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风险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灾害风险概念:某种程度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即致灾可能性;灾害给人类社会可
能带来的危害,即风险损失。

灾害:广义来说,凡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安全的各类事件均称之为灾害。

灾害:致灾因子(事件)和易损性(脆弱性)共同作用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过程。

灾害=致灾因子×脆弱性
致灾因子:造成生命损失、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可能的威胁事件,是形成灾害主要原因。

致灾因子:
自然性因子:地震、洪水、台风等
技术性因子:火灾、爆炸、交通、环境污染等
社会性因子:战争、骚乱、凶杀、恐怖活动等
城市灾害:承灾体为城市的灾害。

同样分自然、技术和社会灾害。

城市灾害易损性:是反映城市对灾害承受能力和敏感程度,主要体现在人口、建筑物、
经济、生命线工程等几个方面。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财富集中,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此城市
灾害特点:
1、种类多、频率高;
2、受灾对象多、经济和社会危害大;
3、连发性强;
4、影响深远;
5、灾害损失增长严重;
6、修复难度大、恢复时间长;
7、预防灾害的难度大。

灾害风险定义:灾害系统一种状态。

灾前由风险源、风险载体和人类社会的防火减灾措施等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们不能确切把握的一种不确定性态势。

性质:自然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其强度、损失程度和概率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对人类社会威胁越大,即灾害风险越高!
灾害风险管理:是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做出风险决策,从而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妥善处理风险造成的损失,期望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的。

灾害风管理包括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与决策!
中国历史时期减灾机制:
检灾是历史时期国家行政机关对灾害进行先导管理。

我国历史上的检灾体制:测灾、报灾、核灾、评灾并贯穿奖惩措施(激励机制)。

一、测灾环节二、报灾环节三、核灾环节四、评灾环节四、奖惩环节
一、行政措施
1.设官仓
2.修水利
3.蠲免
4.缓征
5.赈给
6.赈贷
7.养恤
8.抚恤
二、市场性措施
1.赈粜
2.招商
3.工赈
4.其他
三、社会性措施
1.劝分
2.设义(社)仓
3.其他
日本灾害管理工作
1、法律《灾害对策基本法》为基础的系列法律法规体系
2、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1)中央防灾会议
(2)地方政府防灾会议
(3)防灾专门机构:
A:备灾部门:国土交通省(发布与管理)和气象厅(监测与
信息)
B:救援体系:消防、警察、自卫队和专门的灾害医疗中心
C:综合性应急处理防灾指挥所,
3、灾害管理规划体系
(1)中央政府的《防灾基本规划》:
(2)《防灾业务规划》:各个机构的减灾对策
(3)《地方防灾规划》:分灾种规划和灾害损失的具体估计
4、政府资金投入体系
资金主要有防灾减灾科技研究、灾害预防、国土整治和灾后恢复重建四个方面
5、防灾减灾宣传及活动
6、其他基础性工作
7、先进技术手段应用防灾领域,积极推进防灾领域的科研和相关合作
美国灾害管理工作
1、灾害管理法律体系:《灾害救助法》
2、灾害管理组织体系:FEMA
3、灾害管理规划体系:《联邦响应计划》
4、灾害救援体系:
应急指挥系统;民间社区灾难联防体系;
行政资源系统;灾民安顿系统;信息指挥系统
5、政府资金管理:FEMA拥有数十亿美元预算资金,救灾基金,集中支出
第三章
脆弱性的涵义:“社区、系统或资产易于受到某种致灾因子损害的性质和处境”。

DRI(disaster risk index):
全球尺度灾害风险管理代表,
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尺度的,空间分辨率到国家的人类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国家发展与灾害关系。

是一个以死亡率校准的指数,即度量灾害造成死亡的风险。

DIR的概念模型
灾害风险公式:
R=H·Pop·Vul
式中:R风险(死亡人数);
H为致灾因子,依赖给定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Pop为暴露区的人口数量;
Vul为脆弱性,依赖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脆弱性指标:
经济、经济活动类型、环境质量和依赖性、人口、健康和卫生条件、早期预警能力、教育、发展8个方面。

The Hotspots Project:是世界银行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研究项目
The Hotspots Project评估体系:死亡风险(mortality-related risks)和经济损失风险角度
灾害类型:洪水、龙卷风、干旱、地震、滑坡和火山6种灾害
多重风险评估方法是一种通过综合所有自然和技术致灾因素引发的所有相关风险来评价一个特定地区的潜在风险方法。

是一种对于具有空间相关性的各种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法。

HAZUS是由FEMA和国家建筑科学院(NIBS)共同研究成果。

HAZUS模型是一个标准化全国通用多灾害损失估计方法,最早用于地震,现又增加有洪水、飓风等。

HAZUS建立在GIS平台全面基于风险分析的工具软件包。

HAZUS研究目的:降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支持减灾、应急管理、抗灾、灾后恢复的国家计划;评估损失来应用于减灾和备灾,增强国家稳定性和经济安全性。

HAZUS组成七个模块:
①潜在致灾因子:地震、洪水和飓风
②数据库:国家级别、默认数据库包括全部建筑物、关键设备、交通系统和生命线设施
③直接损失:财产
④间接损失:次生损失
⑤社会损失:人员伤亡、转移家庭和暂时避难所需求
⑥经济损失:评估结构和非结构损失、内容物损失、重新安置成本、商品存货损失、资本损失、工资收入损失、租金损失
⑦间接经济损失:灾害所造成区域范围和对区域经济的长期影响。

评估结果可以提供销售、收入、雇佣的变化。

HZAZUS评估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提供基本损失估计。

目的:满足减灾规划
第二层次:提供详细区域损失估计
第三层次:提供建筑物内更为详细损失估计。

目的:面向不同用户的专门损失估计问题HAZUS评估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致灾因子识别
第二步:致灾因子概览
第三步:数据清单
第四步:损失评估
第五步:降低风险措施
社区灾害风险指数
CBDRM: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是一种地方尺度的风险和脆弱性评价,是鉴别家庭和地方群体管理和处理紧急事件和灾害能力的一种重要定量分析工具。

CBDRM目的:用来降低脆弱性并提高家庭和社区承受灾害影响的能力,该系统有利于人们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从中受益。

社区灾害风险指数
根据UN减灾十年委员会提出社区灾
(一)害风险管理优势:
社区成员熟悉周围环境,应对紧急时间富有经验
依赖较少救济,提高自身生计能力
社区参与能够明确表达社会和经济普遍关注的问题
受灾影响程度、妇女关注的问题以及他们应对能力和减灾贡献方面体现男女的性别平等提供可能
(二)社区灾害风险指数原理和计算
1、内涵:社区灾害风险指数是一个全面指数系统、能够收集重要地方灾害风险数据并能够识别与社区相关的主要风险。

2、方法:问卷调查法
3、指标体系:致灾因子、暴露、脆弱性及抗灾能力和措施4个主要因子
指标意义
①提高决策者在区域和国家水平上评价不同社区主要灾害风险和脆弱性能力;
②可以作为一种评估灾害风险管理投资和政策效果测评手段,从而为灾害风险变化提供具有可比性参数
③能强调分析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的主要不足之处,并找到可能需要干涉介入区域
④系统有序表述社区尺度上风险信息
印度应用案例
1、背景:印度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灾害风险管理计划计划执行期2002-2007
2、原因:印度多灾种、救济加应急管理模式转变为防灾投资的效果比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更为有效
3、策略:降低脆弱性和减少损失方面,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降低灾害风险关键
印度提出备灾型社区
4、经验:
①对过去灾害风险评估回顾分析
具体步骤:本地区灾害发生频率对灾害进行排序,并对灾损进行分析。

(老人帮助)备灾减灾计划基础
②灾害季节历
具体步骤:根据灾害的季节历,每种灾害发生可以作为备灾和模拟提供依据
③风险绘图
具体步骤:主要绘制当地风险地图、脆弱性地图和救灾能力地图。

这些图主要由当地人绘制,简单且有效收集基础数据。

第四章
评估原理:
(一)相关性评估(二)概率推断(三)类似推断(四)趋势外推与动态评估(五)等级评估
(一)相关性评估
相关性概念:两种以上客观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相关性原理评估意义:为区域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者提供了逻辑上的归纳与演绎。

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关系
(1)独立关系(2)依赖关系(3)并联关系(4)串联关系(5)混合关系
(二)概率推断
在一定的发生频次范围内,其出现概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定值。

在防灾系统健全和统计完善区域,可以根据统计概率来预测区域现在和未来灾害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及损失大小。

(三)类似推断
类似推断原理:已知两个先后发生事件间的相互联系规律,则可以利用先导事件的发展规律来评价后来事件的发展趋势。

(四)趋势外推与动态评估
趋势与动态评估:在区域防灾措施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可以从区域灾害发展趋势来推测、评估其为未来状态;当区域防灾管理方案有较大变化时,则趋势外推原理不适用,需要动态地更新评估。

(五)等级评估
目标:为了区域灾害风险管理中有效地实施等级防护,灾害研究者需要从等级保护的基本原理出发,将风险评估结果的等级化与防灾措施的等级化关联起来。

评估内容:
风险评估是对生命、财产、生计及人类依赖的环境等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或伤害的致灾因子和成灾体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判定出风险性质和范围的一种过程。

灾变致险程度评估:分析致灾因子过去活动频繁程度和强度,来确定致灾因子的强度及其发生的肯能性。

(1)致灾因子强度评估(2)致灾因子发生概率(3)致灾程度综合评估
致灾因子强度评估:一般根据自然因素的变异程度(震级、风力大小、温度/降水异常程度)或成灾体所承受灾害影响程度(地震烈度、洪水强度)但呢个属性指标确定。

直观表示:无、轻、中、重、特等级别
致灾因子发生概率评估:一般根据一定时段内该强度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确定,通常用概率(或频次、频率)等表示。

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发生概率越小。

特定情况下也用致灾因子发生频率(百年一遇、十年一遇)表示
致灾程度综合评估:即对致灾因子强度、概率及致灾环境的综合分析,它能够给出评估区域的每一种灾害风险的致险危险性等级。

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承灾体脆弱性是指承灾体受到自然灾害风险冲击时的易损程度,它由一系列影响承灾体系统对自然灾害冲击的敏感程度的自然、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及相互作用过程所决定.
本质:承灾系统可获得能够降低风险程度与灾害影响的所有能力和资源的组合。

一般划分:
(1)承灾体暴露性评估:这种评估分析是处在某种风险中的承险客体数量(或价值量)及分布,一般用量化统计指标表示。

(2)承灾体敏感性评估:各种类型承灾体本身对不同种类自然灾害及其强度的响应能力,一般根据承灾体物理、动力和历史损失资料
(3)区域社会应对灾害能力评估:不同区域人类社会为各种承灾体防灾所配备的综合措施力度及针对特定灾害专项措施力度。

综合应对灾害能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储备、保险程度以及对外开发程度等、专项应对灾害能力则与特定灾害预报水平及防治工程力度有关。

(4)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估:上述三个内容的集成分呢系与综合评估。

评估流程图:
(1)致灾因子发生概率图(2)成灾体脆弱性评估(3)风险损失评估图
总称: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第五,六章
灾害应急预案的分类
1.按对象和级别分类
1)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程序、提示和补充)
2)应急响应预案(化学泄露事故等预案)
3)互助应急预案(共享资源和帮助)
4)应急管理预案(综合性事故应急预案,包括预防、预备、响应、恢复)
2.按制定部门分类
1)政府部门预案
2)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3)重大活动应急预案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以社会可续和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为先导,形成以地方应急管理局为主体的灾害防御、救援及灾后重建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以防灾保险为依托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城市规划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综合防灾的基础。

编制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1)城市在发生频度较高的自然灾害时,综合直接灾损指数最小。

2)城市发生某类自然灾害产生破坏时,破坏后果不易旁延、后延或次生其他灾害,灾害连不易人为中断。

3)城市在发生频度较高的自然灾坏时,不至于瘫痪:主要生命线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维持。

4)城市发生某类自然灾害产生破坏时,确保支持条件有效,保障救灾、避灾顺利进行。

5)城市发生某类自然灾害破坏时,确保救灾、避灾行为可以最便利、最经济的进行。

编制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原则
1)防灾减灾应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

2)防灾减灾应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

3)防灾减灾规划应具有系统性,并可适应防灾减灾的动态发展趋势。

4)防灾减灾专业规划应体现防灾意识
5)防灾减灾规划应具备全局性和独立性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城市灾害性质及背景的基础上,对城市环境治理及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科学控制。

广义内容:防灾规划和救灾规划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
(1)灾害调查分析
(2)当地资源概况普查
(3)当地防灾工程调查
(4)已有防灾设施实际防灾能力的定性定量分析
(5)灾害预测(危险性分析、脆弱性分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灾害可接受水平确定)(6)灾害风险区划
(7)确定综合减灾目标
(8)确定综合减灾规划措施
(9)费用-效益分析及方案优选
(10)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专题地图
企业防灾减灾规划
1. 制定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
1)人口密度高,生产连续性强。

2)工矿企业的重要设施和设备高度集中,生产环节之间依赖性很强。

3)次生灾害源多。

4)企业生活区、生产区与仓库区距离较近。

5)受原材料产地和运输条件所制约,一般工矿企业不利于防灾
2. 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目标
石油、化工、冶炼、采掘、水利枢纽、核工业等工矿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目标是生产设施在灾害发生时不遭受严重破坏,减轻和防止严重次生灾害。

3. 编制企业防灾减灾规划考虑因素
1)地形地质条件2)气象因素3)地震灾害4)环境污染
第七章
地震造成死亡原因:
1)因地震作用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地裂、山崩、海啸及水灾等交叉破坏
2)房屋建筑的破坏和倒塌,以及由此导致的次生灾害,如火灾等
3)社会环境的破坏,如饥饿、恐慌、瘟疫、突发疾病等
地震人员死亡主要形式:
1)被倒下屋盖、楼板、砖石等当场压死2)闷压致死3)重返房内被砸死
4)逃命致死5)因抢救不当或不及时致死6)火灾致死7)中毒致死
造成人员伤亡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其影响因素类别有:
地震因素;环境因素;防范程度;其他次生灾害
生命损失风险估计影响因素:
一、地震强度、建筑物抗震能力、发震时间、人口密度、在室内率、人员心理状态等
二、目前由于资料的匮乏,仅考虑主干因素,比较粗糙,阻碍生命损失评估的研究
生命损失风险估计方法分类:
一、生命损失货币化衡量
二、独立于财产损失,单独估计(主流方法),纳入社会损失指标
第九章
保险作为一种事前准备、事后补救的对策,是比较理想的一种防范事故、减少风险损失的措施。

巨灾通常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祸因引起的大面积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事件。

再保险定义: 再保险也称分保,是原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

再保险对固有的巨大风险进行有效分散;再保险对特定区域内的风险进行有效分散;对特定公司的累积风险进行有效分散;通过相互分保,扩大风险分散面。

再保险的存在扩大了保险公司可保风险的范围,使得原来某些不具有可保性的巨灾风险变为了可保风险。

巨灾风险的证券化是保险证券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和最直接的体现。

保险证券化可以定义为保险人或再保险人通过资本市场创造和发行金融工具,将承保的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一种风险管理技术。

巨灾风险的证券化产品一般也称为保险连结证券
巨灾期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买权,一种是卖权。

买权是巨灾期权的主要形式
巨灾风险证券化与传统风险分散机制的比较
1、与传统的再保险业务相比,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不在仅仅依赖于传统保险/再保险市场,而更多地依赖于资本市场。

2、巨灾风险证券化可以突破传统巨灾险保险模式的承保能力限制。

其凭借一个国家、地区、甚至全球发达的资本市场可以承保大规模的巨灾险。

而传统的巨灾险承保能力的高低则取决于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如何。

3、与传统的巨灾险分散模式相比,巨灾险证券化具有较低的信用风险。

4、巨灾风险证券产品的发行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但涉及到中介机构,而且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相对于传统的巨灾险再保险产品,对产品的定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保险人发行巨灾证券化产品的成本高。

6、流动性不高
地震保险概念
利用保险经济手段、按照概率的原理,由企业和个人交纳保险费的方式,设立集中的保险基金,专门用于补偿因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地震保险与再保险以承保地震及其危险性为目标,对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经济补偿。

地震危险性、震害预测、地震经济损失估计和人员伤亡估计为基础。

地震保险特点
(1)风险大(日本最早,1965年开始)
(2)大数法则不完全适用(在跨区域或大于地震周期的时限内大数法则可以应用)
(3)保险费率至关重要
(4)在保险业务急需发展
(5)各类机制不健全
地震保险的作用
(1)震前预防,抗灾减损
(2)震后补偿
(3)抢险救灾,减轻和避免后续损失
(4)稳定人心,稳定社会
(5)聚积地震保险专项基金,逐步减轻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
应用前景:
中国内地地震保险
(1)中国内地地震保险制度的发展
1)新中国-1957年:把地震列入财产保险基本责任范围,开创了包括地震等巨灾责任保险
在内的一揽子责任保险承保办法。

2)1958-1978年:停办国内保险业务,财政支付成赈济唯一手段。

3)1979-1995年:1979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财产保险包含了地震险,财产保险的金额即是地震保险金额。

(保险公司部分亏损)
中国内地地震保险现状
1)我国包含地震保险业务包括企业财产险、工程险和家庭财产险三个险种
2)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中家庭财产险、机动车辆险等险种均匀将地震风险列为除外责任
3)目前,我国没有独立地震保险产品和费率,地震保险以扩展责任或附加险形式出现,直接因地震或地震引起的海啸、火灾、洪水、风暴、爆炸及滑坡所致保险财产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