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对于中国文化之功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对于中国文化之功过
——试论屈原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平瑭县克度中学姜胜勇
内容摘要:屈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精神,令后代文人无不推崇。
以致后世文人在言行举止和行为准则上都烙有深深的“屈原印记”。
可从后世历代文人的“屈原印记”中,我们看到屈原精神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矛盾和错位。
本文就屈原的“避世”行为,屈原的“自沉”举动,屈原的“爱国”理念来谈屈原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屈原印记“避世”行为“自沉”举动“爱国”理念负面影响屈原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成就非凡的人物,他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自屈原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犹如江水滔滔,源源不尽。
同时,由于屈原的独特经历和爱国举动,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正由于此,屈原成了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他与关汉卿并列入世界100个历史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仅有的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两位文化名人之一。
然而,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任何呢?笔者认为,在总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地位功不可没。
影响甚为积极和深远。
但在整个文化领域中,屈原精神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一屈原的“避世”行为影响我国文人对改造社会的淡泊和冷漠
屈原生于“楚威王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①自认为是上古帝王颛顼氏的后代,属楚国公族。
曾“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②由此可见,屈原起初深受楚王器重。
且也雄心勃勃、励精图治,总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可后来却遭小人猜忌,楚王疏远即“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
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③应该说,政治上遭排挤、事业上受挫折乃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然而,从“王怒而疏”后,屈原却选择了一条与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生活方面,他流浪天涯、飘荡不定。
思想上,他诅咒社会与现实。
精神上,他将感情和理想都寄情在“天帝”、“美人”、“香草”等虚无飘渺的意象之中。
此后屈原的作品流露出的几乎是“放逐者的自恋和关于曾经拥有的‘辉煌’回忆。
伟大的诗人到头来仍然是国王的附庸”。
④自屈原这种“砥励不懈、独特立行”的节操出现后,以后诸多文人如“竹林七贤”、淘渊明、李白等因经历过与屈原相似的遭遇,或汲取屈原的精神力量,或深受其影响。
都把屈原精神作为安顿自己痛苦精神的家园,相继走上一条名则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实则依附他们。
同时对人民生活处境不关注,对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冷漠、淡泊的“仕子文人”之路。
当国家的前途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民族的希望与民族精英的责任戚戚相关时。
作为民族精英的这些封建文人士子却袖手旁观。
现在看来,这实在是我国历史的悲哀。
然令人不解的是,这种悲哀竞然是从屈原开始的。
二屈原的“爱国”思想影响我国文人对爱国主义的错误理解和狭隘偏见
在屈原一生中,爱国情操占很大成分。
可他的爱国却是以“忠君”为核心。
在这种情形下,以其说是爱国情操,不如说是狭隘的爱国思想。
且他的一举一动几乎围绕这一核心来展开。
“‘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灵修之故也’”。
④都是“心系怀王”的咏唱。
诚然:“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
”⑤但从辨证的观点来看,忠君显然并非爱国,何况屈原所忠之君
又是昏庸无能的楚怀王。
当整个楚国内忧外患、人民水深火燃时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屈原却把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寄托于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这是多么的不正常啊!这种“忠君即爱国”思想的后果,屈原不会不知道,但他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此当所有的希望都破灭后,他才演绎那纵身一跳、葬于汨罗的一幕。
这种“忠君即爱国”思想影响着后世很多文臣武将:岳飞背负“精忠报国”的美誉,因忠于宋高宗而被勒死于风波亭、文天祥在国破家亡后也以忠君报国成全美名,丁汝昌、邓世昌等的举动,无不映射屈原爱国思想的阴影。
其实,“爱国”应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不管人们怎样界定它,反正与“忠君即爱国”是有根本区别的。
正是屈原狭隘的爱国思想,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良莠不分。
影响甚为深远:明朝灭亡后,“反清扶明”的口号喊了几十年。
清朝灭亡后,遗老遗少的辫子总是剪不下来。
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
当连自己的国家都无法拯救时,谈爱国就难免显得不伦不类了。
但在马克思主义尚未到来之前,又有多少志士仁人能作过清醒的认识和反省呢?我想,这其中部分因素就渊源与屈原的影响。
三屈原的“自沉”举动影响着后世文人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众所周知:屈原在所有的希望破灭后,身投汨罗,血荐轩辕。
《史记》写到:“明以告君自兮,吾将以为类兮,于是怀遂自[投](沉)汨罗以死”
⑤这一举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史记》记载:“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守。
过湘水,投书以悼屈原”⑦屈原以死抱国、留名千古的举动几乎影响着历代文人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看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以自杀来成就自己忠烈的人。
此后,诸多文人都相继布入后尘。
要麽隐姓埋名、与世无争。
要麽用生命来换取芳名:如王国维、朱湘、老舍、胡河清、海子等都以自杀来完
成对社会的诅咒。
而有些文人虽不是自杀,但都乐于以死换取芳名:如岳飞、文天祥等。
虽然斯人已去,但警示和沉思却永远留给后人。
用“死”来反抗现实的黑暗和诅咒社会的不平等,作用有多大呢?这种愚昧的方法只能导致人民群众听天由命,距离文明、自由、平等的理念越来越远,甘于作统治阶级的“顺民”。
鲁迅说的中国历史的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得不到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⑧我想:可能部分根源就在于此吧!
记得最近看一则记录片,我被美国总统布什为在伊拉克丧生的士兵作沉重哀悼所震惊,原来民主与专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在民主制度里,人的生命重于一切。
在专制制度中,人的生命可以忽略不计。
参考文献:
①浦江清:《屈原生年月日推算问题》,见《历史问题研究》1954年第1期。
②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988年版。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
③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988年版。
④余杰:《压伤的芦苇》序,第11页
⑤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1 卷,第134页。
⑥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988年版。
⑦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988年版。
⑧鲁迅:《灯下漫笔》,选自《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