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不可否认,新课改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已逐步被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对话所取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语文课的形式:
新课程提倡“对话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与作者编者之间要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其实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但是,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对话教学”变成了:“我问你答”的形式,教师设计一个总是然后学生围绕这个总是思考、讨论,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设计的思路和框架之内。有时候学生不听使唤,教师就使出浑身解数循循善诱,直到回答教师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其实,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质疑问难,要能够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始以产生问题终。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而教师则创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与碰撞,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开放的,这样的教学形式才是新课程所期望的、真正的“对话教学”。
二、要注意语文课的味道:
无论教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被弱化,‘语文味’不能被淡化。不让学生去诵读文本,不让学生品味语言,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是让学生去讨论课文内容而提示的一些问题,结果成了常识课,甚至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这都是不对的。如有的老师讲《明天不封阳台》,在学生读过一遍课文之后,只提出了一些问题:“作者对封阳台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变化?你认为人类有哪些不珍爱自然的行为?结果怎样?”整堂课既没有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文章语言,也没有关注人文和情感的因素,这样的课显得肤浅,缺乏语文课的意味和力度。
要浓化语文课的味道,一是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语言。据说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小时候,有一次,看到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他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雕刻师?”父亲说:“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父亲继续解释说:“狮子本来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的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生命的过程,是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智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去体验感悟文本,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教师既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诵读,也不可浅尝辄止只作潜浅的内容上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去做心灵的远游,这才是阅读的生命。二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如果说朗读可以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话,这里说的“引导”则是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怎样去“感悟、品味”,是在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三、要注重语文课的实效: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但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首先是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学生自读、齐读、互问互答、分小组讨论等形式即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全部,每堂课必安排学生间的互问互答、讨论等,看似非常热闹,其实容易形式化,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其次,演课本剧方面,有的老师遇到只要有情节、有对白的课文,必安排学生扮角色表演,有的甚至分几组或要求全班同学参与,轮番上台表演同一内容。这样的表演固然学生参与了,很大程度上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并没有准确把握、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这种表演所收到的效果与原先的设想可能会有差距。最后,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多媒体所反映的
事物确实较具体、直观、形象,常能起到化繁为简、真实再现的作用,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应该努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扼杀其想像力,试想对问题事物没有想象、思考,不经过头脑的加工整理,那么文章的朦胧之美、空白之美、蕴藉之美如何感受呢?又如何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体验呢?所以,要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无定法,在教改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的制约,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教法。教师只有真正转变观念,真正领会课改精神,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使课改切实收到实效。