析的:如果不调和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那么不言而喻,对任何平等的强调都是一场自由必败的斗争。要调合这两者,就必须斩断经济学的冷冰冰的逻辑和超越功利主义的分析框架。这一点直到罗尔斯将伦理学介入政治哲学,才破除了它们势不两立的神话。罗尔斯之后,无论是反对罗尔斯的诺齐克,还是与罗尔斯有更多相同语言的德沃金,大体上都没有抛弃罗尔斯的这个分析框架。这个道理相当明显:政治不能缺少德性之维,特别是现代民主政治。
如果说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对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框架的一个突破,那么德沃金的《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则试图将平等问题推进一步,并力图以可能的方式付诸政治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本当代自由主义关于平等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完全可以相提并论,虽然差不多在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十年后,德沃金才开始他的思考。无论是罗尔斯还是德沃金的分析,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社会契约论的框架,而从政治制度的建构上讲,美国的民主政治倒也恰恰深植于传统契约论的土壤中。而构成罗尔斯正义论基点的“原初状态”的理论虚构与构成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基点的“荒岛”理论,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某些方面,这两个理论构想是根本不同的。
正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一样,德沃金在一开篇也开宗明义:“平等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没有这种美德的政府,只能是专制的政府”。不过需要指出,这种“平等的关切”不是指福利平等,而是资源平等。换言之,在分配的平等中,没有伤害到公平的自由始终是一个高于平等的价值,而且它需要考虑到与公平有关的人的贡献和创造。而福利平等因至少更多地要考虑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在真正需要与虚假需要之间无法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而且它有可能在面临实际的困难时滑入结果平等,这就不仅侵犯了自由,而且伤害了公平:“用勤快人的成果去奖励那些能够工作却选择了游手好闲的人”,这样的世界是相当荒唐的。资源平等可以克服这一状况。资源平等主义者“相信平等关切所要
求的政策目标是,要使经济结构分配给每个公民的资源尽可能是平等的份额,其衡量标准是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确定为此人拥有它们给别人造成的成本。”这就是德沃金津津乐道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份额给他人造成的机会成本,以及他人所拥有的资源份额所给自己造成的机会成本相等,那么,我们的确可以说,在此时候,即使人们拥有的资源各各不同,但分别与人的兴趣、特长等等对应,如果能够不让一个人嫉妒别人拥有的一份,人们就应该被认为获得了平等的关切。然后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追求自己的“成功”,虽然在结果出现伤害到了公平的不平等后,仍然要继续进行资源平等的分配。
“荒岛”理论恰恰是为了证明他的资源平等理论。如果说罗尔斯证明了在“原初状态”下人们会选择他的正义原则,那么,德沃金也认为:在“荒岛”上,选择资源平等分配是最为可取的。这样的一个“荒岛”德沃金“杜撰”如下:假设一条遇难的船只中的幸存者被海水冲到了一个荒岛上。岛上资源丰富,没有人烟,任何救援只能发生在多年之后。这些移民接受了一条原则:对于这里的任何资源,谁都不拥有优先权(其实我也可以补充:独占和多占权),而是只能在他们中间进行平等的分配。他们也接受(至少暂时如此)对资源平等分配的检验标准,即“嫉妒检验”(envy test):一旦分配完成,如果有任何居民宁愿选择别人分得的那份资源而不要自己那份,则资源分配就是不平等的。
那么,岛上的“丰富资源”如何平等地分配?这些资源可能有奶牛、耕地、鸡蛋、森林、葡萄酒,等等。每一份资源本身都有好有坏,有优有劣,更重要的是它们既无法量化,更无法根据人头数平等地分成n等份。在这个时候,分配是不可能让人们满意的,即总是由于缺少平等分配的可操作的手段而导致分配的不平等。很显然,这种状态有点像原始状态,没有一个媒介――比如钱――来衡量各种资源的价值,最终通过这个媒介,使分配趋于平等。由此,德沃金引入了经济市场这个分析手段,或者说,“荒岛”理论就建立在契约论和经济市场的基础上,它们共同作为荒岛理论的背景支持它的论证。现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配者需要某种形式的拍卖或其他市场程序……假设岛上有无数贝壳,谁也不认为它们有价值,分配者把它们平分给每个移民,用来充当接下来就会出现的市场中的钱币。”这些可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本身却没有价值的“钱币”有了,显然,所有的资源就可以按钱币来衡量,一个可以拍卖的市场程序也就可以启动了。德沃金假定:岛上每一件单独的物品,都被列出要出售的一份,除非有人通知拍卖者(此时分配者变为拍卖者了)他打算买一件物品的一部分(而在此时这一部分同样变
成了单独的一份)。接下来拍卖者为每份物品定价,看这种价格能否清场,也就是说,在那个价位上是否只有一人购买,而且每一份都能卖出去,不然拍卖者就调整价格直到清场。最后,嫉妒检验得以通过,人人都表示自己满意,物品各得其主。
现在,我们可以认为,通过经济市场中的每个人一开始便拥有相同钱币在市场里购买不同的资源的拍卖程序,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所给他人造成的机会成本,与他人所拥有的资源所给自己造成的机会成本,都是相同的。因此,这种分配便是资源平等的分配。分配似乎已经结束了,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他所掌握的资源,自由地去追求他的“成功”了。而且,许多看起来好像与福利平等关系密切的因素,比如运气问题,如果他的嗜好相当古怪,而在拍卖的物品中又没有他想要的东西呢?再比如许多人都有同一嗜好,而这些物品却不够呢?等等,都被排除了。
但是,这种平等的起点是相当短暂的。每个人拥有不同的资源(虽然是通过了嫉妒检验的平等的资源分配),这些资源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价值,那么,每个人所给别人造成的机会成本,就不一样了。而且每个人都不是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他们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技能,这些因素都有可能让他们从同一起点出发,最终通往不同的道路。一句话,拍卖完成后人们就受到了各种偶然或必然的因素的支配,如果他们卷入生产和交易,那么,嫉妒检验可以预想只要差距一拉开就会失效,其结果就会出现可以让资源平等分配毁于一旦的社会不平等。而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的不是人为而是自动由市场调节的资源再分配,只能更加加重不平等。在这个时候,还存在一个“残疾人”和“运气”的问题:选择了某一种资源或生活,就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个人的先天“残疾”就限制了他的资源的意义,那么,如何使倒霉者和“残疾人”不受这种后天和先天的“运气”的影响呢?德沃金想到了“保险”,即,将“无情的运气”与“选择的运气”结合起来,从而使选择本身变成了一场赌博,如果处境不妙,那么保险就会给予补偿,从而,一个人的处境,仍然没有脱离资源平等的路径。这样,即使出现一些不平等,在德沃金看来,也没有理由反对:每一个人都必须为他的生活选择承担成本,一个不“赌博”的人,也是对任何获益机会的放弃,这种放弃导致的少得是没有理由要别人用“赌博”的风险所获进行补偿的。
但是,出现普遍的社会不平等,显然首先就意味着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安排没能建立起一个公平的秩序,因为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必然要影响到这些社会制度和社会安排,从而使它们对自己有利。其次,按德沃金的说法,这个时候政府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