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胶体化学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扩散层 斯特恩层(紧密层)
固体表面 斯特恩面 滑动面
φo
表面电势 φ0 (热力学电势) 斯特恩电势 φ?
? 电势(滑动面
与溶液本体之间 的电位差)
φδ
?
15
? 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 ? 电势越大,表明: ?胶粒带电? , ?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扩散层厚度? 电解质的影响: 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介质中反 离子的浓度加大,将压缩扩散层使其 变薄,把更多的反离子挤进滑动面以 内,使? 电势在数值上变小直至为0
6
(4)沉降电势
分散相粒子在重力场或 离心力场的作用下迅速移动 时,在移动方向的两端所产 生的电势差,称为沉降电势 ——电泳的逆过程
7
四种电现象的相互关系
电泳 (液体静止,固体粒子运动) 沉降电势
外加电场引 起相对运动
电渗
(固相不动,液体移动)
相对运动产 生电位差
流动电势
说明:溶胶粒子和分散介质带有不同性质的电荷 溶胶粒子为什么带电? 溶胶粒子周围的分散介质中,反离子(与胶粒所带电荷 符号相反的离子)是如何分布的? 电解质是如何影响电动现象的? ——双电层理论
? = 0 时,为等电点,胶粒间无静电斥力,溶胶极易聚沉
16
斯特恩模型: ? 给出了? 电势明确的物理意义, ? 解释了溶胶的电动现象, ? 定性地解释了电解质浓度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 使人们对双电层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2
古依和查普曼给出 ?? 距表面x处的电势 势为 0的关系: j = j e- k x
0
与表面电
式中 ? 的倒数 ? -1 具有双电层厚度的意义
古依-查普曼模型正确反映了反离子在扩散层中分布的 情况及相应电势的变化,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缺点: 1)把离子视为点电荷,没有考虑离子的溶剂化; 2)没有考虑胶粒表面上的固定吸附层
1. 电动现象
介绍四种电动现象:电泳、电渗、流动电势、沉降电势。
(1)电泳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
在分散介质 中定向移动的现象, 称为电泳——说明溶胶粒子带电
界面法移动法电泳装置
实验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界面 移动的距离,可求得粒子的电 泳速度
Fe(OH) 3溶胶粒子带正电
1
电势梯度100VBaidu Nhomakorabea?m ?时1 溶胶粒子与普通离子的运动速度
若没有溶胶存在,液体(如水)与多孔性固体物质或毛 细管接触后,固、液两相多会带上符号相反的电荷,此 时,若在多孔材料或毛细管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液体也 将通过多孔材料或毛细管而定向流动,这也是一种电渗 电渗可用于纸浆脱水、陶坯脱水等
5
(3)流动电势
P:电位差计
在外力作用下,迫使液体 通过多孔隔膜(或毛细管)定 向流动,在多孔隔膜两端所产 生的电势差,称为流动电势 ——电渗的逆过程
电泳速率与加入的电解质有关:随着加入电解质的增多,
电泳速率变慢。
?
3
电泳应用广泛,例如: ?利用电泳速度不同,可将蛋白质分子、核酸分子分离; ?在医学上可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在陶瓷工业中,利用电泳将粘土与杂质分离,得到高纯度的 粘土等等。
4
(2)电渗 外电场作用下,溶胶粒子不动 (如将其吸附固定于棉花或凝胶 等多孔性物质中),而液体介质做定向流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13
(3)斯特恩(Stern) 双电层模型
更加接近实际的双 电层模型 : ?固定吸附层( Stern层):由于静电 作用,反离子会牢固地结合在固体表 面,形成一个紧密的吸附层,其厚度 约1-2个分子厚。此固定层与胶体质点 一起运动,层中有一个显著的电位降 ?扩散层:固定层外,其余反离子呈 Boltzmann 分布,分散在溶液中,形成 扩散层。
固体表面
斯特恩面
+
+ + + + + + + +
-
-
+
-- +
--
-
滑动面
-+ +
-+ -+ +--
+
+ -
扩散层 斯特恩层(紧密层)
φo
扩散双电层 = 固定层+ 扩散层 其范围= 从固体质点表面至反 φδ ?
离子过剩为零
14
固体表面
斯特恩面
+
+ + + + + + + +
滑动面
-
-
-
+
+ -
-+
表面电势 0 :带电质点表面与液体的电位差: ?电势: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的边界处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
1879年,亥姆霍兹首先提出在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类似于 平行板电容器那样的双电层:
?正负离子整齐地排列于界面层的两侧
?δ与离子半径相当 ?外加电场下:带电质点和溶 液中的反离子 ?0
分别向相反电 极移动,产生电动现象。
v ? 106 ?m ?s?1 ?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是带电的 溶胶粒子与一般离子定向移动的速度数量级接近
2
胶体粒子的电泳速率影响因素: 电势梯度越大、粒子带电越多、离子体积越小、 介质粘度 越小,电泳速度越大
溶胶粒子与一般离子定向移动的速度数量级接近 而溶胶粒子的质量约为一般离子的 1000倍
胶粒所带电荷的数量应是一般离子所带电荷的 1000倍
8
2. 扩散双电层理论
溶胶粒子带电原因: ①离子吸附:固体表面从溶液中有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 子而带电。如AgI溶胶:
溶液中I- 过量时,可吸附 I- 而带负电, 溶液中Ag+ 过量时,可吸附 Ag+ 而带正电。 ②电离: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在溶液中发生电离而带电
如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在 pH 低时氨基形成- NH3+ 而带正电; 在 pH 高时羧基形成- COO - 而带负电。
9
处在溶液中的带电固体表面,在静电力作用,必然要吸 引等电量的、与固体表面上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即反 离子或异电离子)环绕在固体粒子的周围,这样便在固 液两相之间形成了双电层。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关于双电层的理论。
10
(1) 亥姆霍兹平板电容器模型
双电层:质点表面电荷与周围介质中的反离子构成的电层;
缺点:
1)不能解释表面电势 0 与? 电势的区别:
?
2)不能解释电解质对 ? 电势的影响
11
(2)古依-查普曼扩散双电层模型 静电力:使反离子趋向表面 热运动:使反离子均匀分布
?溶 液中的反离子只有一部 分紧密地排在固体表面附近, 相距 约一、二个离子厚称为紧 密层; ?另一部分离子按一定的浓度梯 度扩散到本体溶液中,离子的 分 布可用玻兹曼公式表示,称 为扩散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