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群体性事件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刊
改革与开放
企业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对策
冉怡
(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443002)
摘要:本文通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人员成分及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的分析,对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对预防和控制事态的扩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度在不断提升。

加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这就容易形成企业人员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作为国有企业,要集中精力抓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会对企业社会形象和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国有企业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一是事件的突发性。

即事件的发生没有预兆,让人感觉猝不及防;二是诉求的一致性。

参与群体会形成较为统一的诉求,为了相同的目的而聚集;三是活动的组织性。

所有的群体性事件并不是偶然或自发的行为,都有骨干人员在其中发挥着组织、指挥、协调的作用;四是处理结果的复杂性。

由于群体性事件中人们所要求解决的问题涉及历史、政策、地域和不同管理范围,因此在问题的处理与解决上造成困难;五是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群体性事件都会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使事件的影响传播很快,对企业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企业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作为企业中群体性事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企业经营困难时期对员工欠账没有进行补偿。

国有企业在2000年以前一直都处于难以为继的困难中。

由于经营陷入困境,许多企业拖欠职工的费用较多,这些费用既有社会保险费,也有职工工资,还有一些诸如集资、职工福利等费用。

虽然企业后任领导人想方设法清理并偿还了一部分欠债,但有的企业由于拖欠的绝对数额较大,企业无力在短期内还清。

二是企业漠视员工利益造成群众利益受到损害。

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领导人员认识不到位,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群众的基本利益,造成企业发展了,职工没有能从企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三是在改革过程中部分人员利益受到损害。

国有企业原来都存在大而全的现状,不同所有制共存,在后来的企业改制中才逐步得以解决。

在企业人员改制和身份变换过程中,有些企业没有按照国家政策对相关人员进行补偿或安置,使一部分同志合法利益受到损害。

四是城市化进程中因拆迁引起的群体性纠纷。

进入新的世纪,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旧住宅区、生活区的改造正成为企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进程中,旧房拆迁涉及的利益纠纷较多,被拆迁对象往往以集体对抗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三、群体性事件人员成份分析
一是困难人员。

主要为职工遗属。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数量占群体性事件中人员总数的比例不高,但他们有着广泛的社会同情,容易获得人们情感上的支持。

二是退休职工。

这个群体绝对数大,与企业几乎所有成员都有着深刻的联系。

他们没有纪律约束的顾忌,有着充实的时间,同时也有着广泛的支持基础。

三是闲散人员。

这部分人数量少,与企业有着某种松散的联系,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他们喜欢帮闲,有着空闲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

四是敌对势力。

境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唯恐天下不乱,他们会找准时机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来,从中制造混乱、扩大影响或渔取私利。

四、群体性事件中人员心态分析
一是想通过集体上访实现正常诉求。

许多上访人员都有过单独或集体上访的经历,他们的诉求往往得不到企业应有的重视,于是通过集体上访来达到制造声势、扩大影响,继而实现诉求的目的。

二是在长期的压抑状态下寻求个性展示。

参加群体性事件的人群,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职工或家属。

他们与生俱来都居于受支配地位,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他们长期生活在压抑状态下,在找到一个属于个性表达的机会时,就会将长期被压抑的个性充分展示出来。

三是跟风看热闹。

好奇心驱使着人们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

他们原本没有明确的诉求,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协调的行动,但一旦参与到行动中,就受到群体的感染和影响,继而为活动的发展推波助澜。

四是为了达到个人更多目的。

有一些人参与群体性事件,既不是为了自己的合法利益,也不是为他人摇旗呐喊,而是为了从事件的处置中获得超额收益或不可告人的目的。

五、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一是企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维护职工利益。

国有企业领导层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国企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有企业职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他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企业进入发展期后,如果我们的企业还不能有效维护职工的利益,不管是从法理上,还是从道义上都说不过去。

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这一群体不出问题,对整个社会稳定的影响就小得多。

因此,保证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不仅是一项工作要求,它更是新时期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引起各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清历史欠账。

近几年,随着我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都出现了根本性好转,企业经济好转了,在保证企业再生产的同时,应该尽企业最大的能力解决历史遗留的经济问题。

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克服一种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不能将遗留历史问题当作与己无关的事情敷衍推诿或束之高阁。

不管是责任的延续或传承,都需要现任的企业负责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企业经济效益好转的时候一步步解决那些历史欠账,还职工一个说法,从历史沿革的因素上消除内部不稳定因素。

三是要加大政策的宣传解释力度。

在企业群体性事件中,信息的变形与失真也是引发事件的重要因素。

一些人员不了解国家有关政策的具体内容,对道听途说信以为真,而我们的有关部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未能发挥主导作用,因而造成后果的失控。

要发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在政策宣传、信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在事件发生前,只要发现信息失真、人员情绪波动等苗头,就应该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继而找出国家政策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四是要建立多种有效的沟通渠道。

企业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建立不同并有效的沟通渠道。

对待离退休职工,要依靠离退休办公室的作用,他们是直接为老同志们服务的机构,受到他们的信赖;居民委员会是最基层的政府组织,天天与社区民众打交道,是所有沟通渠道中最有效的机构;企业的信访部门联结着职工与企业,有着权威的企业发言人这一角色。

要确保这些直接与间接机构与诉求对象保持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目的,以免引起因信息阻塞而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保证信息完整、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终端。

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的能动作用。

在一些大的国有企业中,既有片区居委会,也有专门管理社区和离退休人员的机构,同时在居委会和离退休组织中还建有党的基层组织。

这些基层党的组织是企业维护稳定工作的重要力量。

居委会天天接触的都是社区群众,与群众的距离很近,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知道他们的想法,传递上级政策,沟通彼此信息;离退休管理部门中一般设立有多个退休党支部,他们直接面对企业退休人员,做思想工作效果更好。

六是要发挥党员骨干的积极性。

在处置企业群体性事件中,离退休党支部中的党员及骨干人员是一支十分重要的积极力量。

这些同志平时就与社区居民和离退休人员深深融合在一起,有着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文化,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思想和情绪。

他们来自基层,有着来自最基层的各种信息、最低层人员的思想动态,是不稳定因素最早的发现者;他们来自群众,有着朴素的作风和诚挚的情感,在做思想工作过程中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他们又来自组织,是联系企业与职工的天然纽带,能准确传递党和国家的政策信息,忠实维护好企业的利益。

发动并取得这一大批骨干同志的参与和支持,解决企业群体性事件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就能够逐步平息化解群体性事件,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力——
—从政府对禽流感信息发布工作说起[J].中国行政管理,2004 (4):56-58.
[3]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3):8-10.
[4]邹东升.地方政府行政诚信检视:传统、失范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5(8):135-137.
[5]王福鑫.试论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J],2006(3):7-10.
[6]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
—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 (3):36-40.
[7]李贵成.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社会学思考[J].理论导刊,2009 (4):51-53.
[8]姚亮,彭红波.提高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之消除[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9):35-36.
[9]何显明,汪水波.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S1):44-46.
[10]赵超,贺华.信息不对称理论下政府公信力影响机理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0.
[11]郑旭辉.政府公信力的失范与规制——
—一种经济学角度的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0-34.
[12]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6(7):50-55.
[13]陈潮升,雍继敏,李蓉.政府信用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1):30-33.
[14]薄贵利.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J].政府法制,2008 (24):27.
[15]舒小庆.政府公信力:价值、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
—兼论我国诚信政府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25-29.
[16]任金.政府公信力指标的测评体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1):152.
[17]黄湘平.政府公信力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18]张俊东.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估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9]熊光富.基层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标初探[J].新西部(下半月),2009(9):100-102.
[20]陈荟如.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1]方向新,杨盛海,刘艳文,等.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12):1-4.
作者简介:刘晓玲(1982-),女,汉,山西永济人,陕西省信息中心经济师,经济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营战略、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等。

(上接第91页)
社会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