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
教师进修学校中学研修中心
社会背景: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 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 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 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 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 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 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 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 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 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当然,它不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 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素养,从概念到行动,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 素养为导向,您准备好了吗?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 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 吗?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 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 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 “桨”。 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 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 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 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只有找到对学 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 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东西; 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是其他学科共有的,其他学科也会涉及的。 美术的立科之本是源自文库视觉形象”。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环”图示
核心素养和课程教学的关系: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 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 ◆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 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 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 “语言素养”。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 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 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课程学者杨向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
即它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 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景、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经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与探究,我们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 也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学科核心 素养不是只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尽管美术专业人士可能在五个核 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提出这样的概念主要是从各自的主旨和大的方向进行区分的。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美术表现”是运用一定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图像。 ◆ “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鉴别、评价、判断与表达。 ◆ “创意实践”指在创新意识的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 ◆ “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 的多样性。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 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 “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 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 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 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 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 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美术课”发展史:
上世纪以来至今,学校美术教育的面貌不断地发展变化,美术课程在观念上也有一些转变。 那么当今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源流在哪里?美术课程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什么呢? 中国的美术教育其实和西方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主要是由“单一的美术内容”发展到今天 “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异常丰富的学科教学门类”。追本溯源来看,早期美术教育真正的推动 力并不是纯粹的审美,而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实现慢慢转型的。可以说,西方的学校美术教 育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大规模开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之前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面向上层阶级,社会大 众却接触不到这样的美术教育。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水晶宫博览会”(即 “万国博览会”)著名艺术批评家拉斯金 JohnRuskin,1819—1900)为代表等一些艺术批评者主 张将美术教育改变为面向公众的、全民的美术教育,以 改变劳动者的趣味。随后,工艺家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24—1896)基于艺术实践的角度推动了“工 艺改良运动”——这些都对欧洲大规模地普及艺术教育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影响了美国的学校美术教 育的开展。美国的美术教育严格来讲起源于波士顿地区。 ▲威廉· 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与瓦特· 史密斯(Walter Smi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